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和谐世界:人道思想与世界秩序的综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进入转型期的人类社会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富有启迪。中国的先哲追寻"仁"的人道思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的平衡,人生哲理与社会机制的综和。这是一条仁礼之道。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思想着力解决身心、人我、天人之大和谐,以适应建构和谐世界急需的道德要求。"礼"则内含实现世界和谐秩序的重要原则。两者的最终价值取向都是"和"。贵和思想涵盖"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庸之道,最终归结为"中和"之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对于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它以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为目标追求.希望通过积极倡导平等、善意、彼此尊重的国际关系,实现双赢.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为"和谐世界"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但和谐世界理念的落实仍将会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是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和谐经济全球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强调全球生态和谐。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它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需世界环境不断得以改善的过程。是一种拓展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空间新战略。和谐世界将引领中国外交,有助于从各方面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条件。  相似文献   

4.
程涛 《南方论刊》2007,(7):20-21
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以力致中(和)"、"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等和谐理念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是建构和谐世界的总体原则;"以力致中(和)"的和谐理念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保证;"天下为公"、"实现大同"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5.
宽容是对他者的尊重。《道德经》的宽容思想以"道"为立论基础,以"道"之"自然"、"无为"本性蕴含的他者理念为形而上的依据,以"若谷之德"的道德宽容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宽容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为旨归,是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宽容理念。深入挖掘并辩证分析《道德经》的宽容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惠林 《社会科学》2008,26(6):166-177
"和谐世界"是我国继"三个世界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战略意义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战略理论,是在"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完全不同于"文明冲突"理论的文化战略理论和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关于世界秩序结构和秩序状态的伟大构想,包含着对整个世界文化秩序重构的文明思考.以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指导,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进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站在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高度,为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王道文化"、"世界大同"思想所揭示的"互助"与"和平"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在,其"济弱扶倾"的政治观念是促进国际社会和谐的指导方针。孔子提出并得到孙中山大力弘扬的"天下为公"的命题目前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的普同性愿望。王道文化是"济弱扶倾"的本质,世界大同是"济弱扶倾"的目的。孙中山强调人类社会的互助、合作与服务情操,其追求世界大同的精神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美德。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构建和谐世界,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全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和谐世界"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新时期我国的和平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建立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1.
杨名刚 《学术论坛》2012,35(4):56-59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所特有的一个绝不可忽略的维度与主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崇尚和谐与爱好和平的世界显示。它内具深刻的批判性与超越性,通过对国际科技安全诉求困境的深刻把握,确认了中国政府对待科技安全诉求的和谐价值原则和政治主张,彰显了"共建和谐世界"的理论自觉;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坚持以和谐作为核心价值的理念和品格,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所具有的伦理特质;它表现在国家科技安全活动中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世界和谐安宁的价值统一,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具有较大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中和”思想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可国 《东岳论丛》2004,25(6):161-165
儒家中和思想作为儒学一以贯之、久远不竭的"道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蕴,对于维护和实现文化安全能够发挥三大积极作用。一是和而不同,努力达致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互补,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实力,藉此抵御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强大冲击,维护民族主权包括文化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二是致中和,追求自然之和谐、社会之和谐及人生之和谐,维护和实现不同区域社会之间和睦相处。三是允执其中,反对过与不及,在国际文化交流、碰撞乃至冲突发生时,可以化解文化冲突,维护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严,并合理地利用他国文化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更是源于中国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以及对当前国际失序的反应.它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当代成果.  相似文献   

14.
兰华  李艳红 《河北学刊》2007,27(5):141-144
"尚中贵和"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两千多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始终倡导和谐与和平,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许多以和为基调的美好乐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弘扬光大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5.
吴磊 《理论界》2013,(6):149-154
一国的外交战略与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对中国来说,儒家文化不仅塑造其内在气质,也影响其外在行为。"贵和"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之一,在规范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与对外交往方面是为"礼"之所用的重要原则和工具。"贵和"具有"和谐"的境界追求与"恰到好处"行为准则下的复合内涵,是一种中国式的"审慎"。理解此含义的重要性在于,较之一般意义上将"贵和"思想与中国的和平倾向相联系,它具有更深刻的外交战略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在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和战中已有体现,而在当前时代,我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具体实践也与其直接相通,"贵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同样彰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任秋娟  朱伯玉 《河北学刊》2007,27(4):235-239
多边文化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和谐世界的语境下,国际生态合作需要在多边文化背景下去探讨和分析。多边文化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和谐世界的文化解读。国际生态合作以多边文化为理论基础,要想减少生态利益冲突的危险性,必须关注多元文化之间的生态对话;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联合国环境组织,以解决生态协定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永久和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康德文化是追求国际社会永久和平状态的思想文化,是对霍布斯文化和洛克文化的重大超越。康德文化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分析国际社会康德文化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的可能性。一方面,从人性恶源的阻滞、利益纠葛的牵绊和政治市场的失灵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非现实性;另一方面,从历史教训的总结、相互依赖的增强和国际制度的完善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现实性。最后本文得出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前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213-217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都存在正读和误读的现象,这给和谐世界理念的国际认同带来很大困难。对和谐世界理念理解的差异预示着不同文化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同差异,而认同差异背后又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缩小认同差异,扩大认同基础,才能建设和谐世界。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内部求同,即凝聚国内对和谐世界理念内涵理解的共识;外部求同,即找准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共鸣点;内外存异,即坚持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寻求认同,即树立科学的文化外交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