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显敏 《中外医疗》2013,32(20):56-56,58
目的探讨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临床疗效。方法就2010年到该院需要进行二类洞充填修复的病人随机选取36例,46颗患牙,应用瓷嵌体和复合树脂(3M350)分组对比观察充填修复后的疗效。结果保持随访为其中29例33颗患牙,有80.55%的随访率。在治疗组有1颗脱落后重新粘固,2颗折裂,无食物嵌塞、牙髓病变及牙敏感,X光片显示无悬突形成,为90.90%的成功率;对照组3M Z350充填体脱落2颗,继发龋3颗,充填体折裂1颗,牙髓病变1颗,X光片显示无悬突形成,为78.79%的成功率。比较两组间成功率,χ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龋洞,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CEREC系统进行嵌体修复过程护理配合的合理临床路径。方法:结合护理原则、口腔医师诊疗规范及系统操作特点,应用CEREC系统对牙体缺损患者227例进行嵌体修复,记录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的主观感觉,并检验修复体临床适合度。结果:临床护理参与CEREC系统修复治疗,患者无不适感,恐惧感降低,修复体制作精度增加。结论:规范的临床护理可减少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及恐惧感,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保证修复体的远期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CEREC 3D系统制作的全瓷嵌体与钴铬合金嵌体在牙体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根管治疗后II类洞无髓牙90颗,根据患者对材料的选择,一组采用CEREC 3D系统制作瓷嵌体48颗,一组制作钴铬合金嵌体42颗。修复后定期复查追踪观察2年,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按照改良的USPH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两组在2年后复查,在边缘密合性、外形、牙体完整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牙龈健康状况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CEREC 3D制作瓷嵌体在牙体修复中具有优良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钴铬合金嵌体。  相似文献   

4.
王春红  姚莉莉 《安徽医学》2016,37(4):424-426
目的观察聚合瓷嵌体用于后牙Ⅱ类洞牙体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牙Ⅱ类洞患者112例(患牙139颗),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聚合瓷嵌体修复组69颗,树脂充填组70颗)。随访2年,从解剖形态、边缘密合度、颜色匹配、基牙继发龋、修复体存留、食物嵌塞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聚合瓷嵌体修复组在边缘密合度、基牙继发龋、修复体存留、食物嵌塞方面和树脂充填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颜色匹配、解剖形态上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20.05)。结论聚合瓷嵌体能够提高后牙Ⅱ类洞牙体缺损修复的远期疗效,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Vita MarkⅡ全瓷嵌体充填治疗磨牙Ⅱ类洞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8月磨牙Ⅱ类洞缺损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0颗牙)与观察组(n=20,20颗牙)。对照组给予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CAD/CAM技术Vita MarkⅡ全瓷嵌体充填治疗。修复3个月,评估两组修复成功率、牙周相关指标[牙菌斑指数(PI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微渗漏程度。结果 两组修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修复3个月观察组PIL、SBI、G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龈壁、轴壁微渗漏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D/CAM技术Vita MarkⅡ全瓷嵌体充填治疗磨牙Ⅱ类洞缺损患者,可保护牙周健康,降低龈壁、轴壁微渗漏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EREC(瓷睿刻)AC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系统制作的玻璃陶瓷嵌体修复磨牙Ⅱ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门诊收治的牙体缺损需制备Ⅱ类洞患者60例(78颗磨牙),使用CEREC AC CAD/CAM系统制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追踪观察3个月、6个月、1年,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并比较修复第1磨牙和第2磨牙缺损的成功率。结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1年成功率达到96.0%,第1磨牙和第2磨牙嵌体修复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EC AC CAD/CAM系统制作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磨牙Ⅱ类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陶瓷重建修复(CEREC)3D全瓷嵌体与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108颗)后牙Ⅱ类洞患者分成研究组(56颗)和对照组(52颗)各42例.研究组予以CEREC 3D全瓷嵌体修复,对照组则予以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比较两组治疗后1年时嵌体修复效果[以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为评估依据]差异,记录其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预后效果(磨耗情况、邻接关系、嵌体颜色、继发龋齿、嵌体折裂、嵌体脱落等)评估结果差异.结果:治疗后1年时,两组USPHS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边缘密合性、嵌体外形、牙体完整性及牙龈健康情况A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6个月时,两组嵌体磨耗情况、邻接关系、嵌体颜色、继发龋齿、嵌体折裂、嵌体脱落等预后指标A级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12个月、18个月时,研究组上述预后指标A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CEREC 3D全瓷嵌体对后牙Ⅱ类洞的修复效果及预后效果均较复合树脂嵌体突出,临床可将其作为一种可行性治疗途径为患者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龋齿是口腔病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口腔内科充填法 ;其二是口腔固定修复。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银汞合金充填。但在邻颌面龋 ,制备Ⅱ类洞型 ,用银汞合金充填后 ,常会发现食物嵌塞、充填物脱落、牙体纵折而导致充填物治疗失败。改用金属邻颌嵌体修复后 ,获得了良好的固位力和抗力型 ,改善了邻接关系 ,防止了牙体纵折的发生。1 材料和方法1992~ 1997年期间 ,2 0例上、下颌的双尖牙和磨牙经过多次银汞合金充填失败后的Ⅱ类洞型进行金属嵌体的修复 ,年龄在 2 0~ 4 0岁采用直接法在口内取铸型 ,中熔包埋料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聚合瓷材料用于嵌体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38例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共制作瓷聚合嵌体123件,并进行2~3年的临床观察.结果 患者感觉舒适无牙龈炎症,咀嚼功能良好,成功率98.3%,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功能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鹏飞 《黑龙江医学》2008,32(9):700-701
目的探讨CAD/CAM全瓷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珐制作全瓷冠58件。用Shade Eye电脑比色仪检测修复体的颜色,临床检查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颜色以及折裂、脱落情况,观察时间为0.5-2.5年。结果全瓷冠颜色在修复完成时与戴用6个月后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在使用6个月后未见颈缘染色现象。边缘密合度方面,未发现食物嵌塞、继发龋、牙龈炎等情况。结论全瓷冠可以满足患者的美观要求,有良好的边缘密合度和抗折强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汪振华  王建青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1249-1250,1253
目的:对采用CAD/CAM与传统方法制作后牙种植体冠的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调查,评价不同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探讨更有利于种植体修复的全瓷修复技术。方法:选取采用CAD/CAM方法制作全瓷冠修复的种植体病例3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方法制作32例作为对照组,修复6个月后复查,填写修复体满意度调查表,依照改良的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在费用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33%,对照组为78%;在就诊时间和次数上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63%;在外形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边缘适合性、表面质地及颜色匹配3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CAM系统操作简便,制作修复体快捷且外形美观,与传统方法相比更有利于种植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颜色Vita Alpha饰面瓷对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氧化铝渗透陶瓷颜色的影响,并与对应的金瓷修复体相比较,为临床选色、配色提供依据.方法:将4组CAD/CAM氧化铝渗透后瓷片(ALC瓷)和10个烤瓷Ni-Cr合金试件(随机分为2组),按照常规步骤分层堆加A2/A3不透明牙本质瓷、牙本质瓷和牙釉质瓷,测量并计算各组的颜色差异.结果:实验组4组氧化铝陶瓷试件完成前后的颜色空间、对照组2组金瓷试件的颜色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颜色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制玻璃料渗透氧化铝陶瓷颜色空间均在中国人牙的色度范围内,与金瓷相比,其明亮度较高,b*轴偏黄,符合中国人牙色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D/CAM锆瓷冠在后牙种植体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种植术后患者30例,采用CAD/CAM全瓷冠修复,随访2年,检查患者锆瓷冠完整情况及修复体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共修复缺失牙43颗,经2年随访观察发现,1颗磨牙面瓷破损,其余修复体均正常,失败率为2.3%,修复体形态、表面质地,边缘适合性能、修复体颜色等级等修复效果满意。结论采用CAD/CAM锆瓷冠进行后牙种植修复,种植体周围无不良刺激,咀嚼效果良好,稳定不脱落,舒适美观,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对牙周健康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美学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及对牙龈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对25例患者的60颗牙齿制作氧化锆全瓷冠联合纤维桩进行修复,随访患者12个月,通过对全瓷冠色彩的口内适应性、冠体有无破损和脱落及牙龈健康状况来研究其美学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结果修复体的色彩更接近口内自然环境,无破损及脱落,牙龈健康,医患双方满意。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完成的氧化锆全瓷冠增加了冠修复的美学效果,纤维桩增加了强度,其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均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应用CEREC全瓷嵌体对楔状缺损牙的修复效果并测试修复后抗折裂性能.方法 将因正畸治疗拔除的离体牙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n=16),分别制备成模拟楔状缺损牙.其中实验组用CEREC CAD/CAM全瓷嵌体修复;对照组用光固化树脂充填.然后在万能试验机上测试每组牙的抗折裂性能,并记录最大载荷.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抗折强度的差别.结果 用CEREC全瓷嵌体修复的离体模拟楔状缺损牙(3.56±0.27)抗折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43±0.15)(P<0.01).结论 CEREC全瓷嵌体可以有效修复楔状缺损牙,防止其受力折断.  相似文献   

17.
CEREC全瓷嵌体/高嵌体固定隐裂牙后抗折裂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CEREC全瓷嵌体/高嵌体对隐裂牙的固定效果并测试抗折裂性能.方法 将测试的离体牙分成A、B 2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每组各15个,分别制备成模拟隐裂牙;其中B组用CEREC全瓷嵌体/高嵌体固定,A组用光固化树脂充填,然后在万能测试机上垂直加载直至折裂进行抗折裂性能测试.结果 用CEREC全瓷嵌体/高嵌体固定的离体模拟隐裂牙抗折强度高于对照组牙齿.结论 CEREC全瓷嵌体/高嵌体可以有效固定隐裂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CAD/CAM高嵌体修复术治疗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240颗患牙)后牙牙体重度龋损累及牙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牙均在根管治疗后采用CAD/CAM数字化椅旁技术行全瓷高嵌体修复,修复后完成24个月随访调查,评定其远期疗效.结果 修复即刻,所有患者修复体耗损、折裂、脱落,边缘密合度,继发龋和牙周反应均达A级,边缘着色A级所占比例为88.33%,修复后6、12、24个月患者不同维度B级所占比例略上调,但不同时间患者修复效果分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24个月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度较高,其中对解剖外形满意度(94.17%)最高,其次为边缘适合性(93.75%).结论 CAD/CAM高嵌体修复术治疗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远期疗效肯定,修复稳定性高,牙体外形、色泽、光滑度好,边缘密合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作(CAM)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对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择期进行全冠修复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观察组(32颗牙)采用CAD/CAM氧化锆全瓷冠进行修复.对照组(30颗牙)采用镍铬合金烤瓷冠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牙的边缘密合性及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结果:观察组修复前后龈沟液(GCF)、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介素6(IL-6)无明显改变;对照组修复后GCF、TNF-α、IL-6显著高于修复前的水平,且显著高于观察组修复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修复前后探针深度(PD)、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指数)、菌斑指数(PLT指数)无明显改变;对照组修复后PD、AL、SBI指数、PLT指数显著高于修复前的水平,且显著高于观察组修复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氧化锆全瓷冠具有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对牙周组织影响较小,不会引起明显的牙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姬海莲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605-606,61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M)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了口腔修复发展的一个方向。合适的CAD/CAM教学软件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完善等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CAD/CAM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Everest应用的CAD/CAM教学实践模式,探讨了以基础理论和实例教学,通过CAD/CAM系统选择、加强技能训练、完善教学手段、实训实习中再提高等方法对应用型CAD/CAM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