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膜外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吗啡静脉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且择期行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组1(K组)、实验组2(KN组),每组15例。C组患者术后硬膜外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4 mL;K组应用含0.1 mg/kg氯胺酮的0.9%氯化钠注射液4mL;KN组应用含0.1mg/kg氯胺酮和5μg/kg纳洛酮混合液的0.9%氯化钠注射液4 mL。硬膜外给药后,3组均开始应用吗啡静脉镇痛泵,并记录和比较3组术后3 h、6 h、12 h、24 h的吗啡消耗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恶心/呕吐次数、呼吸抑制、深度镇静及晕眩情况。结果:K组和KN组患者术后3 h的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和KN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K组和KN组患者术后3 h吗啡消耗量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和KN组术后6 h、12 h、24 h吗啡消耗量低于C组(P0.05)。K组术后12 h的恶心呕吐发生次数少于C组(P0.05);KN组术后3 h、6 h、12 h、24 h的恶心/呕吐次数均少于C组(P0.05)。各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深度镇静,晕眩病例散发。结论:术后硬膜外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可增强吗啡的静脉镇痛效果,减少吗啡消耗量及患者的恶心呕吐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静脉或皮下自控镇痛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7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虽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是否可以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成三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n=28例)、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n=24例)和皮下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skinanalgesia,PCSA)组(n=26例)。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镇痛液为200 ml,内含吗啡20 mg+氯胺酮100 mg。静脉和皮下自控镇痛组200 ml内含吗啡80 mg+氯胺酮400 mg。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三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三组间视觉模拟评分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和氯胺酮用量PCIA组和PCSA组明显多于PCEA组。PCEA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和PCSA组。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PCIA组和PCSA组明显高于PCEA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三组无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静脉或皮下自控镇痛都可以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84例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实验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氯胺酮10mg(A组)、20mg(B组)及30mg(B组),对照组(D组)给予3 m L生理盐水。术后6、12、24和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疼痛程度;记录48 h内吗啡累积使用量;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呼吸抑制及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和24 h静息状态下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和48 h咳嗽状态下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 8 h内吗啡累积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C组术后6、12和24 h静息状态下及各时点咳嗽状态下VAS评分、术后48 h内吗啡累计使用量均低于A组和B组。4组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呼吸抑制、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诱导前应用10~30 mg氯胺酮可以减轻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减少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氯胺酮镇痛效果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临床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手术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 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随机分为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访1年了解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 第3组患切口疼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了其他组,随访1年内第3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他组。结论 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术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腹部手术术前静脉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切皮前5min注入氯胺酮0.5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曲马多行白控硬膜外镇痛。记录术后4,8,16,32,48hVAS评分,自控硬膜外镇痛首次触发时间,48h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8h及16h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h内曲马多消耗量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开始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曲马多术后镇痛的效果,减少曲马多消耗量。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氯胺酮镇痛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临床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手术后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防1年了解患者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第3组患者切口疼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于其他组,随访1年内第3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他组。结论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方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PCEA/PCSA)用于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54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均为虽经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同时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是否可以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成两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n=28例)和皮下自控镇痛(PCSA)组(n=26例).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镇痛液为200ml,内含吗啡20mg+氯胺酮100mg.皮下自控镇痛组200ral内含吗啡80mg+氯胺酮400mg.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吗啡和氯胺酮用量PCSA组明显多于PCEA组,PCEA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PCSA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Pc.SA组明显高于PCEA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或皮下自控镇痛都可以有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经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具有镇痛作用强、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皮下自控镇痛可作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姜华  冷燕 《华西医学》2009,(5):1094-1096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法对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8例择期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ASA分级1-2)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氯胺酮组于手术开始前5min静脉滴注氯胺酮0.15mg.kg^-1,术中持续泵注3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记录术中使用氯胺酮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术后24h内静脉使用芬太尼的剂量,VAS疼痛评分,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术后2h患者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24h内静脉使用芬太尼的剂量,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术后2h的认知功能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并不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不能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尽管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并没有增加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也不影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不建议作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开胸术后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镇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30例ASA I~Ⅱ级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0.125%、0.200%、0.300%罗哌卡因复合0.005%吗啡进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并于术后6、12、24、48 h记录以下指标:疼痛VAS评分、舒适评分、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安静时均有镇痛效果,Ⅱ、Ⅲ组在咳嗽时有明显镇痛效果.但Ⅲ组表现出倦怠和咳嗽无力.Ⅱ、Ⅲ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0.200%罗哌卡因复合0.005%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吗啡、氯胺酮联合与吗啡单独使用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ASAⅠ~Ⅱ的腹部手术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术后使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并分别加氯胺酮静脉输注 (氯胺酮组 )和生理盐水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组 )。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 ,吗啡消耗量和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蒋洪宇  申颖  刘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45-4346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患者行术后静脉镇痛,50例患者分为2组,F组给予芬太尼,KF组给予小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分别进行痛觉视觉模拟(VAS)评分、镇静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F组高于K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手术后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静脉镇痛是可行的,二者联合应用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刘建军 《临床荟萃》2007,22(4):272-273
硬膜外腔持续缓慢注射(PCEA)小剂量吗啡是治疗晚期癌痛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有效、镇痛时间长等优点,但随时间延长镇痛效果减弱并易产生耐药。氯胺酮作为非选择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非NMDA受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镇痛作用,而是抗过敏、抗异常疼痛及抗耐受。本研究旨在观察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与对照组硬膜外单纯吗啡的镇痛效果,探索一种较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肌肉注射镇痛、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皮下镇痛4种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和镇静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1,2006-0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行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男78例,女42例;年龄32~67岁。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标准Ⅰ~Ⅱ级.且对镇痛方法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皮下镇痛组,每组30例。硬膜外镇痛组:于末次硬膜外麻醉后追加负荷量内含吗啡1mg+2.5g/L布比卡因+生理盐水10mL后接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镇痛药物配方为每100mL中含吗啡6mg+布比卡因125mg+生理盐水至100mL。静脉镇痛组:静脉内推注吗啡负荷量5mg后在静脉穿刺套管针处联接镇痛装置,配方为吗啡50mg+生理盐水至100mL。皮下镇痛组:皮下注射吗啡负荷量5mg后在患者前臂置人静脉穿刺针置于皮下,连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为吗啡25mg+生理盐水至100mL。肌肉注射镇痛组:不用镇痛输泵,按0.1mg/kg剂量肌注哌替啶。②于术后4,8,12,24,48h采用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将疼痛程度(0~9分)分为:0分为无痛,7-9分为重度痛。③于术后48h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效果(0-6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④记录术后4,8,12.24及48h患者因镇痛泵持续给药后仍然感觉疼痛而按自控按键单次给镇痛药的次数。⑤观察术后心肺系统主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4,8,12,24及48hKecle口述描绘评分法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皮下镇痛组术后12和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48h明显高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②镇静效果:肌肉注射镇痛组术后Ramsay评分为1分的比例为27%(8/30)。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术后Ramsay评分为2分的比例为,67%(20/30),明显低于硬膜外镇痛组[100%(30/30).P〈0.01]。静脉镇痛组术后48hRamsay评分为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为0,P〈0.01)。③患者自己按压给药次数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患者术后48h内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少于静脉镇痛组和皮下镇痛组(P〈0.01),皮下镇痛组患者术后4.8.24.48h自己按压给药的次数明显多于静脉镇痛组(P〈0.05~0.01)。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镇痛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12/30).明显高于肌肉注射镇痛组、硬膜外镇痛组、皮下镇痛组[3%(1/30),20%(6/30).13%(4/30),P〈0.01]。结论:④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皮下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镇痛。②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最多,镇静作用也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6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continuouspsoasplexusandsciaticnerveblockanalgesia,CPSA)、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12、24、36、48、72 h不同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rest visual analog scale,RVAS)和被动活动时VAS评分(passive VAS,PVAS),吗啡类镇痛药物追加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2 h内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术后0、2和12周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及并发症。结果 :与PCIA组相比,CPSA组术后12 h,24 h,36h的RVAS评分和24 h,36 h,48 h的PVAS评分降低(P<0.05),术后吗啡类镇痛药使用量减少(P<0.05),术后镇痛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率减少(P<0.05),患侧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无差异(P>0.05),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随访12周,两组患者TKA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0 w)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早期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但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寻术后镇痛最佳方案,观察并比较鞘内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对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择期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鞘内吗啡预镇痛组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每组20例。腰麻用药均为5g/L布比卡因7.5mg。鞘内吗啡预镇痛组于腰麻药中加0、2mg吗啡,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入2mg吗啡。术后接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行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胎儿取出后1min及5min时的Apgar新生儿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6,12,24,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总需要量、总体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12,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578,t=3.584,P&;lt;0.05);Rame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629,t=6.201,P&;lt;0.05)。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X^2=4.800,P&;lt;0.05),且鞘内吗啡预镇痛组的PCA总需要量明显少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11.260,P&;lt;0.01)。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14∽0.440,P&;gt;0.05)。结论:在采用术后镇痛时,鞘内吗啡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用于术前高度焦虑状态患者子宫切除术的效果,并比较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术前高度焦虑状态(SAI评分≥45分)拟于腰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于手术前10 min硬外注射吗啡2 mg行超前镇痛,两组分别在手术开始后30 min接镇痛泵持续给予连续硬膜外镇痛,记录两组术后2、4、6、12、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应用于术前高度焦虑状态子宫切除术患者,能有效提高麻醉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麻醉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单次推注用于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为术后镇痛提供一种新的配伍方法。方法选择经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组(A组)和常规吗啡组(B组)。A组术毕硬膜外腔注入含高乌甲素8mg加吗啡1mg的生理盐水5mL,B组注入含吗啡2mg的生理盐水5mL。术毕6、12、24h记录VAS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B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9.3&;#177;4.8)h和(19.4&;#177;5.2)h,两组无差异(P&;gt;0.05),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lt;0.05)。结论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用于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吗啡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性别和年龄差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病人在术后镇痛中对疼痛的感知和对吗啡需要量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所有病人术后行常规吗啡剂量的电子静脉自控镇痛(PCIA)。共2366例患者,分老年组(≥65岁)和成年组(<65岁),分别记录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和吗啡使用总量。结果:成年组女性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44.58±23.819)和吗啡使用总量(16.456±1.336mg)均明显大于男性的VAS评分(34.22±23.303)和吗啡用量(15.833±1.255mg),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老年组女性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24.76±24.147)和吗啡用量(14.729±0.720mg)与男性的VAS评分(24.71±25.836)和吗啡用量(14.647±0.528mg)组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术后感知疼痛较男性强烈,术后镇痛所需的吗啡用量较男性多。但是这种性别差异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PCS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18例中、重度晚期癌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CSA吗啡(I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11组)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镇痛。两组均采用皮下自控镇痛方法,镇痛液两组均为100ml,Ⅰ组内含吗啡40mg 2%利多卡因20ml 氟哌利多2.5mg 0.9%生理盐水共计100ml。Ⅱ组内含吗啡20mg 2%利多卡因20ml 氟哌利多2.5mg 氯胺酮200mg 0.9%生理盐水共计100ml。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30分、1小时、3小时、5小时、24小时、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基本缓解。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但PCA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Ⅰ组明显多于Ⅱ组;Ⅱ组生活总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肝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范 《临床医学》2009,29(6):30-31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肝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静脉复合全麻,术后经静脉曲马多(12mg/kg)自控镇痛;Ⅱ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吗啡5mg+布比卡因100mg自控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患者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Ⅰ组患者的VAS评分于术后各时点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Ⅱ组的VAS评分(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是肝癌患者术后较为合适的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