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牙科手术显微镜用于检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58颗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牙科手术显微镜(DOM)和牙CT对其近中颊根第二根管进行检出,并以牙CT的检出结果为金标准,对牙科手术显微镜的检出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牙科手术显微镜检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7.5%,kappa值为0.68.结论 牙科手术显微镜对MB2的检出率准确度较高,其在临床的应用有助于寻找和发现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从而有效提高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离体上颌磨牙标本采用冠颈横切髓底根管口直接裸露法,研究离体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出现,与近中颊根管口(MB)、腭侧根管口(P)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8-2011年在银川市三甲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拔除的牙根发育完全、牙冠完整、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500颗,冠颈横切髓底根管口直接裸露法探查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数。同时用金属冠测量尺测定MB2根管口与MB、P根管口的关系。结果 MB-P距离为(4.37±0.53)mm,MB与MB2距离为(1.37±0.45)mm,MB2根管口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为(0.58±0.20)mm,MB-P连线与MBMB2连线的夹角为(24.11±10.55)°。肉眼下有280颗牙找到MB2根管口,占总牙数的56%,其中有43颗牙近中颊第二根管钙化不通。12颗牙近颊第二根管口位于距离MB-P连线的近中处。结论上颌磨牙近颊第二根管的出现率较高,近中颊第二根管口形态显线形、半圆形居多。  相似文献   

3.
上颌双尖牙、下颌磨牙根管差异较大,我们对此进行了根管探查,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较早,担负着主要咀嚼功能与颌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其患龋率高,行牙髓治疗的机会较多,但其根管治疗的成功率较低,根管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近颊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不能找到、预备或充填。本文通过对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诊治探讨MB,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小军 《新疆医学》2015,(3):355-356
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根管系统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恰当的充填。临床上,上颌第二恒磨牙根管治疗后有少许病例仍会生慢性根尖周炎,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找到MB2。本文主要探讨MB2的临床发现率以及寻找MB2临床治疗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牙体牙髓科2008年2月~2012年6月的135例门诊患者,诊断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男性70例,女性65例,年龄16~62岁。其有8例以前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和形态。方法 将40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用脱钙透明法制作成透明牙体模型。观测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和形态。结果 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2或3个根管较常见。分别占52.78%,44.44%。根尖孔至根尖平均距离;近、远中分别为0.8、1.0mm。结论 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形态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口(MB2)形态和解剖位置关系,为根管治疗时寻找根管口提供解剖学依据;评估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临床技术特点;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发生率;测量各离体牙牙根距根尖5 mm处的牙根最小外径的平均值。方法:选取83颗离体经固定液固定好的无龋坏的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实验对象,术中采用小号K锉配合15%EDTA溶液探查根管,记录根管数目、形态和类型;采用常规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侧向加压充填技术充填根管,标准牙胶尖侧向加压充填。结果:83颗离体牙中,存在MB2的为35颗(42.17%)。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第二根管的发生率高,多数根管细小弯曲,小号K锉配合EDTA疏通根管,机动镍钛器械预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四根管的发生率提供理论指导;测量各离体牙牙根距根尖5 mm处的牙根最小外径,进行根管治疗时,为临床在该处的根管预备的最终粗度提供解剖依据,为各牙位的根管最终预备椎度提供临床指导及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牙体硬组织切片机对牙根连续横断切片观测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出现率。方法收集离体下颌第二磨牙386颗,自髓室底处开始向根尖方向每隔0.5mm横切牙根,在放大镜下观察根管形态。结果386颗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163颗,占42.23%。结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存在率较高,且根管形态变化不定,临床医生在行根管治疗过程中应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9.
纪悦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3):201-201
临床上,经常发现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后根尖病变仍然存在或出现新的根尖阴影,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存在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在此探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治疗。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5例来源于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接受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  相似文献   

10.
纪悦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5):399-400
目的 探讨在临床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现及扩通。方法 在25例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上寻找MB2,若无法找到,使用超声根管异物清除工作尖10P清理髓底及慢速圆钻去除预计位置部分牙本质,再次寻找。找到后通畅根管,若无法扩通,使用慢速圆钻在MB2根管口处向根方去除少量牙本质。结合使用EDTA再次通畅根管。结果 25颗治疗齿中有13颗找到MB2(52%),其中2颗是在超声根管锉清理髓室底后发现的,4颗在进一步去除MB2根管口位置的牙本质后发现。8颗治疗齿的MB2通畅(32%),其中3颗自然扩通,5颗在去除MB2根管口处部分矛本质并使用EDTA后通畅。结论 临床上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为52%。扩通率为32%。掌握MB2的解剖位置,使用超声方法以及EDTA可提高MB2的发现率和扩通率。  相似文献   

11.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的根尖孔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国人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近中颊根的根尖孔位置,并讨论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该根管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收集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共 275颗 ,制成透明标本,牙科显微镜(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DOM)下观察近中颊根的根管数目、类型、根尖孔位置及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结果] ①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的双根管率分别为 81.48%和 49.70%.②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的 3种主要类型根管( 1- 1型, 2- 1型, 2- 2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MB2)的根尖孔在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仅 7.32%和 25.81%位于根尖顶.③ 2- 2型根管中,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 MB2的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2.03 mm和 1.82 mm,而 MB的根尖孔距离解剖根尖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53 mm和 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④ 2- 1型根管中,两根管融合处至解剖根尖的平均距离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 4.80 mm和 4.83 m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确定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工作长度时 ,不能以常规的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 0.5~ 1 mm作为测量标准,建议参考本实验数据,并结合术者手感、患者的痛感、不同角度拍摄的 X线片和电子根尖定位仪来确定 MB2的工作长度.  相似文献   

12.
This case report is to describe a rare maxillary second molar variant of four separate roots with five separate canals, two mesiobuccal, one distobuccal, and two palatal. The discovery of this variant indicates that maxillary second molars may have more canals than traditionally expected 3 or 4 canals.  相似文献   

13.
黎石坚  陆兆威 《医学综述》2012,(19):3267-3269
C形根管是多发生于下颌第二磨牙的一种解剖变异的根管系统,国内人群发生率较高。由于此类根管解剖结构特殊,临床上对其清理和预备成形及充填存在诸多的困难,日益受到学者们重视。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声波与镍钛器械的临床应用,对其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就目前对声波与镍钛器械预备C形根管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袁建霞 《中外医疗》2014,33(7):20-21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术与干髓术应用治疗牙髓炎的效果情况。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口腔内科收治的180例牙髓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治疗I组(根管治疗组)90例和治疗II组(干髓术治疗组)90例。结果治疗II组和治疗I组牙髓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治疗术与干髓术治疗牙髓炎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应根据牙髓炎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1次性根管充填在前牙烤瓷冠备牙穿髓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伟  潘宇 《黑龙江医学》2004,28(6):437-437
目的 探讨 1次性根管充填法在前牙意外穿髓时的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行烤瓷美容修复的 4 0例 5 8颗前牙备冠意外穿髓后 ,即刻行 1次性根管充填术 ,然后做烤瓷冠美容修复。结果  4 0例 5 8颗患牙经1次性根管治疗 ,通过 1年临床观察 ,全部成功 ,成功率 1 0 0 %。结论  1次性根管充填法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污染环节 ,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ProTaper镍钛锉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患牙髓病、根尖周病患者97例,共108颗患牙,随机分两组;1组用ISO不锈钢K锉逐步后退手扩法预备根管(手扩组),1组用机用ProTaper镍钛锉冠向深入法预备根管(机扩组);均采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导入根管封药,7~10 d后复诊;复诊无症状、无叩痛时采用AH糊剂加牙胶尖侧压充填根管;机扩组用0.04或0.06锥度牙胶尖充填,手扩组用0.02锥度牙胶尖充填.观察比较两组的根管预备时间、根管预备形态、器械折断情况和根管充填效果,并行根管预备术后疼痛评估.结果 机扩组的根管预备时间和根管充填时间均短于手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扩组根管预备形态优于手扩组,器械分离率低于手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扩组根充恰填率高于手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机扩组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低于手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 ProTaper机扩在根管治疗效率和效果方面均优于不锈钢K锉手扩.  相似文献   

17.
李朝晖  卜玲  于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29-30,32
目的探讨EDTA根管冲洗液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对老年人钙化、阻塞后牙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老年人根管治疗中出现的根管钙化、阻塞等原因无法采用常规根管治疗的病例,采用EDTA根管冲洗液结合显微超声根管技术疏通根管,完成根管治疗。观测患牙2年后的临床效果并评价。结果 298颗患牙中成功完成根管治疗的病例有236颗,成功率为79%。结论 EDTA根管冲洗液结合显微超声根管技术是进行老年人后牙的根管治疗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G钻应用于乳磨牙根管预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上因慢性根尖周炎需行根管治疗的乳磨牙188颗,其中试验组98颗用G钻配合手用不锈钢K锉进行根管预备,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另外对照组90颗患牙直接运用手用不锈钢K锉进行根管预备,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评价两组乳磨牙根管治疗的充填效果及术后反应。结果:在两组乳磨牙根管治疗术后,试验组恰填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 d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的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手用不锈钢K锉对乳磨牙行根管预备相比,配合使用G钻预备的充填效果更佳,术后急性期疼痛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9.
王华 《中外医疗》2013,32(3):8-9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术中根管预备的护理配合,以提高根管治疗的质量和效率。方法选择90颗拟行根管治疗术的磨牙和前磨牙,进行根管预备的护理配合;同时选取90颗需要根管治疗术的患牙作为对照组,操作过程中未行四手操作,记录各组操作时间;并请患者对根管预备过程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90颗磨牙和前磨牙根管预备后仅3例出现轻微不适,对照组24例出肿胀和疼痛(P〈0.05);实验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8.6±3.8)min,对照组(46.5±4.1)min(P〈0.05);实验组满意度评分(89.40±5.12),对照组(66.88±6.31)(P〈0.05)。所有患牙根管治疗后都达到根管治疗成功的标准,无欠充或超充。结论四手操作、无菌护理、默契配合、器械管理、护患沟通是根管治疗术中根管充填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0.
陈捷 《黑龙江医学》2014,38(9):1052-1053
目的评价手用Protaper镍钛锉联合EDTA在磨牙弯曲根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02颗弯曲根管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了Protaper联合EDTA技术来预备根管,对照组采用了不锈钢K型锉逐渐后退的方法去预备根管。两组患者均采用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记录弯曲根管预备效果及根管充填效果。结果实验组(98.04%)在预备弯曲根管效果方面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2.35%)。实验组根管适充率(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用Protaper镍钛锉联合EDTA技术在磨牙弯曲根管方法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