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钙离子与心肌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细胞内Ca2+超负荷在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很重要的作用,Ca2+在内源性保护物质所介导的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中亦有重要作用,同时发现少量短暂的细胞内Ca2+增加可产生预适应保护作用,称Ca2+预适应。因而Ca2+与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的关系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Murry等提出心肌在经受多次短暂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损伤,即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且该内源性保护现象存在于不同种属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具有器官普遍性。但由于这种预处理需在缺血前施予,而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相似文献   

3.
人类心肌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预适应现象是心肌的一种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该现象已在多种动物模型得到证实。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表现为延缓心肌细胞坏死、缩小梗塞面积、减轻收缩功能的损伤、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人类心肌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对离体心肌、PTCA及心脏手术中的心肌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结果证明人类心肌确实存在预适应现象。这是进一步探讨用合适、安全的方式诱导心肌产生预适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齐娜 《医学信息》2001,14(3):185-187
1 概述缺血预处理现象在哺乳动物和人中广泛存在 ,预处理保护心肌的过程实际上是心肌细胞对继发性损伤耐受性的适应过程 ,它可以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缺血后心肌的功能 ,减少心肌的能量消耗 ,延缓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其如何对心肌产生保护 ,仍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调控机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1 定义 缺血预处理是 1986年 murry等 〔1〕首先提出的。他们将对照组狗的冠状动脉回旋支阻 40 m in,再灌注 3h,测量心肌坏死面积为 2 9.4%。而实验组首先阻断回旋支 5 m in…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的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对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R)的影响。期望能为设计药物预处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大鼠进行缺血处理,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测定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时大鼠心肌细胞膜α1AR的数目与亲合力。结果: 缺血预处理的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阶段导致α1AR数量增加和亲合力明显下降。结论: 缺血预处理导致α1AR的数目增加与亲合力降低,后者尤为突出。α1AR数量增多与其转入低亲合力状态,可能涉及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适应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反复短暂缺血剌激导致缺血预适应(IP)对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套扎前降支冠状动脉犬模型。IP组给予缺血5min,灌注5min,反复4次;假手术组不予缺血与灌注剌激,观察40min。分别于实验前、第1次缺血与再灌注及第4次缺血与再灌注末行心肌声学造影,最后对心肌毛细血管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定量分析,做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第4次缺血较第1次缺血其声学显影最小缺损面积百分比(ADmin%)由32.6%±5.7%降至21.8%±5.2%(P<0.05),定量分析指标峰值(PI)、曲线下面积(AUC)、峰减半时间(HT)均增高;心肌毛细血管数、管腔内径、内皮细胞厚度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反复短暂缺血增加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但无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改变,提示IP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相似文献   

7.
血液微循环与心血管内源性细胞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缺血得到保护的现象被称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作为一种内源性细胞保护现象,IPC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细胞保护的研究热点,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所致心脏、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青年与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青年)与20月龄(老年)Wistar大鼠,应用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复制心肌IR与IPC模型。实验分为青年缺血/再灌注(YIR)组、青年缺血预适应(YPC)组、老年缺血再灌注(OIR)组与老年缺血预适应(OPC)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质含量,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及钙诱导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孔开放情况。结果:与YIR组比较,Y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降低,心肌组织的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心肌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含量降低。电镜下可见YPC组心肌及分离的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完整、基质致密。YIR组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与Ⅲ态耗氧量及P/O比值均明显增加,质子漏出减少,钙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而与OIR组比较,OPC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YPC组比较,OPC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增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增多。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保护青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老年大鼠心脏对预适应刺激减敏,导致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钝化,这可能与老龄IPC心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前列地尔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动物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前列地尔预处理早期保护组及延迟保护组 ,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同时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用硫代巴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前列地尔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均有保护心肌超微结构和抗氧化效应 ,与模型组相比 ,经典缺血预处理组、前列地尔预处理早期保护组及延迟保护组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MDA含量 (P<0 .0 5 和升高T SOD (P<0 .0 5 水平。结论 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保护效应 ,能模拟经典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曾国彬 《医学信息》2001,14(4):235-236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水平的提高和心脏外科的发展 ,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理及保护心肌的研究是当今倍受重视的热门课题。近十多年来 ,在动物实验中 ,通过某些生理的或非生理的手段 ,调动机体内在的调节能力 ,使某些抗损伤的内生性物质产生增加 ,或有害物质减少 ,或阻断有害物质作用的研究引人注目 ,其中缺血性预处理 (Ischem icPreconditioning,IPC)保护心肌的研究最具吸引力。IPC通过内源性机理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改善缺血后心肌功能 ,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1  IPC现象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1986年 Murry等〔1〕通过反复短暂结…  相似文献   

11.
潘生丁对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30)马礼坤,余枢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是指实质性心肌缺血前经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而产生的一种自身的心肌缺血保护效应。其...  相似文献   

12.
刘畅  刘国良  任甫  齐志敏  李艳琴 《解剖学杂志》2007,30(3):301-303,31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短暂阻断股动脉对犬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刘小青,魏经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5医院心内科,开封475003)缺血预处理(preconditioning)是一内源性保护现象。非心肌组织缺血预处理是否也能保护心肌尚不清楚。为此,我们探讨了以犬股动脉反复短暂缺...  相似文献   

14.
RISK信号通路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生存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OH kinase,PI3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2,ERK1/2)均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1986年Murry等发现的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现象,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2003年,Zhao等[1]相对于IPC首次提出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方法是在持续再灌注开始前进行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与IPC一样,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此后许多研究均证实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2-4],而且还发现,心肌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以及模拟上述两者的药物后处理和药物预处理都于再灌注早期阶段通过磷酸化激活PI3K和ERK1/2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Hausenloy等[5]首次将PI3K和ERK1/2两者合称为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通路,本文就RISK信号通路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形态学、梗死面积和心肌MMP-2、MMP-9和TIMP-1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d每天1次3个循环的下肢无创性5 min缺血、5 min再灌建立LIP模型。大鼠随机分成3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心肌缺血预适应组(CIP)和LIP组。以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红四氮唑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IS=IA/AAR×100%;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MMP-2、MMP-9和TIMP-1水平。结果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后,I/R组IS为(44.5±8.1)%;与I/R组比较,CIP和LIP均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的形态学改变,降低心肌细胞的肿胀、减少间质出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CIP使IS降低35.7%,缺血区心肌MMP-2降低42.1%,MMP-9降低43.3%,TIMP-1水平增加40.0%;LIP使IS降低42.9%,缺血区心肌MMP-2降低41.2%,MMP-9降低46.6%,TIMP-1水平增加53.8%。结论LIP不仅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降低心肌细胞基质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有效的方法.Zhao等[1]最近提出的缺血后处理,即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开通及再闭冠脉,与缺血预处理一样可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释放,但其对心肌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国内、外报道较少,尚未见同时从亚细胞水平及细胞凋亡改变评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冠脉痉挛、心绞痛、无痛性心肌缺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近年来,人们发现心肌短暂缺血后,心室纤颤的阈值可升高,对其后持续缺血的耐受性也可增强,此现象被称为“preconditioning”(Pc)。作者用大鼠离体心脏模型对反复短暂缺血保护心肌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不同天数的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延迟保护持续时间的差别。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1)对照组:包括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和股动脉缺血预适应组;(2)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包括1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3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7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3 d组和5 d组。每组分别在间隔末期进行缺血再灌注损伤,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左心室功能、心律失常情况和S-T段升高幅度,并检测再灌注结束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糖原磷酸化酶BB (glycogen phosphorylase BB,GPBB)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股动脉缺血预适应组、3 d和7 d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间隔1 d组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律失常,降低S-T段抬高幅度,降低H-FABP和GPBB活性,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结论: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3 d与7 d可获得相似的心肌持续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9.
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包括非缺血性心脏预处理、远程缺血预处理和药物模拟性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有减轻心肌组织损伤 ,增强心脏收缩功能。对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的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 ,而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心肌缺血后处理组(MIP)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IP)。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后,测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结果:MIP和LIP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Con组(P﹤0.01);再灌注180 min末血浆CK活性检测证实心肌梗死面积的这种差异;MIP和LIP组再灌注180 min末MDA含量明显低于Con组(P﹤0.01);MIP和LIP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U/100 g)均明显轻于Con组 (P﹤0.01)。 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肢体短暂缺血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