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脏器损伤的原因,并探讨其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7例LC致脏器损伤的6例再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至3年,无死亡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择期LC、急症LC《72h与14d≥急症LC≥72h患者脏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27%(3/1098)、0(0/68)、5.88%(3/51),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选择LC适应证,正确分离胆囊三角和辨别"三管"关系,进行恰当的手术处理,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探讨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方法比较分析60岁以上老年患者LC组(7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36例)及中青年LC组(2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患者LC组及OC组并存病显著高于中青年LC组(P〈0.001);LC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LC组与OC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及中转开腹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延长(P〈0.001),且并发症多(P〈0.05)。结论只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正确评估麻醉与手术的风险,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对老年患者施行LC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更能显现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42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2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33例,感染率为7.47%。非脑膜瘤手术颅内感染率为10.04%,高于脑膜瘤术后颅内感染率3.83%(P〈0.05);手术时间≥4h者颅内感染率为9.87%,高于手术时间〈4h者颅内感染率4.78%(P〈0.05);有脑脊液漏者颅内感染率为15.00%,高于无脑脊液漏者颅内感染率6.28%(P〈0.05);引流管留置≥24h者颅内感染率为11.58%,高于未留置或留置〈24h者颅内感染率5.03%(P〈0.05)。结论 手术时间≥4h、引流管留置时间≥24h、存在脑脊液漏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唐莎  周莉  刘群  任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14-215,218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的43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432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67例,感染率为15.51%。留置引流管者颅内感染率为17.05%,较未引流者颅内感染率2.22%之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4h者颅内感染率为6.90%,〉4h者颅内感染率为21.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室引流的患者颅内感染率为24.30%,其他部位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率为3.68%,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引流管留置1~2d感染率为10.53%,3~4d为30.34%,≥5d为68.97%,三者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和留置引流管,特别是脑室留置引流管有关。  相似文献   

5.
裴远宾 《现代保健》2011,(19):22-23
目的观察芬太尼、丙泊酚联合用于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疗效。方法对55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静脉麻醉(A组,35例)和静吸复合麻醉(B组,20例)两组,采用丙泊酚1~2mg/kg,芬太尼3—5μg/奴和阿曲库铵0.5mg/kg诱导后气管插管。A组诱导后用微量泵静脉持续输注1%异丙酚6~10mg/(kg·h),B组诱导后持续吸入1%~2%异氟醚。A、B两组术中均以曲马多4~7μg/(kg·h),按需间断推注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前5min停用麻醉药。结果A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B组比较显著缩短(P〈0.05),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情况,两组气腹后BP、HR均有所升高(P〈O.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优点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胆囊切除术的妊娠期患者共25例,其中LC组13例,开腹胆礁切除术(OC)组1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出血跫LC组明显少于OC组(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LC组明显短于OC组(P均〈0.05);LC组切口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OC组(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期急性胆囊炎患者中,LC较OC有明显优点: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12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疾病不同分为急症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对比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择期手术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急症手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手术组患者的胆道损伤和术后胆瘘发生率虽然低于急症手术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结构不清,局部炎症粘连是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8.
彭晟 《现代保健》2013,(8):110-111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0年9月一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89例,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行LC(46例)和OC(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L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问、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OC组明显缩短或减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或0.05);L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O%,明显低于012组的27%,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OC相比,LC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楫占县治疗月日矗疟病掂硼相的丰米青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妇科急腹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急腹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68例和开腹手术7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5.6±6.2)h]、住院时间[(3.6±0.9)d]、术后病率E2.94%(2/68)]及术后镇痛药使用率[4.41%(3/68)]优于开腹组[(32.5±7.8)h、(6.2±0.9)d、15.71%,18.5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手术损伤小,腹腔干扰小,恢复快;妇科急腹症并休克早期患者也可用腹腔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手术中配合胆道镜取石的}】盏床作用和意义。方法抽取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2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均需手术器械取石,其中22例患者术中配合应用胆道镜.作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情况以及术后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9%(2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1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含3例结石残留,残留率为13.6%(3/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8/2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5/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配合胆道镜取石的实用性较强,有效避免结石残留以及再次手术取石发生,临床认可度高,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诊断指标。方法对31例AOPP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动态测定,并与15例健康人血清指标比较。结果AOPP患者中毒后4-72h血清CTnⅠ、CK—MB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中毒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第72h时点CTnⅠ持续增高(2.45±1.19)μg/L,而CK-MB浓度明显下降(93.4±28.2)μg/L。AOPP患者中毒后12-72h各时点,重度中毒组CTnⅠ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PP患者中毒后4~72h各时点,重度中毒组CK—MB均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AOPP患者的CTnⅠ、CK-MB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TnⅠ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CK—M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6例,其中5例酸中毒,5例血小板减少,5例体温明显变化,4例合并心、肺、肾基础疾病或糖尿病,5例手术及麻醉时间≥150min,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72h,18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死亡4例。年龄≥70岁,体温≥39℃或〈36℃,合并酸中毒,血小板计数≤6.0×10^12/L,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麻醉及手术时间≥150min,发病距就诊时间≥72h患者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体温明显异常、血小板明显减少、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酸中毒、麻醉及手术时间过长、发病距就诊时间≥72h等是AOSC的死亡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联合微波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方法62例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分为2组,内镜注射组30例,内镜下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内镜注射联合微波治疗组32例,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后行微波治疗。2组患者内镜下治疗后皆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注射。结果2组患者的24h止血率分别为80%、9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再出血率分别为2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率分别为2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内镜下注射联合微波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止血率、降低近期再出血率及急诊手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并观察其疗效。方法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68例,于创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血糖指标,于伤后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判断顸后。结果亚低温治疗后患者ICP明显降低(P〈0.05),PbrO2明显升高(P〈0.05),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P〈0.05)。COS评估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69.2%),病死率(12.3%),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33.3%和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24~48h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内固定时间是否超过72h分为早期固定组62例和晚期固定组8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肺部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晚期固定组术前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45mg/L,早期固定组为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固定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为(334.19±37.53)ml/m2,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4/61),晚期固定组分别为(438.99±55.24)ml/m2,38.3%(3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早期固定组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189mg/L,晚期固定组为25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创伤后早期(72h内)行肋骨内固定,有望减轻患者创伤后的全身反应,减少出血以及创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9例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LC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24例)和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25例)。静脉诱导后经口气管插管,P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入0.25μg/(kg·min)雷米芬太尼,s组采用1%~3%七氟烷吸人和静脉泵入0.25μg/(kg·min)雷米芬太尼。于麻醉诱导前10min(T0)、气腹后30min(T11)、手术结束时(T2)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糖和皮质醇,同时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等指标。结果HR:S组R较Tn下降(P〈0.05)。SBP和DBP:S组T1和T2 SBP均下降(P〈0.05),T2DBP下降(P〈0.05)。血糖:两组血糖T1时均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组T1[(5.58±0.24)mmol/L]与Tn[(4.86±0.3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s组T2较T0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质醇:P组T。[(226.44±16.37)μg/L]和R[(244.33±18.87)μg/L]与T0[(202.21±15.18)μg/L]及s组同一时间点[T1(209.39±9.95)μg/L和T2(215.53±9.35)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T2与TO[(204.35±8.00)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LC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基本相似。从神经内分泌方面分析,七氟烷较丙泊酚能更有效地抑制老年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和稚2基底动脉(VB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动咏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分别对19例发病〈6h及21例发病6~9h不同血管(ICA12例,MCA18例,VBA10例)闭塞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灌,iYJ~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2tPA)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卒中量表(NIH2SS)评分,治疗后90d用修正Rall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溶栓后血管再通率:MCA组77.8%,VBA组5010%,ICA组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6h组和6~9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两组间NIHSS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时预后良好率:MCA组77.8%,ICA组41.7%,VBA组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4例,血管再闭塞1例。结论动脉溶栓治疗MCA闭塞的疗效最好.ICA闭塞次之,VBA闭塞较差。动脉溶栓时间窗〈6h与6~9h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对PWI/DWI不匹配的患者,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可放宽到9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46例进行研究.分析其GCS评分、病死率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Ⅰ组(GCS评分≤6分)即时血糖水平为(12.32+3.60)mmol/L,Ⅱ组(GCS评分6~8分)为(6.82±2.4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24h后血糖水平为(14.50±3.44)mmol/L.Ⅱ组为(6.20±2.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死亡34例,病死率为70.83%;非高血糖组死亡25例.病死率为25.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能够作为判定病人伤情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伤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其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晶胶比液体早期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4例SAP患者,以入院24h内液体晶胶比1.5和3.0为界,将患者分成低晶胶比组(晶胶比〈1.5,26例)、中晶胶比组(晶胶比1.5~3.0,30例)和高晶胶比组(晶胶比〉3.0,38例),观察入院后液体复苏成功患者24h机械通气率、氧合指数、腹腔内压(IAP)、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液体复苏量参数及患者2周内生存率。结果高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晶胶比、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高于中、低晶胶比组[(3612±799)ml比(2309±417)、(2125±478)ml,(3.66±0.14)比(2.44±0.15)、(1.42±0.09),(2835±632)ml比(1889±283)、(1866±305)ml,(11942±1162)ml比(9037±983)、(9401±1052)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胶比高于低晶胶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4h胶体液量高于高、中晶胶比组[(1507±335)ml比(994±234)、(949±141)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4h机械通气率、IAP明显高于中、低晶胶比组[65.8%(25/38)比23.3%(7/30)、26.9%(7/26),(16.9±3.7)cmH2O(1emH20=0.098kPa)比(13.5±3.6)、(13.2±3.4)cmH2O],24h氧合指数明显低于中、低晶胶比组[(180.8±26.4)mmHg(1mmHg=0.133kPa)比(280.7±24.9)、(260.4±25.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为34.2%(13/38),低于中、低晶胶比组的86.7%(26/30)、57.7%(15/26),与中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低于中晶胶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宜采用适当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可减轻体液潴留和提高治愈率,且采用中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探讨硬膜外联合浅全麻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150例。ASA在I~Ⅱ级,随机均分为硬膜外联合浅全麻组(A组),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A组术中给硬膜外给局麻药+丙泊酚3~5mg/(kg·h)维持浅全麻醉。B组术中用丙泊酚4~6mg/(kg·h),吸入异氟醚1%~1.5%,手术25~30min辅助芬太尼0.05~0.1mg及维库溴铵2~4mg,静脉推注。两组患者当胆囊取出体外全部停药。人手术室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诱导前、插管后、气腹后、术毕的HR,SBP,SDP,Sp02的变化及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感腹痛率(%)。结果两组在诱导前与插管的血液动力学无统计学意义。术毕B组的心率,血压明显高于诱导前心率及血压,同时高于A组同期的心率及血压(P〈0.05)。A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术后腹痛率A组〈B组。结论硬膜外联合浅全麻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是可行的。在无复苏室的基层医院,不影响接抬手术尤为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