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民寿在《玉函经注》中首次提出了"脉神"概念。脉有胃气是脉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缓脉是脉神的外部形式,和缓有力是脉神的基本特征,而脉神的藏象基础则在于脾土之脏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2.
刘宁 《北京中医》2000,19(6):50-51
李时珍是我国十六世纪伟大医学家,在医学、药物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他在中医诊断脉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他所著《濒湖脉学〈脉决考证〉是论述脉学的专著,在该专著中他详细论述了相似脉辨别要点,纠正了以往某些脉学中的谬误,他所论述的脉学理论由博返约,简明切用,在理论知识上和临床经验上对中医脉学有深刻影响和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4.
5.
1 校勘溉况 1.1 校勘版本 (1)底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士杰雕刻本.  相似文献   

6.
钱超尘 《中医杂志》1989,30(6):41-44
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讫《伤寒论》的次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下简称《玉函》)。林亿在《玉函》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全书凡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校完之后曾“广颁其书”。从治平三年至北宋末,不过六十余年,《玉函》几乎湮晦不闻。此后至明末凡五百一十多年,又几度濒于垂绝。而忽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玉函》复出,于共后四年雕版刊行,学者因而致惑存疑。在北宋治平三年《玉函》校讫之前,此书从未见于公私目录,益使学者增疑。本书既然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见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永芝 《北京中医药》2006,25(6):345-347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 《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 《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相似文献   

8.
<伤寒学>之名称,源于熊曼琪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命名.该书称:"<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9.
约明洪武元年 (136 8年 ) ,赵以德著《衍义》 ,康熙中 (约 16 87年 ) ,周扬俊在《衍义》的基础上作《补注》 ,凡赵注者 ,周基本未注 ;赵未注者 ,周则补之 ,都成一编。二者不可分开 ,分开则各有未完备者 ,故统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 ,正如叶 (万青 )序所言 :“……赵以德之明且详也 ,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 ,畅其所言 ,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 ,为《金匮玉函经二注》。”赵氏生卒年不详 ,有学者认为他是宋代人 ,有学者认为他是明代人 ,二说皆不甚准确。赵氏本来是吴地人 ,后携家去浙 ,从丹溪学医 ,而丹溪生活于元初至元年间迄元末至正年间 …  相似文献   

10.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仲景<伤寒论>而叹惋的一句牢骚话,也是他晚年为寻求仲景要方,再编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唐本<伤寒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郭铁柱 《光明中医》2014,29(1):16-18
本文通过《内经》原文的总结,对寸口脉诊的形成原因、脉位、病脉及对病脉的解读还原中医前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佗遗书》的学术成就及意义。方法:通过搜集、甄别、梳理、注释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其一华佗晓养性之术,提倡运动养生观;其二重视五脏辨证,倡导三因制宜原则;其三对脉学的发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其四创立了独到的特色疗法;其五具有精湛的手术技艺,活人无数。结论:该书为华佗学术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对<金匮玉函经>进行校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部分原文中含有一些巫医祝由的字眼,对此,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张仲景不可能相信"巫"和运用"巫医"方法来施救伤寒病;二是张仲景著<伤寒论>也不可能与"巫医"同流合污.为此,笔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直解》一书中,程林采取"以经证经"之法,注释内容悉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及《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附六朝唐宋名家之论。其直接引用古籍经典及医家论述,不故作僻语迂论曲解,广求善本校注,参以己意论述,言简意精,申明仲景原意,重视药物的煎煮、服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三阳三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方证涵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廷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7-253
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郁导致的上热下寒证。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相似文献   

19.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