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16例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误诊主要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败血症,误诊时间达4~10d,后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配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川崎病(KD)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疾病早期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55例川崎病患儿、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川崎病患者中,46例早期确诊,9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16.4%。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74例早期确诊,38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34.0%。KD与IM各自的早期确诊组与延迟确诊组相比,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其他系统,确诊难度大。因二者均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动态监测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的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极易造成多脏器损害,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早诊断,早治疗,对起病急,进展快,有多脏器损害着应早期使用保护脏器的药物,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入院前误诊入院后确认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15例患儿均有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早期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率低,心肌、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15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IM)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来我院就诊的15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8例就诊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仅116例门诊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另42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才明确诊断.其他误诊诊断还有肺炎,肝炎,白血病等.结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常侵犯全身多个器官,但预后具有自限性,因此,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 对入院前误诊、人院后确诊为IM的1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 IM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难,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和EBV-IgM阳性可协助诊断.结论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赵开明 《河北医药》2011,33(14):2129-2130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特点,提高对IM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情况。结果 46例患儿入院后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IM的诊断标准,住院治疗10~19d,肝功能恢复正常10d~2个月,均治愈。结论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及肝功能异常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19例误诊,误诊率41.3%。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石宏  相恒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61+163-161,163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期减少误诊.方法 对86例确诊的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入院前误诊或诊断不清的48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主,外周血白细胞在幼儿升高更明显,而异型淋巴细胞则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更高,误诊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结论 应重视IM的临床特点,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及时的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猩红热的最新临床特点。方法对79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中发现临床表现趋向轻症化、皮疹不典型化,而初诊为过敏性皮疹8例,扁桃体炎4例,病毒疹3例(风疹1例),湿疹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误诊,第2次发病2例。结论应提高对猩红热最新临床特征的辩别认识,尽早行辅助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1~3岁组、4~6岁组、7~13岁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结果 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表现中,发热占93.5%、咽峡炎占81.7%、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伤寒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伤寒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于门诊均以呼吸道感染收治,其中5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9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论婴幼儿伤寒早期临床特征不典型,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4.
周文艳 《河北医药》2009,31(19):2630-263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小儿期常见。本文将我科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发病年龄1.5-12岁,1-3岁4例,4-7岁14例,〉7岁5例。  相似文献   

15.
范方琼  刘明卫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79+183-179,183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91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患儿均有发热(100%),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65例(71.4%);该组病例并发肝功能损害72例(79.1%);并发支气管肺炎42例(46.2%);并发心肌损害20例(22.0%);并发脑炎2例(2.2%);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2.2%),91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15例,死亡1例。结论: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1例患儿中发热19例、咽峡炎20例、淋巴结肿大21例、肝脏肿大16例、脾脏肿大9例、眼睑水肿11例、鼻塞5例、皮疹12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18例 (86%),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18例 (86%),EBV-IgM检测阳性19例 (90%).肝功能异常11例,心电图异常4例,胸片检查异常2例,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5例,隐血2例.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IM)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IM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发热(100%),咽峡炎47例(88.7%),颈淋巴结肿大46例(86.8%),肝脾肿大44例(83%),部分患儿表现皮疹31例(58.5%),眼睑浮肿25例(47.2%),鼻塞12例(22.6%),消化系统症状10例(18.9%),呼吸系统症状39例(73.6%)。白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在2~3周升高明显,表现典型。3d后测定EBV-IgM阳性率高。结论 IM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血象变异淋巴细胞及EBV-IgM出现时间有选择性的检查,综合判断,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9.
黎金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24-1325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峡炎(100%)、肝大(77.8%)、脾大(44.6%),颈淋巴结大(88.9%)、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66.7%,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综合分析了30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脏器并发症等。②合并其他脏器改变总结与分析结果合并脑膜炎1例,急性咽炎22例,支气管肺炎5例,肾脏改变致肾小球肾炎2例,其中早期眼睑浮肿者30例,肝功转氨酶改变者20例,淋巴结肿大者28例,肝肿大者20例,脾肿大者28例,查出EB病毒抗体者15例。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多可获得诊断,对于治疗首选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其次根据累及脏器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