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小学生营养午餐中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实际摄入情况,为营养午餐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于北京市丰台区选取4所中等规模、提供营养午餐的小学,共调查2 663人。采用膳食分析软件分析学校营养午餐食谱的营养素供给量,包括能量、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并与《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WS/T 100-1998)》(以下简称标准)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比较;根据学生午餐剩余情况,估算学生午餐各类食物的实际摄入情况,以及午餐主要营养素和能量的实际摄入量。以实际摄入量达到供给量标准的80%以及达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推荐摄入量(RNI)的32%视为达标。结果 受调查小学生中,6~8岁1 131人,9~11岁1 230人,12~15岁302人。相比标准,6~8岁谷类食物的供给量超过标准量,奶类供给为0,各年龄动物性食品的供给量均超过标准量,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类供给量均不足;能量、蛋白质、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均供给不足。6~8岁和9~11岁谷类、动物性食品实际摄入量均超过标准量,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类实际摄入量不足;12~15岁谷类、动物性食品、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类实际摄入量均不足。不同年龄段谷类、动物性食品、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类实际摄入量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6~8岁各类食物实际摄入量达标率均高于9~11岁和12~15岁;9~11岁谷类、动物性食品、大豆及其制品实际摄入量达标率均高于12~15岁(P<0.05)。6~8岁铁、维生素C实际摄入量超过标准量;能量、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实际摄入量均不足;9~11岁和12~15岁各类营养素实际摄入量均不足。不同年龄段能量、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C实际摄入量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8岁能量、蛋白质、铁、锌、维生素C实际摄入量达标率均高于9~11岁和12~15岁;9~11岁蛋白质、铁、维生素C实际摄入量达标率均高于12~15岁(P<0.05)。各年龄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实际摄入量均超过DRIs中的平均需要量(EAR),而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实际摄入量均不足。结论 学生营养午餐的实际摄入量未能很好地达到标准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推荐标准,尤以12~15岁的学生显著。建议在政策制定时加强对供餐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营养午餐的质量,同时学校应增加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深圳市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的月龄分布特点,为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截至2014-12-31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福田区龙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档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婴幼儿发育阶段及健康管理监测月龄时间点,从"深圳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导出0~、3~、6~、9~、12~、18~、24~、30~36月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 329例研究对象,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为19.47%(2 400/12 329),常住儿童、暂住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19.38%(1 755/9 056)、19.71%(645/3 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常住儿童<3月龄及<6月龄者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10.74%(48/447)、14.77%(167/1 131),均低于暂住儿童的16.81%(40/238)、18.80%(9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4.11,P<0.05)。0岁~、1岁~、2~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20.85%(851/4 082)、20.29%(838/4 131)和17.27%(711/4 116),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6.72,P<0.01)。<6月龄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为15.98%(258/1 615),低于6~<12月龄儿童的24.04%(593/2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5,P<0.01)。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出现2个高峰,暂住儿童和流动儿童第1个高峰分别在6~<9月龄和9~<12月龄,第2个高峰均在18~<24月龄。结论 深圳市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维生素D缺乏病的监测中,应重点关注6~<12月龄及18~<24月龄儿童,同时,对暂住儿的监测时间应比常住儿童提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征,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罗湖区4所小学1140名6~12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深圳市6~12岁儿童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82%和7.33%;采用BMI/Kaup指数评价方法调查儿童肥胖率为30.87%。男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女童;调查儿童肥胖超重比(OOR)为1.90,预示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相当高。结论深圳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形势严峻,在小学生中开展肥胖的预防与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宁市婴幼儿及儿童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为安宁市儿童合理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选取昆钢医院儿童体检中心925名婴幼儿及儿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定量检测血清中脂溶性维生素;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季节进行脂溶性维生素营养水平分析。  结果  925例婴幼儿及儿童血清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3、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平均水平及不足和缺乏率分别为:(284±3.84)ng/mL,61.08%(565/925);(34.27±0.46)ng/mL,1.73%(16/925);(8.47±0.16)μg/mL,12.11%(112/925);(0.46±0.03)ng/mL,19.68%(182/925)。不同年龄段(3岁以下,4~6岁,7~12岁)之间及不同季节之间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安宁市婴幼儿及儿童维生素A严重缺乏,需要密切关注,合理补充。由于天然的日照优势,维生素D营养水平较好,因避免盲目过度补充。  相似文献   

5.
邬鸿雁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22-1424
目的研究复合营养维生素对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潢川县人民医院体检的118例3~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行单一维生素A治疗,观察组行复合营养维生素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身高、体质量、维生素A、钙、铁、锌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6岁儿童服用复合维生素,可提高机体各维生素的含量,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0~7岁儿童肢体残疾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全县0~7岁儿童进行肢体残疾的筛查,对其致残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筛查出80例患儿中,脑瘫致肢体残疾52例(65%),居0~7岁儿童肢体残疾的首位;其次为先天发育畸形16例(20%);佝偻病6例(7.5%);外伤4例(5%);其他不明原因2例(2.5%).其中脑瘫病因中,出生时窒息导致者27例(52%);早产导致者12例(23.1%);高胆红素血症导致者9例(17.3%);其他疾病导致者4例(7.6%)。结论:应针对病因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有效地降低0~7岁儿童肢体残疾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补充维生素A复合其他微量营养素对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十堰市32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儿童统一服用维生素A制剂,试验组儿童服用复合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两组儿童均持续补充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两组儿童的身高、体质量,以及血清维生素A、锌、铁、钙和血红蛋白( Hb)水平,并比较两组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对象身高、体质量、Hb、维生素A、锌、钙及铁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对象身高、体质量、Hb、维生素A、锌及铁水平均升高,对照组儿童钙水平降低而观察组儿童钙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对象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对象低体质量、消瘦、生长迟缓、贫血的发生率以及总营养不良发生率较干预前均稍有降低,且观察组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可能与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关,服用复合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可以明显改善3~6岁儿童的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所幼儿园55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连续4d膳食调查和对其中238名儿童血红蛋 白(Hb)、血清铁(SF)检查。结果发现:3组儿童膳食热能、蛋白质、维生素B;基本满足RDA要求,而 钙、锌、维生素B2、C摄入量明显不足,且主要在于植物性食品。3~、4~、5~岁组儿童Hb缺乏率分 别为35.5%、42.4%、25.00%。SF缺乏率分别为48.19%、37.88%、47.50%。结果提示儿童缺铁性 贫血(IDA)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铁的来源不合理,膳食中植物性食品摄入量过多,而动物性食品 偏低,且在膳食过程中缺少具有还原作用的其他微量营养素。通过营养教育、食物调整和铁剂强化 可有效的防止儿童IDA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儿童少年保健即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工作。儿童少年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儿童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生健康的基础。搞好儿少保健有利于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龄期: 1.婴儿期(乳儿期):从出生后28天至1岁。 2.学前期:①托儿所年龄期:1~3岁。②幼儿园年龄期:3~6、7岁。 3.学龄期:①童年期(小学年龄期):6、7~11、12岁。②青春发育期(中学年龄期):11、12岁~16、17岁。③青年期(大学年龄期):17、18岁~23、24岁。  相似文献   

10.
张爱珍 《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1021-1023
社区的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这四类人群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由于各自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 ,他们的健康与营养关系十分密切。1 儿童的营养儿童指 1~ 12岁 ,其中 3~ 6岁为学龄前儿童 ,7~ 12岁为学龄儿童。儿童期的生长发育处于旺盛阶段。合理的营养有利于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与促进健康。1 1 营养需求1 1 1 能量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满足其生理所需的能量也随之增加。可是按儿童的每公斤体重所需能量计算 ,随年龄增长 ,能量逐渐下降。每日能量供给量 :1~ 2岁男童 46 0 0~ 5 0 0 0kJ (110 0~12 0 0kca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高儿童预防保健工作质量。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本院门诊体检的1420名1~5岁儿童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分析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率,并对可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OR=1.339)、季节(P〈0.05,OR=1.529)、户外活动时间(P〈0.05,OR=2.195)、厌食(P〈0.05,OR=0.716)、经常腹泻(P〈0.05,OR=0.742)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719)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P〈0.05,OR=0.975)、经常腹泻(P〈0.05,OR=0.374)是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P〈0.05,OR:4.026)及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024)是保持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降低儿童维生素缺乏的发病率,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发病率及经合理饮食干预、运动等综合治疗后的转归,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治提供营养治疗指导。方法:以72例6~18岁的肥胖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总热能根据年龄、性别、身高及肥胖程度制定,一般为4 180~7 524 kJ/d,高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占总热能的百分比分别为20%~25%、25%~30%和45%~50%。除营养干预外,每天运动不少于30 min并常规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制剂。结果:经以合理营养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高血压的痊愈率为79.2%(57/72),好转率为16.7%(12/72),未愈率为4.1%(3/72)。结论:以合理营养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儿童青少年肥胖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防治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与膳食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所幼儿园55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连续4d膳食调查和对其中238名儿童血红蛋白(Hb),血清铁(SF)检查。结果发现,3组儿童膳食热能,蛋白质,维生素B1基本满足RDA要求,而钙,锌,维生素B2,C摄入量显不足,且主要在于植物性食品。3~,4~,5~岁组儿童Hb缺乏率分别为35.5%,42.4%,25.00%,SF缺乏率分别为48.19%,37.88%,47.50%,结果提示儿童缺铁性贫血(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患儿贫血影响因素,为防治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7例贫血患儿作为病例,以同期住院非贫血患儿作为对照进行配对研究。结果(1)住院贫血患儿的一般情况:在787例贫血患儿中,新生儿39例(4.96%)、29d~1岁428例(54.38%)、1.1~3岁192例(24.40%)、3.1~6岁57例(7.24%)、6.1~12岁53例(6.73%)、12.1~14岁18例(2.29%);(2)单因素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营养状况、带养儿童者的文化程度和母亲身体状况与住院儿童贫血的发病有关。结论儿童营养状况、带养儿童者的文化程度、母亲身体状况等均是住院患儿贫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除空气外都是依靠食物得来。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用这些营养素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热能。提供细胞、组织生长发育和修复的材料,并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7岁儿童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幼儿易出现偏食、挑食、贪食等不良习惯,膳食中的热能和营养供给不足或过多,均会对幼儿的身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柴达木地区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变化,找出生长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预防、纠正、治疗等干预措施,确定儿童保健重点。方法:对2006年和2011年的儿童体检留存档案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对照、分析,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研究。体检内容有身高、体重、五官(视力、龋齿)、佝偻病检查,采用WHO推荐的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参考标准进行统计评价。结果:柴达木地区3岁-7岁学龄前儿童2006年和2011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发生变化,3岁~4岁,4岁-6岁幼儿的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营养不良2011年低于2006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有肥胖的趋势,视力异常和龋齿患病率明显增加。结论:儿童眼保健和防龋工作迫在眉睫,控制儿童肥胖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方法 2000~2004年按东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组织接种,服苗对象为4岁以下的适龄儿童(包括新生儿)。结果 从2000~2004年,4次(8轮,下同)强化免疫活动的每轮报告接种率分别为第一轮98.7%(第二轮98.3%)、99.0%(99.2%)、98.5%(98.7%)、99.2%(99.3%),应种流动儿童以0~岁组和1~岁组儿童最多,约占70%,0剂次免疫儿童从0~至3~岁组各年龄组均存在,但主要集中在0~岁组,占77.6%~85.6%之间,抽查农村和集贸市场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发现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抽查流动儿童不同年龄之间的接种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抽查接种率和报告接种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4次强化免疫活动均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了解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裕华区19所小学7~13岁(1岁为1个年龄组)的11475例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 BMI 值分类标准”为依据,对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7~12岁6个年龄组的男童肥胖率分别高于同龄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石家庄市裕华区7~12岁儿童尤其是男童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9.
柯鑫 《当代医学》2011,17(21):3-4
目的了解普宁市儿童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为儿童的合理饮食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普宁市妇幼保健所体检的0~12岁儿童5877例,应用BH5011型微量元素分析仪进行血液中钙、锌、铁、铜、镁各微量元素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将结果按年龄分0~6个月、7~12个月、1~3岁、4~6岁、7~9岁和9~12岁6组进行分析。结果普宁市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钙、铁、锌、镁和铜缺乏的情况,且除元素镁和铜外各年龄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锌和铁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其缺乏率则呈下降趋势;Ca元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缺乏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普宁市儿童微量元素缺乏情况不容乐观,必须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及微量元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笔者应用生物代谢法测定了5岁~6岁12名儿童粪、尿及体表锌(Zn)代谢情况,以制定出此年龄段正常每日Zn的需要摄入量。实验结果表明5岁~6岁儿童每日Zn摄入量在5.37(±0.79)mg时,基本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