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具有较强鲁棒性的滑模控制方法由,Chandrasekhar Nam-uduri And Paresh C.Seh 应用于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中,但只采用了一段直线滑模线,使系统从初始状态到进入滑模运动之间对参数变化及扰动是敏感的。为了克服这个不足,本文选用了三段切换曲线组成的滑模线对控制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系统在整个响应过程中均是不敏感的。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整个响应过程中均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有限时间收敛的滑模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一类非线性不确定系统不确定边界未知但有界的情况,提出一种设计滑模自适应控制器算法。利用几何齐次性理论和积分滑模面设计了滑模自适应控制器,使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镇定,并设计相应自适应律估计控制增益,利用Lyapunov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能在有限时间镇定。最后,仿真实例验证了所设计的滑模自适应控制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具有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飞行员追踪控制策略模型,结合滑模控制和最优化控制的优点,提出了使系统从初始状态在切换超平面上的滑模最优化控制方法,该切换超平面随时间变化,并使系统只具有控制过程的滑模阶段,确保了系统的全局鲁棒性和稳定性.针对目标函数中加权矩阵的选取,改进了H∞控制中加权矩阵选取的随机搜索算法,得到了最优化控制加权矩阵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对磁悬浮球系统的精确控制,根据变结构理论,设计了一种具有更强鲁棒性的二阶动态滑模控制器。其中新切换面含有系统输入的高阶导数,降低了趋近律中不连续项的影响,改善了普通滑模控制器存在严重抖振的缺陷。通过与普通滑模控制器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二阶动态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能使系统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并能较好地实现系统稳定悬浮。  相似文献   

5.
二阶不确定离散系统的时变滑模面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类二阶不确定离散系统,利用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所具有的滑动模态区,提出了一种具有强鲁棒性的时变滑模面离散变结构控制方法,通过旋转和平移初始滑模面得到了一个时变的滑模面,并证明了在此滑模面条件下滑动模态的存在性,给出了滑模面旋转和平移的具体过程,同时由于滑动模态区的宽度固定,可定量地确定出滑模面在各个采样时刻的变化量,该控制方法使得闭环系统在任意的系统初始状态都处于滑动模态区内,然后通过结合旋转和平移滑模面的方法,使随后任何时刻的系统状态都处于滑动模态区内,消除了传统变结构控制方法具有的趋近稳态运动,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能,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仿真算例,证明了这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饱和切换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对转台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饱和切换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系统降维的方法设计了饱和切换系统的滑模函数,保证滑动模态渐进稳定及滑动运用具有良好的品质;并对饱和项采用自适应律处理后,设计了切换系统的滑模控制器使被控系统满足到达条件.最后,将该方法运用到伺服转台控制系统的设计当中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及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四轮驱动电动汽车采用无刷直流电机时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设计双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来抑 制转矩脉动。在设计双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时,选择电流误差为滑模面,使系统按照该滑模面运动。滑模观 测器检测换相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并反馈给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结果表明, 双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对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脉动抑制效果更好,系统抗干扰能力更强。因此采用双滑模变 结构控制系统的无刷直流电机具有更好的转矩脉动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滑模和积分滑模两种方法研究具有3个纠缠项的分数阶五维混沌系统的滑模同步,给出滑模面和控制器的两种设计方法,得到纠缠混沌系统取得滑模同步的2个充分条件。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分数阶五维纠缠混沌系统取得滑模同步。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正确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单电磁悬浮系统悬浮气隙的精确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滑模控制方案.根据单电磁悬浮系统的动态非线性数学模型,设计使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稳定点的滑模面,同时根据滑模切换状态,通过引入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方法对滑模切换控制量的增益进行评估,实时对滑模控制量进行调整,实现切换控制信号的柔化.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滑模控制系统不仅能很好地跟踪给定信号,而且能削弱滑模控制抖振,对外部扰动具有完全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零超调,具有速度跟踪性能,对外部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时滞非线性T-S模糊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滑模控制问题,设计了一个新的积分型滑模面函数,得到带有状态时滞和非线性项的等效控制律,消除了系统中的非线性项,并得到滑动模态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设计T-S滑模控制律,使系统的状态轨迹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滑动面.通过单连杆机械臂模型仿真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所设计的滑模控制律可以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比转数计算公式、流量和扬程与叶轮参数之间的关系。导出了叶片泵叶轮形状与此转数之间变化关系式。并用例题进行了验证,取得了用关系式计算的比转数值与用公式计算的比转数值基本一致的结果。总之,本文初步提出了用叶轮几何参数计算比转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以“公司人事变动”领域为例,针对实体关系抽取课题,从知识自动获取角度出发,基于Bootstrapping思想提出了层次知识获取模型,利用内外两层模块相互嵌套自动获取知识,获得了实体关系分析所需要的领域专用词典和模板规则。结合全信息理论,对模板添加语义和语用标注,生成全信息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完成关系抽取实验和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工况下,各种磨削参数组合对比磨削能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Kislter旋转测力仪在线测量切向磨削力,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设定影响比磨削能的磨床各项磨削参数.通过比磨削能经验公式计算出相应的比磨削能.结果得到不同工况下花岗岩内圆磨削的比磨削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花岗岩的比磨削能在15~40 J/mm^3.与最小比磨削能0.669J/mm^3对应的因素分别为:砂轮粒度80^#、砂轮转速8.64 m/s、工件转速0.92 m/s.结论揭示了金属材料与硬脆材料去除方式的本质差别,对花岗岩比磨削能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切削深度〉砂轮粒度〉砂轮转速〉工件转速.可知影响花岗岩比磨削能的内在因素为材料去除方式,得到了花岗岩内圆磨削的比磨削能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4.
运用模拟交际和直观教学等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教英语单词,可以使学生依据词汇内部的形、义、构 造、用法的纵横联系去理解单词。  相似文献   

15.
对原浊度突变时的流动电流混凝投药自控系统的调节特性作了生产应用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该系统反应灵敏,调节迅速,对原水浊度的突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点对点场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Hilbert谱的特定辐射源识别( SEI)算法。该算法采用Hilbert谱相关性作为识别特征对辐射源进行分类。进而研究中继场景中的识别问题,在此场景下,源辐射源的指纹特征将叠加中继的指纹特征,所提算法有效地推广至该场景并论证。此外,还验证了算法在非高斯噪声、衰落等非理想信道条件下的识别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点对点和中继场景下均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在非理想的信道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概括性地介绍了低比转速离心叶轮水力设计领域近年中取得的进展和新理论,讨论分析了不同目标的叶轮几何参数计算、叶片绘形等关系水泵性能重要设计命题的新原则、新方法,并对这类叶轮水力设计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是页岩的两个重要特性。比表面积对于岩石基质的吸附特型和膨胀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有的比表面积测量方法在测定页岩比表面积时,由于页岩含有大量微纳米孔隙,测得的页岩比表面积精度不高。研究基于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建立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讨论了随孔隙在基质中的数量比例和体积比例两种参数下,页岩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孔对于页岩的比表面积具有重要贡献,且比表面积与小孔隙的体积占比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与小孔的数量占比之间则需要通过不同情况来进行判断。为页岩气的吸附特征研究和岩石的膨胀特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结合实际生产, 在理论上分析了锥阀的一些特性, 提出了在设计锥阀时所注意的一些要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车队D-Q模型的交通信号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Q模型对单交叉口的车队形成、消散进行了描述,D(discharging)代表车队的消散过程、Q(queuing)代表车队的形成过程.在交通信号控制中,设计了一种以车队总延误时间为优化目标的实时的onestep控制算法.编制交通仿真系统平台,对该方法的控制效果与定时控制进行了模拟比较,仿真试验的结果说明该方法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