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十二省市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状况和模式。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1年调查资料,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选取1195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使用聚类分析探讨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模式。结果城市和农村4~10岁和11~17岁儿童青少年消费率最高的零食都是水果类,达到77%~84%。超过90%的城市和农村4~10岁儿童,零食消费模式以水果类和乳类为主。82.6%的城市11~17岁青少年,零食消费模式以水果类为主。47.4%的农村11~17岁青少年,零食消费模式以饮料类和水果类为主。结论中国十二省市4~10岁和11~17岁儿童青少年均存在4种零食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中国3~17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情况、消费特点以及零食对此人群能量营养素摄入的贡献。方法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0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7年北京市和湖北省居民零食专题调查。零食消费率和对能量及营养素贡献的计算使用连续三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吃零食1次以上则为消费零食,以此计算消费率。结果1991~2004年,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及平均每天零食消费量均有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城乡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为35.1%,其中城市55.7%、农村29.6%。零食提供的能量为7.7%、膳食纤维为18.2%、维生素C17.9%、钙9.9%、维生素E 9.7%、铁6.9%、锌6.3%。零食消费原因更多是好吃、渴/饿了或者食品广告宣传;最常在家和学校消费;多由家人提供,也有自己购买。每周吃4~6天以上糖果及巧克力、膨化小食品等零食者占一定比例。结论合理指导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选择和消费十分重要。本文结果可能低估零食对儿童青少年膳食及能量营养素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生长及其零食消费现状,为制定营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赣州市某农村地区1 305名学龄儿童,开展问卷调查,描述现状并作简要分析。结果 34.18%的被调查儿童体质指数(BMI)不达标,其中中重度消瘦者达18.47%,轻度消瘦者占11.38%,超重儿童占3.31%,肥胖儿童为1.60%;被调查儿童普遍喜欢吃零食,主要由学生自己购买零食,累计87.96%的被调查儿童购买零食的零花钱数<2元/d,所买零食的单价普遍较低,67.8 %的零食单价低于1元,35.29%的学生因感觉渴或饿而购买零食。结论 被调查儿童生长状况堪忧,零食消费不理性,应为农村地区儿童开展学校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提高认知以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家庭健康》2010,(6):4-8
背景资料:1、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有所增多。对北京市和湖北省的调查显示。3~5岁组的孩子中有71%每天都吃零食;6~17岁组的孩子每天吃零食比率达61%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三餐及零食消费状况及对膳食营养素摄入的贡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参加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的4~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05人。利用入户3天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调味品称重的方法,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将三餐分为早餐、中餐和晚餐,零食分为上午零食、下午零食和晚上零食,对儿童青少年不同餐次的分布情况、三餐及零食提供的能量和主要宏量营养素占全天整体摄入的比例、以及不同制作来源的食物在不同餐次中的能量构成比分布情况,进行分年龄组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儿童青少年三餐的就餐情况较为规律,零食消费率高达65%~76%。三餐食物(不含烹调油)提供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各自总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71%~76%、88%~92%、50%~53%、83%~89%;三餐中以家庭制作(包括生吃)食物为主,但是餐馆加工食物和其他加工食品提供的能量占三餐摄入能量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4.0%~20.5%和14.5%~19.2%。零食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以提供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贡献较小,对小年龄儿童的膳食影响大于高年龄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以其他加工食品为主,提供的能量占所有零食能量的40.6%~47.7%。结论应加强营养教育,鼓励儿童青少年规律食用正餐,尽量选择新鲜、低能量、低盐、低脂的零食。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和湖北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和湖北省部分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1860名3~17岁、身体健康的儿童青少年。采用零食消费调查表来获取信息。结果 89.9%的儿童青少年有吃零食的习惯。吃零食与否有性别差异(P〈0.01),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零食消费率不同(P〈0.01)。零食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好吃、饿了/渴了、周围朋友/同学有人吃、电视/报刊等广告宣传、赠送玩具/小礼物。在休息日或休假日吃零食的机会最多,消费地点最常在家中;零食来源主要由家长、家里人或其他成年人或者孩子自己购买。吃零食的儿童青少年最常消费的前10位零食为:新鲜水果类、膨化小食品、纯奶及制品、面包类、糖果及巧克力、水果干或蔬菜干、坚果类、新鲜蔬菜类、饼干类、蛋糕类。结论 必须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饮食营养教育,尤其是如何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零食消费提供参考。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永胜县4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小学生和1所中学初中生共1 484名进行零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仅有4.7%的调查对象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人占12.5%,仅有4.2%的人知道《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小学生对零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一般。吃零食的比例为94.9%,其中女生占95.7%,略高于男生的94.7%(P>0.05)。零食来源主要是学生自己购买,占75.2%。82.2%的学生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知识。结论应加强儿童、青少年零食营养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8.
某贫困县中小学生零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困地区中小学行之有效的零食营养教育模式,以增强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贫困地区4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和1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目标人群。基线调查四~六年级823名小学生和661名初中生的零食营养KAP,采用综合性的营养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仅有4.2%的学生听说过《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干预后有60.6%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或看见过该指南(χ2=1 078.24,P0.01)。干预后,调查对象对牛奶营养价值的回答正确率提高22.1%(χ2=193.38,P0.01)。对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回答正确率提高43.0%(χ2=554.04,P0.05)。干预前后学生对奶类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掌握均较好,干预后提高2.1%(χ2=2.78,P0.05)。干预后,大部分学生对零食相关知识有正确认识。调查对象干预后选择零食主要考虑是营养因素的正确认知率提高23.2%(χ2=208.01,P0.01)。86.39%的学生认为了解零食消费指南的相关知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94.15%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89.4%的人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及他人;而对在了解零食消费指南之后,有91.91%的人将严格按照或基本按照该指南来做。结论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方法对贫困农村儿童少年进行零食的营养知识教育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值得在贫困地区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9.
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食物摄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对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方法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FFQ),在分布于青海、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的31所农村小学校,对1~6年级学龄儿童进行食物摄入频率调查,利用评分法分析食物摄入结构类型。结果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对植物类食物(谷类、蔬菜、水果)摄入频率较高,对动物类食品摄入频率低,10.7%的儿童"基本不吃"畜禽肉类;留守儿童对畜禽肉类的摄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对于食物摄入情况,被调查儿童属于均衡型者占67.2%,动物性食物摄入少型占14.9%,蔬菜水果摄入低型占6.3%,59.9%被调查的儿童可归为零食饮料型。河北、青海两地被调查儿童对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频率低。农村学龄儿童的零食摄入频率高,种类多,学龄儿童经常喝饮料、吃零食的分别占54.7%、63.1%,对方便面、乳饮料尤为偏好。1~2年级学生的食物摄入结构最差,肉类、蔬菜水果类食物摄入不足,零食饮料的摄入多。结论农村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以植物类食物为主型,肉蛋奶类食物摄入不足,特别是畜禽肉类摄入不理想,尤以低年级小学生为甚;同时,农村儿童对零食、饮料低营养价值的食品摄入反而较多。建议在对贫困地区儿童的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增加儿童蛋白质类食物的帮扶供给;也要整顿农村地区包装小零食食品市场,减少不健康食品的流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家长对儿童零食消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现状,分析其对儿童零食偏好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抽取江西省石城县农村地区212名家长,应用《营养与食品安全调查(家长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家长对"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青少年儿童零食消费指南》"食品营养标签"的知晓率分别为3.30%、7.08%和21.70%;家长给孩子购买零食主要为奖励儿童;购买零食时主要查看保质期,占78.30%,查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分别占24.06%、15.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外出务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对孩子的教育、给孩子零花钱的频率影响儿童的零食偏好。结论农村家长关于儿童零食消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不足,缺乏指导儿童零食消费的能力,应为家长及儿童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趋势及与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及趋势,并探索儿童青少年消费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比例由2004年的73.58%上升至2011年的90.49%,平均消费量由1.2 L/周上升至1.5 L/周,超重/肥胖率由10.19%上升至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零食偏好等因素后,含糖饮料消费量高(OR=1.231,95%CI:1.118~1.354)仍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含糖饮料消费比例和消费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含糖饮料消费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建议儿童青少年适当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总量。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学生1290名,对近6个月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近6个月以来调查对象吃零食频率在3次/d以内者达93.4%;最常吃的零食为水果(54.1%),冰激凌(35.3%),糖果、巧克力(28.2%);选择高糖高脂高盐零食者达93.7%;在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比例为69.0%,因饥饿而吃零食的比例为31.0%;选择零食的依据主要是味道(83.4%)、营养(52.2%)、父母准备(17.7%)和家人常吃(15.0%);吃零食的时间依次为晚餐前(53.3%)、晚餐后(28.7%)和晚上睡觉前(9.2%);零食来源主要是自己购买(54.3%)和父母准备(43.5%)。结论成都市学龄儿童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引导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城市放学后学龄儿童零食行为现状,为指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上海、成都和宜昌各抽取2所小学的全体学生共4 218名,对其放学后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儿童放学后吃零食率男孩为93.6%,女孩为95.6%,女孩明显高于男孩(χ2=8.647,P=0.00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放学后吃零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75.190,P=0.000)。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儿童吃零食率有上升趋势,月收入超过15 000元家庭儿童的吃零食率高于家庭月收入为8 001~15 000元者(χ2=74.703,P=0.000)。最常吃的零食为薯类及膨化食品(83.3%),豆类及其制品(83.0%),蔬菜水果(78.4%),肉类、海产品和蛋类(76.2%)。选择零食的依据主要包括口味(38.2%)、外包装(29.7%)、食品安全(28.1%)与营养(23.6%)。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儿童放学后零食消费时间有差别。零食来源主要是家人准备(81.4%)和自己购买(16.1%)。结论放学后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引导和改善。  相似文献   

14.
王敏 《食品与健康》2007,(11):22-23
宝宝几乎都爱吃零食,不给吃,孩子馋得慌;吃了又怕影响他的食欲,还怕吃出肥胖、营养不良……零食真是叫家长又气又恨。其实,零食也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不仅无害,对身体还是有益的,关键是看怎么吃。近日出台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孩子喜欢的零食分为十大类,按"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来推荐。家长们可以按照专家的指导,放心地给孩子们吃零食了。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经过两年多的修订,于2018年5月19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零食消费过多,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费率从19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56.7%,在消费人群中,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人们把孩子吃零食视做一种不好的习惯.其实,吃零食对孩子是一种生活享受,吃零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需要.最近《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指出,零食有平衡膳食促进生长作用,科学的吃零食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明确将儿童零食划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人们把孩子吃零食视做一种不好的习惯。其实,吃零食对孩子是一种生活享受,吃零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需要。最近《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指出,零食有平衡膳食促进生长作用,科学的吃零食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明确将儿童零食划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上海市初中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长宁区某所初中预备班到初二的所有学生共计1,028人,采用自行编制《青少年零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结果 916人(89.98%)有吃零食的习惯。男生吃零食的比例(86.01%)显著低于女生(95.22%)(χ2=24.150,P0.01)。男、女生消费的零食种类类似,男生可乐等碳酸饮料的消费百分比(44.58%)高于女生(34.94%)。学生主要在午晚餐之间吃零食;吃零食的地点主要在家中;学生主要在休息时吃零食(78.82%),其次为看电视或电影时(45.41%)。消费零食的主要原因是感觉饿了(58.95%)、好吃(55.24%)、感到无聊(41.38%),男女生吃零食的原因类似。结论家庭在初中生零食消费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采取饮食营养健康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初中生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受国家卫生部的委托,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以下简称《零食指南》)于9月份正式公布。《零食指南》将零食定义为“非正常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缺括水)”,并从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和零食等级两个方面作出了指导。零食被分成三个等级,包括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凉山地区291名7~12岁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及生活方式信息,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研究对象过去1年内的膳食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依据《WS/T 456—2014 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判断其营养不良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分布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3.06%,且以消瘦为主(8.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进行体力活动(OR=0.994,95%CI:0.990~0.999,P<0.05)和增加菌藻类食物摄入(OR=0.986,95%CI:0.931~0.996,P<0.05)是凉山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而油炸食品(OR=1.056,95%CI:1.020~1.100,P<0.05)和零食类(OR=1.041,95%CI:1.014~1.072,P<0.05)食物摄入过多是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情况突出,且受到体力活动、菌藻类食物摄入、油炸食品类食物摄入和零食类食物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