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强酸性溶液中Fe^3+和Fe^2+的测定。提出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钢铁酸洗废液中的Fe^3+,并在强氧化剂存在下测定废液中的Fe^2+.实验表明,在精确控制pH值条件下,此法可对Fe^3+和Fe^2+进行连续准确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水环境生态安全性及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纳米Ti O2颗粒与腐殖酸(H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 H、离子浓度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均会抑制纳米颗粒的聚集,增强颗粒的迁移能力.p H和离子浓度对相互作用有显著的影响.当溶液的p H接近等电点时,纳米颗粒表面带正电荷,因电荷屏蔽效应,HA和SDBS在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增大;随着IS的增加,由于双电层压缩作用,HA及SDBS在纳米Ti O2表面的吸附量也不断增加.最后,讨论了纳米Ti O2颗粒与HA及SDBS的相互作用机制,即可分为聚集、接近和强相互作用3个步骤.同时比较了HA和SDBS与纳米Ti O2颗粒相互作用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法合成铜离子磁性印记分子聚合物(Fe_3O_4@SiO_2-M IP),并借助SEM、XRD、FT-IR等对合成样品的形貌粒径和结构进行表征。Fe_3O_4@SiO_2-M IP的比表面积为35.944m2/g,改性后的比表面积明显大于纳米Fe_3O_4,比表面积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磁性粒子作为吸附剂时的吸附容量。研究p H值、印记材料的投加量、Cu(Ⅱ)溶液的初始浓度和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7、T=298K的最优条件下,Fe_3O_4@SiO_2-M IP铜离子磁性印记分子对Cu(Ⅱ)的吸附率可达97%以上,饱和吸附量为23.31mg/g。  相似文献   

4.
以腈纶纤维(PAN)为原料,与羟胺溶液反应,将纤维侧链上的腈基转化为偕胺肟基(NH2-C=N-OH).然后以这种功能化的腈纶纤维为基体.经配位反应将Fe^3+螯合于纤维表面,形成偕胺肟合铁(III)吸附纤维.再以此为吸附材料,吸附废水中的分散红60#染料.通过实验摸索确定了螯合纤维吸附分散红60#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5.5,吸附时间为50min,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5.
用纳米分子筛、硅藻土、纳米分子筛与硅藻土复配形成的复合材料去除废水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类聚氧乙烯醚(AEO-9),探讨了吸附时间、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几个因素对三种材料吸附AEO-9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土与纳米分子筛复配形成的复合材料去除AEO-9效果最好,吸附最佳条件为pH=6.5,AEO-9的初始浓度为400,mg/L,复合材料投加量为8,g/L,搅拌时间为25,min,去除率达到75.58%.动力学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去除AEO-9符合Langmuir等温式,说明AEO-9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的吸附层.通过XRD表征及电镜分析可知,复合材料是以硅藻土为主要骨架,同时结合了分子筛的结构,在两种复合的粒子之间形成亲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膨润土对废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钙基膨润土和钠基膨润土对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的吸附行为都依赖于溶液的pH值,初始离子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在低pH值时主要是H+与Cu2+竞争吸附位。pH值在3到7时基本的吸附机制是离子交换的过程。在高pH值(〉8.3)时,在膨润土颗粒表面形成氢氧化铜的吸附或沉淀。随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去除率降低,而吸附剂的单位吸附量迅速增加。Cu2+浓度为40mg/L时,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的去除率分别达98.4%和81.2%。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6mg/g和12mg/g。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表水体磷污染问题,利用农业废弃物柚子皮为原料制备柚皮生物炭(PB),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为分散剂,制备改性纳米零价铁生物炭吸附材料(CNZVI)。使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手段,研究柚皮生物炭改性前后的理化性能,并分析溶液p H、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对CNZVI-PB吸附水中磷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CNZVI-PB对水中磷酸盐具备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溶液pH对磷吸附过程影响较大,最优吸附效率的pH值为3.0~7.0;该吸附反应是一个吸热过程,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20~40℃时,磷最大吸附量达到8.47~9.62 mg/g。CNZVI-PB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主要包括静电吸附和配位基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纳米纤维膜对Cr(VI)的吸附性能,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酯/角蛋白纳米纤维膜。从羊毛中提取角蛋白并加入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以制备复合纳米纤维膜;探究了影响去除水溶液中铬离子过程的实验因素,如溶液pH值和角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吸附前后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可知,铬离子附着在纤维膜的表面和孔隙中;水接触角测试证明了角蛋白的加入可提高复合膜的亲水性,纳米纤维膜对铬离子的吸附性能受溶液pH值和角蛋白的含量影响,在pH值为3、聚酯与角蛋白比例为1∶1时,纳米纤维膜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8.82 mg/g;FTIR和XPS的结果表明:角蛋白的酰胺键、氨基和二硫键参与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
活性碳去除重金属的效率取决于重金属的种类及活性碳的表面特征 .本研究将一种商品活性碳用浓硝酸修饰 ,再以氢氧化钠进一步处理 .结果显示修饰过程主要导致活性碳表面化学特征的改变而不是物理性质的变化 .测试显示修饰对活性碳表面积的影响极小 .酸碱滴定表明 ,修饰作用明显改变了活性碳对H+ 及OH-的吸附行为 .研究表明 ,溶液pH值对铜离子的吸附有显著影响 .固定缓冲pH条件下测定修饰活性的吸附能力发现 ,金属吸收容量主要取决于活性碳表面的酸碱功能团 ,因而其吸附行为可用表面酸碱理论进行解释 ,所获数据可用于建立活性碳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模型 .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锰对铜、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δ型二氧化锰对Cu2 和Pb 的吸附及竞争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的pH值、温度、盐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温度的升高以及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加.二氧化锰对单一体系中Cu2 和Pb2 的吸附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的△G°均为负值,△H°大于零,表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二氧化锰对Cu2 和Pb2 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描述.共存离子的存在影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率,Pb2 对Cu2 的吸附影响很大.二氧化锰对Cu2 和Pb2 的吸附强弱顺序为Pb2 >Cu2 .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硅酸乙酯水解法,根据溶胶-凝胶的原理,制备了纳米氧化硅;并用BET、TEM等方法表征其比表面积,粒径大小及形貌;用电位滴定的方法研究了SiO2的表面酸碱性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出不同条件(包括pH值、SiO2的用量等)下SiO2对Cu^2+的吸附百分率.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硅对H^+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pH为3~5范围内,SiO2对Cu^2+的吸附百分率随着pH值的不同有明显改变,在pH为4.5,浓度大于10g/L时,SiO2对Cu^2+的吸附率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氨氮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NaY分子筛吸附氨氮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了pH值、分子筛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中共存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并获得了分子筛吸附氨氮的吸附容量。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8.55时,分子筛对氨氮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达83.07%;吸附时间对分子筛吸附氨氮的影响不明显;70℃左右时去除率较好;共存金属阳离子均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Zn^2+〉Ca^2+〉Mg^2+〉Cu^2+;随分子筛用量增加,去除率增加,吸附容量降低,确定最佳分子筛用量为1.0 g/100 mL;NaY分子筛对氨氮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高达210.32 mg/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绿藻对活性染料的生物吸附作用,确定污水处理的工艺条件.方法以绿藻为生物吸附剂,通过吸附试验研究其对活性染料的处理效果,考察反应时间、废水pH值、盐度、绿藻FeCl3表面改性情况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绿藻表面存在着丰富的官能团,对活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时间对染料的去除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染料的吸附,提高废水的盐度及绿藻Fe^3+改性均可以促进绿藻对染料的吸附能力,吸附量从2.0~2.3mg/g提高到3.8—5.0mg/g.结论绿藻吸附是一种价廉、高效及环境友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吸附模式更接近于Freundlich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对含铅废水的生物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黑曲霉真菌对污染废水中Pb^2+的吸附.研究铅离子质量浓度、pH值、温度、灭菌与不灭菌以及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对铅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Pb^2+的最佳吸附质量分数是120mg/L,最适宜pH值为6.0,最佳温度为25℃.在20min取样时不灭菌对模拟废水中Pb^2+的去除没有影响;20h时取样则由于环境中微生物与黑曲霉的竞争与协同作用使不灭菌的情况对铅的吸附明显好于灭菌的情况;干扰离子Hg^2+、Cu^2+、Zn^2+的存在对铅的吸附无显著影响,并且在同一质量浓度情况下,这3种干扰离子的去除率大小为Zn^2+〉Cu^2+〉Hg^2+.  相似文献   

15.
以磷酸锡晶体作为吸附剂,应用批量吸附法,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去除水溶液中Cu2+的影响,通过热力学分析及电位滴定实验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磷酸锡对Cu2+的吸附量随着pH(3~6.5)以及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数据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好,20℃时饱和吸附量达到48.69mg/g.根据吸附自由能Es(kJ/mol)可知,吸附机理属于化学离子交换,即磷酸锡中的H+与溶液中的Cu2+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该反应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在模拟海水中,高盐强度对磷酸锡吸附Cu2+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幅度不大.当NaCl浓度达到0.6mol/L时,吸附量为21.87mg/g,是淡水介质时的93.3%,表明磷酸锡适用于去除养殖海水中的Cu2+.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溶液中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Cd(II)、Zn(II)、Cu(II)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探讨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对吸附效率的促进与抑制效应,以及溶液pH值和碱金属离子强度对磁性MWCNTs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酸性或强碱性对磁性MWCNTs吸附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负面影响;而溶液呈中性偏碱性时(pH值在7~10)吸附效果较好,其最大值达90%以上;水中存在SDBS时,磁性MWCNTs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效果受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很小,但SDBS剂量较大时,吸附效果则会受影响;添加Na+、K+改变水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吸附效果几乎不受影响.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准二级方程能够真实地拟合重金属离子在磁性MWCNTs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三相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苯酚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三相三维电极反应器中不同因素对苯酚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其反应机理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自制反应器,以模拟苯酚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试验分析pH值、进水苯酚质量浓度、电解电压、Fe^2+投加量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三相三维电极反应器对苯酚废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最佳反应条件为pH=3,电解电压=15V,Fe^2+投加量为1mmol/L,反应时间90min,质量浓度为300mg/L的模拟苯酚废水最大去除率达到91.2%.结论三相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苯酚废水经济高效,pH值、电解电压、Fe^2+投加量、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质炭为材料,探讨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镉离子吸附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吸附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pH对Cd2+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生物质炭加入后提高了溶液pH,特别对初始pH低的溶液提高幅度更显著。研究显示,可通过调控生物黑炭的粒径及控制pH优化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质炭来去除污染水体中的Cd2+。  相似文献   

19.
采用轴对称滴形分析法研究了大豆球蛋白吸附在空气-水界面上的界面流变特性,主要检测了在有代表性的浓度和pH值条件下其表面张力和表面膨胀特征参数随吸附时间的变化。试验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大豆球蛋白吸附在空气-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降低,膨胀模量增大而相角减小,这主要与蛋白质在界面上的吸附、展开和(或)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大豆球蛋白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吸附随着初始体相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受体相pH值的影响很大。从流变学的角度分析,大豆球蛋白吸附到空气-水界面上所形成的粘弹性的吸附膜实际上是弹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