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兰仲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6-4117
目的:分析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检验的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100例没有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危急值的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120例患者中死亡9例,病死率为7.50%;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死亡22例,病死率为22.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就性别来看,男性患者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女性患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改善及其预后效果意义重大,能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诊在就诊危重症病患时采取深静脉穿刺置管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危重症病患,按照采取的不同静脉穿刺方式为患者分组:行常规外周静脉穿刺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深静脉穿刺的4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结果。结果:研究组在抢救成功率(95%)和一次穿刺成功率(80%)上高于对照组(75%、55%),在并发症率(0%)上则低于对照组(20%),统计学有差异(P <0.05)。结论: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以有效提高急诊对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在迷宫手术中的麻醉处理,为提高患者的麻醉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心脏外科收治的70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麻醉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及诱导30 min后的心率(HR)、收缩压(SB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在迷宫手术中对患者使用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麻醉,使得患者在麻醉诱导30 min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诱导前平稳,手术病死率0%,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的过程中,选用对心脏传导功能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配合医生正确、娴熟的手术技巧,能够大幅降低因手术产生的心律失常、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加强治疗对于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ICU加强治疗,对照组患者在ICU中没有采取加强治疗作为比对。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病死率为7.5%,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30%和病死率27.5%,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部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加强治疗可以明显提升ICU对于患者的功能性,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许娟 《中外医疗》2013,32(21):150-151
目的探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4月起手术室急救过程中加强良好的护理配合,将加强护理配合前后1年内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成A、B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经迅速补充血容量、有效止血、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急救处理后,A组患者中3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1.25%;9例死亡,死亡率为18.75%。B组患者中52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6.30%;2例死亡,死亡率为3.70%。与A组相比较,B组抢救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过程中加强护理配合,可提高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良肢位训练联合风险预控急救应用于重症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1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救治方式为常规救治联合良肢位训练。同时纳入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41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救治方式为良肢位训练联合风险预控急救。对比2组抢救情况、抢救效果、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院外吸氧率(46.34%)、院外插管率(34.15%)均高于对照组(17.07%、9.76%),转入专科治疗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3 d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运动评估、Berg平衡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NIHSS量表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良肢位训练联合风险预控急救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抢救情况、提升抢救效果,从而增强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脏猝死患者的急诊抢救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24例心脏猝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及临床抢救策略。结果2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有22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约为91.7%;平均抢救时间为(27.6±0.8)min;所有抢救成功的患者呼吸均恢复平稳、瞳孔均恢复正常、心电图均转为心房颤动、心搏恢复正常,平均心率为(70.3±2.9)次/min、平均血压为(135±3)/(82±1)mm Hg、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总体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心脏猝死多发于老年人和男性,加强对心脏猝死患者的早期抢救,给予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等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产科急危重病例救治过程及母婴结局的分析,提高救治意识和技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5例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产妇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较高,早产儿较多,产后出血的救治成功率有很大提高,合并心肝肾肺重症疾病者病死率较高.结论经过内科、外科、儿科等.多学科协作抢救及规范的抢救方案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加中药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医学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紫癜患者106例,依照患者家属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加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8.1%)明显高于对照组(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7.0%)明显低于对照组(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紫癜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针灸加中药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分析瑞芬太尼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对试验组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进行麻醉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状态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进行的麻醉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33%),试验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患者插管后和停药时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手术麻醉中效果显著,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无不良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判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58例患者中57例治疗有效,有效率98.3%,1例无效死亡(1.7%)。经药物治疗有效30例(51.7%),平均好转时间(53.3±14.4)小时;药物治疗无效的28例(48.3%)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7例经机械通气治疗有效(96.4%),平均脱机时间(52.2±10.8)小时,无效1例(3.4%)。结论:临床诊断危重症哮喘需根据临床体征、症状表现综合判定,一旦确诊就应采取吸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应用等常规措施,必要时还需进行机械通气,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李凤英  廖丹 《当代医学》2013,(31):112-112
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对策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10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94例患者经过及时抢救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有2例患者临床采用子宫全切除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临床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1例患者因临床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快速实施临床抢救,是提升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波弹道碎石系统(EMS)胆管碎石术与开放体腔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其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比较有效率和康复效果。结果超声波弹道碎石系统(EMS)碎石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开放体腔取石术,且超声碎石术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结论超声波弹道碎石系统(EMS)碎石术效果优于开放体腔取石术。  相似文献   

14.
文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96-97
目的探讨分析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 84例患者中有38例由脑出血引起,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的对症及营养治疗后,有80例有效,有效率达到95.24%,其余的4例患者死亡。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及时给予患者对症与营养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在临床上有很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抢救危重症孕产妇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所选病例为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产科联合ICU抢救的危重症孕产妇,共47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接收并正常分娩的45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组的病因及其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病的因素中,产科出血居于首位,其次是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妊娠并重症肝病;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91.49%,研究组正规产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科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等是引发危重症孕产妇的主要因素,而经产科联合ICU抢救,能够最大限度挽救孕产妇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60例小儿手术患儿,应用硬膜外麻醉复合氯胺酮进行麻醉,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麻醉有效率为100%。患儿氯胺酮平均用量是(79.2±29.5)mg,术后患儿苏醒时间平均为(17.8±10.1)min。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对其实施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9例,因抢救无效死亡9例,病死率为23.7%。结论护理人员在抢救及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使用有效药物外,要加强患者的临床观察,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处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60例,纳入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4月—2014年8月,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麻醉方案,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8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8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明显,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麻醉起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危重症病人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救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与实验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率92.9%,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77.1%,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转运效率与安全性,为入院后的抢救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的诱因及防治体会。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羊水栓塞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6例、死亡4例,病死率13.33%。结论重视羊水栓塞的发病诱因,一旦诊断为羊水栓塞,应立即启动抢救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