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独一无二的恐龙博物馆,在这里,你看到的每一架恐龙骨架都是无价的宝物,悄然记录着地球生命消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在好莱坞影片《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包裹在琥珀中的远古蚊子身上抽取恐龙的血液,提取到恐龙的DNA,从而复制出一整群恐龙。虽然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科学幻想,却提示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让保存下遗骸的古生物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08,(4):58
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授乔治·波尔纳却在新书《谁在咬恐龙?昆虫病菌和白垩纪之死》中提出惊人理  相似文献   

4.
<正>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上映曾引起电影界一片惊呼,用电脑技术制作的虚拟恐龙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人们很少知道,那部电影里许多恐龙镜头其实使用了机械实体模型。它们不仅具有逼真的生物外形,而且能动、能跑、能挤眼、能摇头。《侏罗纪公园》不仅宣告电脑特效时代的来临,也将电影实体特效技术推向新的高峰。在许多电影中,用实物制作的特效与CG相互配合,营造出逼真的影视效果,为了揭秘这个鲜为人知的特殊技术,我们这次采访了国内顶尖实体特效技术团队—北京盛悦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  相似文献   

5.
巨大的动物     
田耘 《大自然探索》2011,(4):I0001-I0001
编者:古生物学家致力于发现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已灭绝的远古动物,包括恐龙、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以期为我们展现远古地球生机勃勃的生命景观。“古生物”也因此成为《大自然探索》很受欢迎的栏目。下面是读者田耘的一篇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6.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里重新激活一只已经灭绝的动物的DNA,整个过程让人联想起影片《侏罗纪公园》里的情节。科学家提取了塔斯马尼亚虎(也称袋狼,20年前已被正式宣布灭绝)的DNA。将它注入到老鼠的晶胚中.并在这个晶胚形成软骨和其他骨骼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果由迈克尔.克莱顿(美国畅销书作家、影视导演、制片人——编者注)的畅销小说改编的20世纪90年代惊悚大片《侏罗纪公园》能够在俄罗斯得以再造的话,科学家谢尔盖·季莫夫或许会考虑克隆猛犸象。  相似文献   

8.
好莱坞著名影片<侏罗纪公园>描述了恐龙复活的故事:主人公约翰·汉蒙为了繁衍绝种的恐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繁殖出各种恐龙,并在岛上兴建一座名为"侏罗纪公园"的主题乐园.这个故事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恐龙化石里真的发现了尚未完全变为化石的软组织,这为提取恐龙的遗传基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科学家有望利用这些软组织克隆恐龙,并建造影片中的侏罗纪公园.  相似文献   

9.
《龙之战》是2008年上半年在国内新上线的韩国科幻片的一部最新力作,由韩国导演沈炯来执导。  相似文献   

10.
靳晓敏 《科学之友》2008,(11):108-109
作为《西游记》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孙悟空野性十足,观音菩萨积佛性、母性于一身。孙悟空走上正道,离不开观音菩萨的人性化教育,而孙悟空对观音也有着先天的母性依赖。这种特殊的关系成为孙悟空由自然性走向社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母爱象征了华夏儿女对母性的依赖。这正符合华夏人民的心理,同时也是这两个人物形象备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1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刊文称:孔子和庄子在中国产生了一种崇尚封闭和抑制好奇心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对科学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新科学家》杂志去年9月发表了一组题为一个美好世界的蓝图的文章。第一部分文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大设想,已于本刊今年第1期上发表。本期发表的第二部分,讨论了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我们个人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重大问题上应该如何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3.
石磊 《世界科学》2009,(3):10-10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09年年会的主题——“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未来”——使人想起今年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纪念年。150年后,重新理解当年使达尔文着迷的进化过程和机制,仍旧是热门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令地球科学家们猝不及防。一年过去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们在回顾这次地震时仍在为因缺乏预见而自责。5月14日出版的《自然》以“沉睡的巨龙”(The Sleeping Dragon)为题刊发杂志首席记者亚历山德拉·威茨(Alexandra Witze)从地震灾区发回的报道以及《自然》为地震一周年回顾专题配发的社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报道指出,与其他地震相比,这次地震更加暴露出地震灾害研究领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臭氧层的恢复一度被当作是好事,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恢复看作是好坏掺半之事.2008年4月,研究人员发现臭氧空洞的愈合会将更多的热量困在大气层内,因而可能会促进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16.
刘德麟  孙宝君  耿直 《自然杂志》2011,33(4):216-221
从实验获得启示:人体细胞分子网络有反向同步的波动。从《黄帝内经》获得启示:人体的十一藏中,有四藏有反向同步的波动。这两种波动的对应,将古典中医学、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现代生命科学连接起来,由此可以形成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先进的生命科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讲究药食同源,在《本草纲目》等中医著作中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比如山楂、薏米、生姜和肉桂等。对健康威胁最大的不是疾病而是衰老.因为是衰老使所有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效率降低.免疫功能锐减,才让各种疾病找上门来。所以,强身健体的主动办法是扼制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须重明 《自然杂志》2010,32(5):288-293
笔者介绍了2009年 Symposium 261 会议上有关相对论天体测量的进展情况。首先简单讨论己有相对论参考系理论DSX和B-X框架以及目前的进展,然后主要讨论相对论天体测量的现代要求,介绍新的相对论天体测量的 计划和设备,并说明新计划和新设备可能达到的精度。最后介绍天体测量中近年发现的四个著名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就是力量》2006,(1):76-76
近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其“八面风文丛”中,又推出了由田松博士撰写的《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过科学话语的迷雾》一书。按照通常的分类标准,此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著作,但按照更新一些、更宽泛一些的概念,此书显然是普及型科学文化的典型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