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疑似病例脑脊液及血液中分离培养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健康携带者带菌调查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均为ST-11型菌株,属于ST-11/ET-37 complex高致病克隆系。3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全部耐药。 结论 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是由ST-11型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健康人群中也出现ST-11型W135型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W135群流脑在湖南省存在潜在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2015年5月, 广东省东莞市出现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患者表现为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经救治无效死亡。从血标本检出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m), 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检出7株W135群Nm, 密切接触者带菌率为12.5%(7/56), 8株W135群Nm序列型同为ST-11型, 提示疫情在病例所在车间内造成局部传播。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2008年2月、2011年1月从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分别分离出W135群和B群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这两种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报告。1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解流脑菌群在福建省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便采取防止措施.方法 我们于2004年-2012年对我省流脑病例咽拭子及脑脊液、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了流脑菌群的分布监测.结果 共分离了脑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从流脑病人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41株;分离到的70株脑膜炎奈瑟菌血清分布为A群27株(38.57%)、B群20株(28.57%)、C群22株(31.43%)、W135群1株(1.43%);对70株脑膜炎奈瑟菌做了药敏试验,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100%、头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新诺明78.57%、阿莫西林80%.结论 福建省流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征为多菌型并存着,菌株对于一些药物出现了耐药现象,有必要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生素的敏感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C群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对青毒素、头孢三嗪、磺胺嘧啶、氯霉素均为敏感;10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奈瑟菌菌群发生了变化,由A群变为C群,采用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4日,我们从一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相似文献   

7.
张凡  何益新  盛维立 《疾病监测》2012,27(11):923-924
2012年2月25日,铜陵市人民医院报告了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疑似病例。患者发病前无流脑病例接触史,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全身瘀点瘀斑、颈项强直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对患者采集的血液标本和咽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W135群流行性脑膜炎感染。该病例为铜陵市首例实验室确诊的W135群流脑病例,为流脑流行菌群血清群变迁和疫苗免疫策略的修订提供了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控制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方法、实验室检测及病例的诊断参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结果:患者以发热、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曾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脑脊液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乳胶凝集实验阳性,PCR检测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A群阳性。结论:该病例暴发型流脑诊断成立,系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年幼儿童流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要加强婴幼儿在流脑高发季节的甄别诊断;进行应急接种的同时重点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居室的通风是控制流脑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1].其中暴发型流脑起病凶险,病死率高[2], 儿童发病率高,一般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 3、4月份是高峰期.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等[3].脑膜炎奈瑟菌(Nm)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由于Nm是严格以人为宿主的细菌,且大多数发病的患者并没有与其他流脑病例的接触史,所以,无症状的带菌者被认为是主要传染源[4].本科收治1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经治疗132d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萍  潘珍瑜  刘红 《疾病监测》2007,22(8):536-53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Nm带菌者是流脑的主要传染源。为了解福州市健康人群Nm携带状况及免疫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症,重者可有败血症性休克和脑膜炎。儿童患病率高,该病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  相似文献   

13.
宁海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丹标  孔志芳 《疾病监测》2006,21(7):385-38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1996~2004年宁海县共报告流脑6例,死亡1例,而于2005年1~4月间,已累计报告流脑病例14例,死亡3例,对其中的3株菌株进行分群,结果为A群。流脑在宁海县出现流行趋势,构成了严重的公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的原因。 方法 于2018年2月22、27日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脑脊液、血液和咽拭子样品进行分离培养、PCR检测和二代测序。 结果 在患者血液及其母亲咽拭子中均分离出B群脑膜炎奈瑟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均为ST-3200/CC4821,2株菌的16S rRNA及耐药基因、多肽编码基因的相似性为100%。 结论 该疫情是由健康携带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母亲传播给患者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 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其中暴发型流脑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儿童发病率高,一般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3、4月份是高峰期。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等。脑膜炎奈瑟菌(Nm)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健康人群W135、Y群脑膜炎奈瑟菌人群免疫抗体水平,了解自然感染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浙江省诸暨市0~74岁人群血清1084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脑W135、Y群多糖抗体IgG含量。 结果 1084名调查对象流脑W135群抗体阳性率为25.65%,人群保护性抗体比例为11.81%,人群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49 g/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973,P0.01),阳性率以30~39岁组为最高(39.66%);流脑Y群抗体阳性率为10.98%,人群保护性抗体比例为6.55%,人群抗体GMC为1.32 g/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832,P0.01),阳性率以20~29岁组为最高(17.21%)。 结论 人群对流脑W135、Y群普遍易感,应加强对脑膜炎奈瑟菌的监测,严防流脑W135、Y群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原灵  詹銮峰  林震宇 《疾病监测》2010,25(3):195-19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福建省于2006年发生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并对引起该病例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脑脊液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疑似菌株经生化鉴定和crgA基因及基因siaD(W135)PCR鉴定,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病例脑脊液标本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生化及PCR鉴定结果符合。该W135群菌株对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利福平等9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福建省2006年发现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回顾性研究发现,是近年来中国报道较少的W135群流脑病例。  相似文献   

19.
描述2011年江苏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及应对措施评估。该病例是江苏省2011年发现和报告的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病程进展迅速并死亡;疫情应对没有针对性,属无效措施。应加强W135群流脑监测,实施规范地防控措施,对高危人群的W135型疫苗接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W135群、Y群脑膜炎奈瑟菌(Nm)的抗体水平,为科学防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在天津市市区、近郊和远郊的不同地理区域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健康人群血清811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m W135群、Y群IgG抗体水平。 结果 811名调查对象的Nm W135群和Y群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51%、29.96%,抗体浓度中位数均<0.01 μg/ml。W135群抗体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1.07%、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0,P=0.001)。Y群抗体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6.93%和3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1,P=0.081)。不同地区Nm W135群和Y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2,P=0.001;χ2=89.559,P=0.001),市区最高(W135群抗体阳性率44.00%,Y群抗体阳性率49.50%)、其次是近郊(W135群抗体阳性率27.49%,Y群抗体阳性率31.87%)、最低的是远郊区(W135群抗体阳性率7.00%,Y群抗体阳性率6.50%)。不同年龄组Nm W135群和Y群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1.434,P=0.001;χ2=34.391,P=0.001),均以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最高(W135群抗体阳性率为52.50%,Y群抗体阳性率为40.00%)。 结论 天津市存在Nm W135、Y群感染,且人群易感性较高,应加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监测,严防流脑W135、Y群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