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庭自测清晨血压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01月-2016年01月我院门诊部就诊的100例高血压病患为研究对象,并利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组均50例。两组都予以常规降压治疗+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加用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法。观察两组的血压改善情况,比较血压达标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1年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分别是(80.9±7.5)mm Hg、(136.1±5.9)mm Hg,对照组是(85.3±9.0)mm Hg、(143.8±6.4)mm Hg。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晨血压达标率、门诊血压达标率与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社区老年高血压中合理引入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法,可显著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HRV)和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9例(高血压组),按颈-股脉搏波速度(PWV)≥9m/s和9m/s分为异常亚组(74例)和正常亚组(65例),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成人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HRV指标、PWV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数,分析高血压患者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142.3±21.4)ms比(119.3±16.5)ms]明显减小,低频[LF,(341.7±37.9)Hz比(695.4±43.3)Hz]、高频[HF,(519.1±33.6)Hz比(636.8±39.5)Hz]、LF/HF[(0.6±0.3)比(1.0±0.2)]、PWV[(7.44±0.82)m/s比(11.13±0.65)m/s]及IMT[(1.03±0.24)mm比(1.74±0.41)mm]值明显增加(P均0.01);高血压组中,与PWV正常亚组比较,PWV异常亚组SDANN明显减小,LF、HF、LF/HF、IMT值及人均颈动脉斑块个数明显增多(P0.05或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中PWV及IMT水平均与SDANN显著负相关(r=-0.713、-0.699,P均0.01),与LF、HF、LF/HF及颈动脉发现斑块数呈显著正相关(r=0.506~0.935,P均0.01),且PWV与IMT之间也显著正相关(r=0.883,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V中SDANN、LF、HF、LF/HF指标与动脉硬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在治疗中除降血压外,还应处理与动脉病理性改变有关的HRV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应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收缩压为(155.21±8.79)mm Hg、舒张压为(93.22±5.61)mm Hg;对照组收缩压为(154.76±7.92)mm Hg、舒张压为(92.77±5.61)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为(132.47±7.65)mm Hg、舒张压为(83.21±5.22)mm Hg;对照组收缩压为(147.66±10.72)mm Hg、舒张压为(90.21±6.1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R-ba PWV为(2065.82±254.77)cm/s,L-ba PWV为(1901.43±233.79)cm/s,对照组R-ba PWV为(2058.69±261.15)cm/s,L-ba PWV为(1889.73±223.59)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R-ba PWV为(1806.77±178.51)cm/s,L-ba PWV为(1593.76±163.72)cm/s,对照组R-ba PWV为(1983.62±182.44)cm/s,L-ba PWV为(1785.62±149.6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可以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病情恢复,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总结综合管理方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长期居住在社区、诊断明确的1 300例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综合管理,再次问卷调查及体检。结果:综合管理后高血压患者的认知能力及规范管理率有明显提高,血压达标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从55.6%提高到60.9%;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知晓率从35.6%提高到84.3%(P0.05);参加规律运动率从52.2%增加到57.8%,提高了10.7%;干预前每餐平均食盐量(8.53±5.06)g,干预后每餐平均食盐量(8.10±3.73)g(t=1.016,P=0.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结论:综合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及患者知识知晓率,管理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同步监测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04至2014-01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5例,采用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进行血管功能的评价,根据PWV结果分为PWV正常组(PWV9 m/s,n=185)和PWV升高组(PWV≥9 m/s,n=90)。所有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Person线性相关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探讨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指标与PWV的关系。结果:PWV升高组的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均出现反常变化。其中反映心率变异性大小的指标每5分钟总心搏数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值PWV升高组较PWV正常组降低[分别为(159.66±66.50)ms、(194.36±119.29)ms,P0.01],同时血压变异性的指标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的值PWV升高组较PWV正常组升高[分别为(14.40±3.56)mm Hg、(12.98±3.46)mm Hg,P0.01]。夜/白心率比在PWV升高组比PWV正常组升高(0.90±0.08、0.87±0.06,P0.01),且与PWV存在线性相关性(r=0.169、P=0.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4 h SSD、心率变异性低频带(LF)与PWV存在明显的独立相关性(标准化β值分别为0.352、0.212)。结论:(1)高血压患者SDANN降低,同时24h SSD升高,容易发生或合并动脉硬化;且24h SSD及心率变异性低频带是影响PWV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子。(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3)夜/白心率比作为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与高血压血管损害有独立相关性。同步的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监测有助于临床识别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血压管理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120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耳穴贴压、恬淡疏肝调息法以及活血潜阳方,治疗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病人诊室血压、中医证候及生活习惯改善情况等。结果①社区高血压病人多合并1个以上危险因素;②社区高血压病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缺乏运动居多;③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降低(P<0.01);④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P<0.01);⑤治疗后病人血压达标率上升(P<0.01);治疗后病人饮食生活习惯得到一定改善,吸烟率、饮酒率下降,缺乏运动病人减少,病人对自身高血压的知晓率达100.0%;⑦治疗后不同证型病人血压达标率改善情况不同。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社区高血压病人对自身血压情况的认识,改善了病人的生活方式、血压情况及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家庭医生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契约式管理的效果。方法家庭医生采取契约式服务、预约门诊及利用高血压信息管理平台等管理模式对19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分别在管理前、后3年进行效果观察。结果高血压病人管理3年后与管理前相比,病人血压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规律服药、非药物干预等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高血压并发症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医生通过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进行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是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降低高血压级别和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清晨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沈阳市和平区3家社区服务中心收集的196例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清晨血压作为干预的切入点,通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指导,对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达标率进行前后对比,评估干预1年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达标率分别为19.9%、32.4%、46.9%,干预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年后,IMT≥1.0mm(无论是内膜增厚者还是斑块形成者)有明显变薄趋势(P0.05)。结论对社区轻中度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可提高病人清晨血压的达标率,并有助于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之间关系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高血压患者285例(高血压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匹配无高血压人群519例(正常血压组)。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RDW、空腹血糖、血脂水平以及血压、心率,肱踝动脉PWV(ba PWV)和颈股动脉PWV(cf PWV)。分析PWV和RDW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TC、TG-C、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a PWV、cf PWV、RDW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男性的ba PWV、cf PWV均明显高于女性[(12.18±1.53)vs.(11.79±2.04)m/s,(8.00±1.28)vs.(7.76±1.83)m/s,P均0.01]。女性RDW显著高于男性[(13.98±0.87)vs.(13.05±0.71)%,P0.05]。Pearson相关分析,男性中ba PWV、cf PWV与RDW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也显示男性中ba PWV、cf PWV与RDW水平显著相关。结论:高血压人群PWV和RDW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中PWV与RDW水平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未控制高血压患者833例随访3年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压控制率低的具体原因,以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方法 门诊就诊病人随访资料完整的1083例中血压未控制的833例作为随访对象,平均年龄(53.5±10.5);给予增加原药物剂量和(或)加服另一种降压药物.结果 随访治疗后平均血压从(163.2±23.1/103.2±10.5)mm Hg,下降到(141.9±15.4/90.7±11.2)mm Hg,下降了21.3/12.5 mm Hg(P<0.005),血压达标者有382例,达标率45.9%.增加药物剂量有246例(29.5%),增加药物品种587人(70.5%).不遵守、部分遵守医嘱的有548例(65.8%),其原因有降低血压治疗的认识不足、经济困难、疗效差、用药不方便、医生方面因素.结论 针对上述不遵守、部分遵守医嘱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对策将明显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48.5%vs 39.5%)、脑血管病(51.0%vs 40.5%)和肾病(15.2%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vs(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vs(141.3±11.3)mm Hg,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5.9±3.1)mm Hg vs(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vs(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vs(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高血压是发病率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我国高血压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药控率低的特点,尤其以控制率明显。1991年及2002年我国两次成人血压普查,血压控制率仅为2.8%和6.1%。本文通过对我科建科至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服药情况的调查,了解在接受过系统高血压防治教育的住院病人中血压控制率、服药率情况,以更好的指导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我科建科至今,资料保存完整且可通过电话随访的5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276例,女308例,年龄(63.47±13.64)岁],利用我科高血压电话随访系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血压及目前服药情况。结果在584例随访对象中,48名患者未对血压进行监测,占随访患者的8.2%。在监测血压的536例患者中,血压达标(180/110)mm Hg 40例,占随访者的7.5%(男3.0%vs.女10.9%,P>0.10)。坚持规则服药的患者452例,服药率84.3%,坚持服药的患者中血压达标320例,血压达标率70.8%;不服药或不规则服药的患者84例,血压均未能达标。结论经过住院期间系统的高血压防治教育,我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血压达标率、药控率较全国平均水平明显提高。规则服用降血压药物是良好控制血压的途径,系统的高血压防治教育是使病人意识到规则服药重要性的关键,是提高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专科医师-社区医师医联体续惯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全科医师推荐的2级高血压、且血压控制未达标者共320例,其中经社区医生介绍给专科医生进行治疗者为实验组共170例,自行就诊治疗者为对照组共150例。比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满意度、诊疗费用。结果 1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压达标率(54%vs.70%),满意度(79.33%vs.97.65%)和诊疗费用[(518±58.9)元vs.(455.4±61.14)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压达标率(80%vs.92%),满意度(91.33%vs.98.24%)和诊疗费用[(410.9±82.69)元vs.(297.7±33.91)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专科医师-社区医师医联体续惯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和就医满意度,降低诊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家庭血压监测明确有清晨高血压的1~2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B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早晨服药,疗程5周,治疗前后监测家庭血压及诊室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两药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以及家庭自测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P0.05)。A组的血压达标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室血压达标率:70.0%比66.7%,清晨血压达标率:73.3%比76.7%,睡前血压达标率:76.7%比80.0%;均P0.05);但治疗后A组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变异性降低[(5.9±2.2)比(8.2±2.5)mm Hg,P0.05],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3.1)比(7.9±2.9)mm Hg,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家庭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清晨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冬夏两季清晨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硝苯地平组(30mg/d,n=79)和非洛地平组(5mg/d,n=79)。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8周后分别于冬季和夏季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周期为12个月。结果与夏季比较,两组患者冬季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显著增高,清晨血压达标率和动态血压达标率明显降低(均P0.05);尽管夏季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硝苯地平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冬夏血压差值[(5.5±1.2)、(3.5±1.0)、(4.2±2.2)、(5.6±1.2)mm Hg]明显低于非洛地平组[(9.9±1.3)、(4.7±1.4)、(8.5±1.5)、(7.1±1.2)mm Hg](均P0.05)。硝苯地平组冬季清晨血压和日间收缩压的变异性[(10.3±4.2)、(8.5±3.2)mm Hg]明显低于非洛地平组[(13.3±4.4)、(10.7±3.9)mm Hg](均P0.05)。与非洛地平组相比,硝苯地平组能明显提高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58.2%比41.8%,P=0.039)和冬季日间血压达标率(60.8%比43.0%,P=0.026)。另外,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降血压药物类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季节和吸烟史是影响清晨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明显降低冬夏血压差值,减少血压波动,提高冬季清晨血压和日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联体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分级诊疗和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35~75岁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1 000例;对其建立电子健康管理档案并随访观察半年;给予相应的规范化管理。观察对比管理前后每组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血压达标率情况;血糖、血脂、吸烟、体质量指数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康复情况。结果通过医院与社区联合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其高血压知晓率(67.3%vs. 89.6%)、治疗率(79.8%vs. 90.6%)、控制率(69.4%vs. 81.2%),达标率(58.6%vs. 75.1%)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收缩压[(152.42±13.531)mmHg vs.(129.47±12.38)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8.32±12.121)mmHg vs.(77.47±14.38)mmHg]、血糖[(8.89±1.76)mmol/L vs.(6.48±1.81)mmol/L]、总胆固醇[(6.42±0.52)mmol/L vs.(4.58±0.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8±0.39)mmol/L vs.(3.06±1.24)mmol/L]等较管理前控制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患者在按时服药(70.1%vs. 86.4%)、低盐低脂饮食(59.1%vs. 75.3%)及合理运动(68.6%vs. 84.1%)生活方式方面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管理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5.2%vs. 26.9%)、并发糖尿病(17.6%vs. 21.5%)、并发颈动脉狭窄(0.9%vs. 1.6%)患者比例较管理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对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达标率、控制率、服药依从性,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能早期及时诊治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并发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并发颈动脉狭窄等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探讨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67例和高血压患者148例,分别按年龄和血压分级标准分组,进行PWV测量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舒张压与动态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对AASI与PWV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两组的PWV和AASI值逐渐升高(P0.05~0.01),两组女性AASI明显高于男性[健康对照组(0.55±0.18)∶(0.48±0.15),高血压组(0.61±0.16)∶(0.55±0.17),P均0.01]。PWV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高血压组PWV、AASI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PWV、AASI逐渐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ASI与年龄、体重指数、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PWV呈正相关(r=0.106~0.573,P0.05~0.001),与24h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其中以PWV相关性最显著(r=0.573,P0.001)。结论:年龄、血压、脉压和PWV都与AASI呈正相关;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可能比测量血压更能准确反映血管功能状态,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疗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在社区疾病信息管理控制平台高血压管理库中的120例高血压规范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照慢性随访要求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干预组则在家庭医生对其进行长期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参加健康讲座,督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干预18个月后,对比两组血压达标率、生活行为方式评分、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生活行为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AA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医疗干预可以使高血压患者得益,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2015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的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82例和健康体检者(正常组)54例。观察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运动前血压、脉压及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等因素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亚极量运动收缩压较高[(190±13.2)mm Hg vs.(136.7±15.3)mm Hg,(1mm Hg=0.133k Pa)P0.05],上升幅度较高[(39.0±12.1)mm Hg vs.(21.7±10.4)mm Hg,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线性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升压反应高于正常人,其亚极量运动收缩压与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石河子市≥65岁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下高血压危险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取石河子市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高血压社区管理档案2年以上的≥65岁高血压患者,并进行现场调查,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资料。结果不同性别的婚姻状况、个人年收入、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年龄、诊断高血压的年龄、腰围差异显著(P<0.05);不同经济水平的调查对象杂粮、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家禽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频次存在差异(P<0.05);不同性别在头晕、烦躁及心肌梗死等高血压的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达标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规律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等均明显影响血压的达标率(P<0.05)。结论社区应进一步实施个体化的管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达标率,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