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宫外孕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宫外孕患者153例,分别应用腹腔镜手术(81例)和传统开腹手术(72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例数、术后镇痛、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康复有益等优点。结论宫外孕手术治疗可首选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2.
宫外孕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宫外孕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方法:宫外孕患者135例,分别应用腹腔镜手术(72例)和传统开腹手术(63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例数、术后镇痛、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宫外孕手术治疗可首选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高龄患者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食管裂孔疝高龄患者38例。其中22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16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高龄患者食管裂孔疝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分析156例输卵管妊娠的病例,腹腔镜手术94例,开腹手术6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止痛药、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在治疗输卵管妊娠方面,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5.
康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583-1584
手术体位与术中暴露是手术中的重要环节,与手术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关系密切。对于肛肠手术,术野为两侧臀部的皮肤、肌肉及结缔组织,术中视野暴露是否充分成为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体位的改良不仅有利于术野的暴露,还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手术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改善术后皮肤组织受压情况、术后随访肢体疲劳及神经损伤等,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因体位摆放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阴道手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阴道行全子宫切除,卵巢囊肿剥离术及附件切除60例。选择同期同科手术的开腹手术30例,进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阵痛用药率、住院和术后发热的比较。结果经阴道手术的妇科定性疾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与开腹手术比,经阴道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发热率低等优点。结论经阴道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创伤最小有利于病人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严建军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2):1073-107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方法腹腔镜下对7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肌瘤数、肌瘤直径、肌瘤部位、术中缝合与否对手术时间、出血、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的影响。结果肌瘤数≥3个、子宫肌瘤位于深肌壁间、术中需要缝合子宫切口关闭残腔患者手术时间均比对应组长,但术中出血、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无显著性差异。子宫肌瘤位于子宫前壁或后壁、子宫肌瘤直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有比较熟练的腹腔镜下手术技术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虽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对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陈晓敏 《吉林医学》2013,34(15):2880-2881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对比,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方法:选择88例子宫肌瘤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44例,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手术方案,同时对两组手术方案术中情况、术后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术中情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则明显低于开腹手术(P<0.05),术后情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术后最高体温、术后恢复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好于传统开腹手术(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显著,是处理此类病变较佳的手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立平 《吉林医学》2013,34(6):1031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对于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对小儿疝气进行治疗的34例;采用微创手术对小儿疝气进行治疗的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自主活动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微创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自主活动的时间及并发症等均比传统手术有所减少(P<0.05),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结论: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对小儿疝气的治疗有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损伤小以及术后恢复正常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普外科行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术后早期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肠梗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能够减少直肠癌手术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进食时间,并且能够明显减少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12例成年牙颌面畸形的患者,疗效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初步体会:①为了排除干扰,谐调上下牙弓的长宽高度,术中顺利地进行截骨块的移动和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咬关系,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术前或术后的正畸治疗;②坚硬内固定技术有许多钢丝内固定无可比拟的优点,应在正颌外科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③正颌外科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遗留的牙颌面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的35例患者,针对实施正颌手术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35例患者手术后,其中1例出现活动性出血并发症,呼吸道梗阻1例,下牙槽神经感觉障碍4例,但经过相应的和资料和护理,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正颌术后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出血、下牙槽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迅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同期完成下颌骨的塑型手术、上颌骨前壁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1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3岁。均诊断为牙颌面畸形,其中下颌前突或伴下颌骨偏斜畸形13例,双颌前突畸形2例,上颌后缩伴下颌前突畸形3例。对上述病例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的同时行下颌骨的塑型和(或)上颌骨的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颏成型术。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均出现下唇的麻木,但术后1~6个月下唇感觉恢复正常。无牙齿损伤、伤口感染和骨段坏死发生。经过6~23个月的正畸治疗,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协调的面部比例关系及满意的面部轮廓。术后6个月~3年影像检查评估结果表明骨移植成活良好,较少出现骨吸收的现象。结论:在正颌手术的同时进行下颌骨的塑型和(或)上颌骨骨移植或Medpor植入术是可行的,可增加术后面部的美学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下颌骨截除的骨质可以用于正颌手术中,避免了其他部位的取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68例非颌骨性的上下前牙牙槽性错(牙合)畸形的外科正畸手术。主要采用了Wassmund 改良术,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完成。对术前设计要点、模型外科方法与手术主要步骤作了介绍,井将牙-牙槽性错(牙合)畸形的分类、诊断要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后骨段固定方法与并发症的预防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坚固内固定 ( 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技术用于 Le Fort I型截骨术时对术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组织形态定量分析技术 ,对家兔实验模型进行术后骨愈合的定量分析。结果 :坚固内固定组在各个阶段 ,骨小梁成熟程度皆高于对照组。结论 :RIF用于 L e Fort I型截骨骨间固定 ,可增加术后骨愈合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廖圣恺  李建成  张凯  徐锦程  徐涛  黄全顺 《安徽医学》2011,32(12):1972-1974
目的 评价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5例陈旧性颌面骨折患者,采用X线头影测量、模型外科及定位咬颌板等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正颌外科技术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思洋  李爱林  聂祥智 《海南医学》2013,24(21):3167-3169
目的 观察正颌外科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正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正颌外科联合术后正畸矫治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头影测量数据的变化、咀嚼功能的改善及术后畸形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NB、ANB、LI-NB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余指标与治疗前较为相近(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齿吻合度、咀嚼能力改善的程度为66.67%、83.83%,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复发率仅为16.67%,而对照组的复发率高达6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颌外科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对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头影测量数据有效改善了牙齿吻合度、咀嚼能力,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开发建立计算机三维模拟手术系统,在计算机屏幕“手术室”中完成正颌外科骨切开手术。方法:将手术前牙颌面畸形患者CT断层序列图像重建成三维体数据,通过表面绘制的方法显示出三维图像,进行骨组织的切割、旋转和平移等操作,以动画方式模拟全部手术过程并预测手术效果。结果:该系统直观地反映了手术过程和效果,便于医患交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结论:颅颌面骨组织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视效果,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在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4例行正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采用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命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障碍、社交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DOPT问题解决模式的护理应用于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可降低负性情绪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 present large osseous defects of the alveolus and midface hypoplasia. Traditional orthognathic surgery has limitations of relapse and limited age group.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 as a modality for midface advancement is relatively new. Modular internal distractor (MID) offers the advantage of patient compliance and minimal discomfo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versatility of intraoral distractors in midface advancement.

Metho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midface bone stock deficiency were selected for maxillary advancement. At the first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 after the osteotomy (Le Fort I/II), MID system was used. After distraction, evaluation was done for ease of the procedure, stability, and complications. Lateral cephalograms were evaluated at three stages: T1, pre-distraction; T2, post-distraction; and T3, one year post-distraction.

Results

Significant changes showed 13.3 mm mean midface advancement bone formation at the pterygomaxillary region. The results were stable even at one year follow-up.

Conclusion

Maxillary position improved in relation to the cranial base.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MID was versatile in midface advancement in stability and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