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列车乘务员抑郁情绪及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锴 《职业与健康》2005,21(2):180-181
目的 了解旅客列车乘务员的精神卫生状况。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铁路客运段列车乘务员 3 47名为列车乘务员组 ,选用李凌江教授在国内作离婚者对照研究时的对照组评分为常规对照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DepressionScale ,SDS)和ENRICH量表中的婚姻满意度 (MaritalGratification ,MG)分量表 ,对 2组进行测试。结果 发现抑郁情绪在列车乘务员中占 3 8.3 3 % ,其总标准分均值为 45 .91± 11.90 ,高于国内常模 41.88± 10 .5 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 =6.3 11,P <0 0 1) ;列车乘务员的MG与常模MG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t =-2 .760 ,P <0 0 1) ;不同年龄列车乘务员组的MG与常模MG比较 ,年龄大于或等于 3 5岁组差异有显著性 (t =-2 .60 0 ,P <0 0 5 )。结论 由于抑郁情绪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列车乘务员的生活和健康。  相似文献   

2.
列车乘务员特质应对及强迫行为评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列车乘务人员中是否存在强迫行为及他们的特质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Marks恐怖强迫量表(MSCPOR)的两个分量表即强迫行为检查清单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O),对列车乘务员进行调查测试。结果通过对列车乘务员的强迫行为调查发现,列车乘务员组与对照组问差异有显著性(t=5.979,P<0.01),列车员与餐车工作人员间差异有显著性(t=-2.783,P<0.05),本次调查还发现列车乘务员消极应对方式(NC)=32.02±7.45明显高于常模21.25±7.14(t=23.30,P<0.05),而积极应对方式(PC)=34.57±6.53,也明显高于常模30.26±8.74(t=10.64,P<0.05)。结论列车乘务员中存在一定的强迫行为及应对方式存在偏激。  相似文献   

3.
孕产妇焦虑和抑郁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产妇焦虑和抑郁情绪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用医院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59例孕妇,比较孕妇在孕期、产时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并以艾迪产后抑郁量表(EPDS)跟踪调查至产后42 d,EPDS≥13分为阳性,即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结果产时SAS评分(46.02±9.12)和SDS评分(53.24±9.45)明显高于孕期SAS评分(36.12±11.51)和SDS评分(45.00±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DS≥13分(产后抑郁症)9例,阳性率为15.25%。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产时焦虑与抑郁评分较高。结论产时焦虑和抑郁情绪比孕期重;产时焦虑和抑郁情绪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铁路重点部门职工自测健康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性,为保护铁路重点部门职工的身心健康,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自评抑郁量表(SDS)、Zung焦虑自计量表(SAS)作为测评工具,对石家庄铁路地区电力机务段机车乘务员、客运段客运乘务员、车站客运员共1637人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结果不同部门自测健康的3个子量表得分及自测健康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机务段与客运段、机务段与车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运段与车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测健康总分及各子量表得分均以机车乘务员最低,列车乘务员最高。调查对象有抑郁情绪的有1005人(61.39%),抑郁标准得分为53.16±12.59;有焦虑情绪的有777人(47.46%),焦虑标准得分为50.10±13.95。不同部门职工抑郁与焦虑情绪的总分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门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和焦虑情绪均以机车乘务员最高,列车乘务员最低。3个部门职工中有抑郁、焦虑情绪与无抑郁、无焦虑情绪者的自测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抑郁情绪的加重,各子量表各维度的得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各量表得分与部门均相关;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婚姻、抑郁、焦虑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婚姻、抑郁和焦虑情绪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均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婚姻、抑郁和焦虑情绪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结论铁路重点部门职工身心健康较差,自测健康与抑郁、焦虑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5.
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改善或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性,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方法从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学生中共抽取40人作为团体成员,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团体心理咨询,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量表(SDS)为评估工具,在实验前、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测查。结果团体咨询后:(1)团体成员SDS总分下降,与咨询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E(外倾)分(50.83±8.91)高于咨询前(47.32±7.50),P(精神质)分(44.15±5.26)低于咨询前(46.33±7.24),差异有显著性(P<0.05)。(3)SDS、田纳西自我概念两种量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TSCS的9个正向因子与SDS的总分均呈负相关,TSCS的负向因子(“自我批评”因子)与SDS总分呈正相关,且自我概念与抑郁在总体上属于较高相关(P<0.01)。结论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纠正大学生自我概念上的认知偏差,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或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铁路机车乘务员自测健康状况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性,为保护机车乘务员身心健康,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自评抑郁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测评工具,对某铁路机务段机车乘务员598人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结果]3个子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子量表分20岁~与40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车乘务员中有抑郁、焦虑情绪者分别占75.25%和65.72%。抑郁与无抑郁、焦虑与无焦虑情绪者自测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焦虑标准分与自测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它们之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自测健康量表中各维度得分之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它们之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铁路机车乘务员自测健康与抑郁、焦虑情绪有关。应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提高机车乘务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精神患者陪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精神分裂症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10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4周的健康宣教。结果陪护人员宣教前的SAS和SDS评分分别是(52.70±2.01)分和(60.20±1.05)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41.90±2.60)分和(41.40±1.83)分(P<0.05);宣教后陪护人员的SAS和SDS评分分别是(43.10±1.43)分和(48.41±1.03)分,较宣教前有明显降低(P<0.05);宣教后陪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结论精神科住院患者的陪护人员存在较广泛的心理卫生问题,健康宣教工作可有效改善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铁路重点部门职工抑郁、焦虑及其影响因素,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测评工具,对石家庄铁路地区职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被调查铁路职工1 637名,抑郁发生率61.39%,焦虑发生率47.46%;铁路客运乘务员、车站职工、机务段的机车乘务员抑郁、焦虑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机车乘务员抑郁、焦虑发生率最高,客运乘务员最低;抑郁和非抑郁者,焦虑与非焦虑者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职工抑郁与其所在部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关,焦虑与其所在部门、性别、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相关。结论铁路重点部门职工多有抑郁和焦虑情绪发生,其中以机车乘务员最高;抑郁与职工所在部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关,焦虑的发生与职工所在部门、性别、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重载机车乘务员焦虑抑郁情况及其与乘务龄和月累计作业时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现职重载机车乘务员235名,对其进行焦虑、抑郁情况调查,调查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结果重载机车乘务员焦虑、抑郁情绪较明显,其中焦虑阳性率为57%,抑郁阳性率为68.4%,其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不同乘务龄人员发生抑郁情绪有显著差异(P0.01);月累计作业时间166.6 h的人员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偏高。结论重载机车乘务员焦虑、抑郁情绪较重,与乘务龄和月累计作业时间有关,这种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以避免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救处理,并辅之以必要的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7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26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病情好转,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3%;治疗前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54.15±2.36)、(54.32±8.36),治疗后其SAS评分、SD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分别为(34.62±2.53)、(38.67±5.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其中共有25例患者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2.6%.结论: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给予急救处理及临床护理,能够提升急救成功率,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面神经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1日间102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护理实验组,51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51名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SDS评分为44.71±9.18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0.43±10.01(P〈0.05),对照组SAS评分为45.10±9.24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0.63±9.64(P〈0.05)。结论心理护理明显改善了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随机分为心理疏导干预组(观察组)和单纯药物干预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53.8±4.1)、(57.2±4.5)分,干预后分别为(41.7±3.4)、(35.6±3.0)分;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4.4±4.3)、(56.8±4.6)分,干预后分别为(47.9±3.7)、(45.2±3.5)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和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理指导和必要的药物干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好转,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择期在局麻下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和QOL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为(39.52±5.11)和(40.36±4.4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16±5.30)和(43.44±4.66)分(P〈0.05);QOL量表中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心理状态和QOL总分分别为(83.48±4.88)、(61.88±7.18)、(45.96±7.46)、(80.48±5.94)和(266.20±26.5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8.04)、(56.56±7.38)、(39.56±6.79)、(75.52±7.34)和(247.92±29.59)分(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显著能改善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类人群心理问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在山东省范围内随机抽取3所医学高校和3所非医学高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462份,医学专业教师SDS评分为(59.33±11.68),高于非医学专业教师的(55.47±12.24),(t=2.486,P=0.006);SAS评分为(53.73±11.26),高于非医学专业教师的(50.88±10.86),(t=2.514,P=0.006),基础医学教师各SF-36评分均高于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5.86±15.20)和(82.66±15.68),(t=2.254,P=0.041);躯体疼痛评分为(68.55±16.73)和(64.84±15.84),(t=2.683,P=0.006);总体健康感评分为(66.33±17.63)和(62.88±16.78),(t=2.765,P=0.007);SDS评分为(54.67±12.46)和(62.54±13.80),(t=-3.366,P=0.001);SAS评分为(54.98±13.22)和(63.46±13.96),(t=-3.568,P=0.001)。高级职称专业教师SF-36评分各维度均低于中初级职称: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2.77±12.35)和(86.76±14.68),(t=-2.684,P=0.006)、躯体疼痛评分为(66.56±13. 46)和(69.44±15.74),(t=-2.166,P=0.041)、精神健康评分为(63.73±16.29)和(68.68±16.88),(t=-2.424,P=0.007)。结论 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单海霞  郭梅娟  吕银雪  张茜 《中国校医》2021,35(12):901-903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心理状态、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864、t=0.013,P=0.990、t=0.069,P=0.94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APACHEⅡ评分为(39.28±3.41)、(40.32±4.07)、(11.31±1.37),低于对照组的(46.21±4.19)、(46.75±5.08)、(18.23±1.62)(t值分别为7.257、5.588、18.451,P值均<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8.13%(χ2=5.379,P=0.020)。结论 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化护理措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疾病知识认知度、心理状态、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 观察组疾病知识认知度93.33%,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19);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6,P=853、t=0.252,P=0.802);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2.56±3.51)分、(41.23±4.25)分,低于对照组的(48.28±5.33)分、(47.15±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3,P<0.001、t=6.820,P<0.001);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1.62±0.31)周/次,低于对照组的(2.54±0.52)周/次,心绞痛持续时间(1.72±0.59)min,短于对照组的(3.44±1.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71,P<0.001、t=9.215,P<0.001)。结论 系统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减轻其不良情绪,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细节优化护理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单双号随机化分组,各60例,分别选择细节优化联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随后对比两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睡眠时间.结果 观察组PSQI评分(5.13±1.20)分、SDS评分(23.05±1.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精神病患者护理期间强化语言沟通及心理干预的实施措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11月选择我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强化语言沟通及心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感知状态评分(20.48±2.02)、言谈思维评分(22.03±1.56)、认知评分(21.79±2.25)、自知评分(20.51±1.1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23.77±8.57)、SDS评分(23.01±7.45)相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期间强化语言沟通及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心态,提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文瑜 《中国校医》2021,35(1):15-17
目的 探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ICU呼吸衰竭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ICU呼吸衰竭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负性情绪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  相似文献   

20.
许雪荣 《中国校医》2019,33(11):812-814
目的 探讨护患沟通技巧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超声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6月于某医院就诊并行超声检查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护患沟通技巧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精神状态评分(38.11±4.16)低于对照组(52.05±5.92)(P<0.05)。研究组患者的配合度评分(87.83±6.10)、安全性评分(90.48±5.47)高于对照组(74.29±5.45,76.66±4.42),(P<0.05)。研究组一次检查成功率(87.5%)高于对照组(68.75%)(P<0.05)。结论 护患沟通技巧联合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检查配合度保证患者安全性,缩短检查用时,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干预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