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常规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因素的控制,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倾角、密度、规模、开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表现出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裂缝对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不一样,结合实际的地质特征,分析不同形态和发育程度的裂缝对常规测井曲线形态的响应特征,根据岩心和成像资料建立其响应模式,以此指导非取心井和非取心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裂缝识别。水平裂缝和网状倾斜裂缝对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相对明显,可以根据曲线特征直接识别;而高角度裂缝响应较差,但经过特殊处理可以放大裂缝对常规测并曲线的响应,以此来识别高角度裂缝。该方法在QX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应用效果良好,并进一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高度小于30cm的裂缝不容易识别,大于30cm的相对较容易识别;裂缝的开度越大、孔隙度越高、渗透率越高,识别效果较好,反之,开度小、孔隙度低、渗透率低的裂缝识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红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是典型裂缝—基质型储层,裂缝是制约火山岩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通过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三维地震分析,建立红172井区石炭系火山岩高角度缝、低角度缝的测井识别模式,在三维地震和岩相的约束下进行裂缝密度随机反演,提取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进行裂缝分布预测.研究认为:红172井区石炭...  相似文献   

3.
大庆外围特低渗透特低丰度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针对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特低丰度储层难以有效开发动用的难题,综合应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研究形成了识别薄窄砂体的空变子波地震反演、独立变量分析、虚拟井预测技术,砂体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建立了基于非达西渗流条件下的不同井网产量计算模型,提出了裂缝性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方法。运用适合超薄油层水平井开采技术及特低渗透储层蒸汽吞吐和微生物采油技术,使大庆外围油田2005年原油产量突破了500×104t。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油藏电成像测井资料丰富,为了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电成像在岩石组分、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结构表征方面的优势,开展了砾岩储层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方法及深化应用研究。依据砾岩储层电成像上岩石组分电阻率的差异,通过岩心标定确定了电阻率截止值,构建了砾石、砂质和泥质含量的计算方法及伪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的粒度分析方法;通过数理统计,构建了分选系数、孔隙度、裂缝孔隙度、高分辨率电阻率的计算方法。基于对砾岩储层主控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利用岩性组分因子、电成像测井孔隙度、非均质性因子、裂缝因子等参数评价砾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储能指数,构建了基于电成像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方差与储层指数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电成像测井资料可以有效评价砾岩储层的物性、含油性,应用于油田勘探评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砾岩储层电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化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扎格罗斯盆地A油田白垩系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厚度大于500m,裂缝分布复杂,孔隙受成岩控制,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上述难点,研究提出采用地质、测井、地震、油藏工程等多种信息对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综合预测的思路。首先利用岩心的铸体薄片及实测孔、渗资料从微观上识别出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和发育模式,利用常规和成像测井定量解释储层的岩性、物性以及裂缝的产状,为地震预测提供地质和岩石物理模型;然后优选出预测裂缝的敏感叠后地震属性(曲率属性、对称性),利用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识别技术对储层裂缝进行预测;最后借助与地震纵向分辨率相当的试井解释成果、试油提供的流量和生产指数等动态资料,对各属性及多属性融合技术的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曲率和照明3D(Illuminator 3D,I3D)属性在大尺度断裂及裂缝发育带识别方面具有优势;2纵波方位各向异性(AVAZ)裂缝检测方法能够提供关于裂缝密度及分布范围方面较为详实的信息;3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可综合各属性的优点,实现从小尺度裂缝到大尺度裂缝带的预测,刻画白垩系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石油化工应用》2017,(2):128-130
注水开发油藏,随着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和采出程度增加,储层特征与原始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储层不同层段的水淹程度不同,如何用测井特征去识别水淹程度及有效指导开发调整是特低渗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的难题。本文以检查井为例,根据检查井现场岩心观察实验结合常规测井及核磁测井响应特征和试油试采验证,初步形成了特低渗储层不同水淹级别的识别方法和标准。为特低渗透储层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方式、射孔层段的优化及储层改造工艺的优选,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FMI测井研究砾岩、火山岩储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秋涛,黄思赵,时新芹.用FMI测井研究砾岩、火山岩储层.测井技术,1998,22(增刊):56~59准噶尔盆地砾岩和火山岩油藏多为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储层,该类储层基质孔隙度低,渗透率极差,岩性复杂,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裂缝和储层描述难度很大。研究表明钻井岩心与FMI图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用不连续岩心的岩性、组分、粒径、裂缝、构造、结构,精细刻度FMI成像测井资料,提供了小拐油田砾岩储层和石西油田火山岩储层的单井连续岩性、裂缝柱状剖面图,划分了砾岩的相带和火山岩的岩相,提出了高产油气层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针对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以徐深气田南部徐深9井区为例,根据录井、测井、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分析该区营一段火山岩储层特征。通过常规测井与测试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以声波、密度、中子为基本特征参数,自然伽马、电阻率、成像测井响应为约束条件的有效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标准。根据已钻井有效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振幅、频率、相位、相干等属性特征对有效储层与裂缝分布进行定性预测。通过开展叠后常规波阻抗反演与叠前同时反演,建立火山岩有效储层地球物理评价标准,对有效储层类别进行划分,实现火山岩有效储层的定量评价。实际应用表明,应用此法可为徐深9井区火山岩气藏开发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微电极等多种测井曲线,结合岩心分析、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和识别了影响陕北斜坡地带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的背景值及有效油气成分,并结合目的层段钙质和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分析,建立了一种确定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下限和不同类型夹层的扣除标准。对该区目的层段80多口井特低渗透储层进行了精细评价处理,合理地剔除了钙质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层、干砂层和不够标准的差油层,确定了各井油层的有效厚度,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为特低渗透、低孔隙度、微裂缝发育的巨厚砾岩油藏。256井断裂上盘油藏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裂缝水窜与油井低压、低能同时存在,油井见效率低,采油速度低,开发效果平面差异大等问题。以Petrel软件为工具,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综合岩心、地震、测井、钻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相互约束建立256井断裂上盘三维有效厚度、256井断裂体系、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分布模型。结合注水开发生产实际,分析相变及储层砂体的连通性是影响注水效果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对注采不对应P2w32、P2w33小层对应补孔,以提高小层对应程度,进而提高油井见效程度。补孔4口油井平均井增产油量1409t。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BB油田长3、长4+5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泥浆滤液对地层侵入作用弱,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微电极及深、中、浅电阻率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储层中发育的微裂缝还造成井眼的不规则扩径等,导致测井响应中来自油气的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通过确定特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将地层电阻率作为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岩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统计标准,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分析、识别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特征及有效油气成分。并采用测井与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储层中不同岩性的钙质、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扣除方法及其对测井曲线造成的背景值影响,特别是利用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幅度、差异及其性质,精细评价和划分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精度,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与裂缝(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密切相关,因此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合理井网部署的关键问题,即裂缝方向与合理井排距的确定。在分析传统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根据裂缝不发育、较发育和发育三种不同情况,采用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三种井网形式的井网优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特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规则布井的矢量化井网,同时提出了与矢量化井网配套的压裂工艺,在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岩心及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资料、常规测井资料、声波时差分形分析及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技术对百21井区夏子街组二段(P2x2)储层裂缝进行了识别。岩心及FMI测井资料表明,P2x2裂缝产状可分2组,为典型的剪切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可定性反映不同类型裂缝的发育程度,声波时差分形分析识别的裂缝发育段与试油结论基本符合;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结果显示,P2x2主要存在北西向裂缝发育带和正北向裂缝发育带,且第四小层裂缝发育程度较第三小层高,其识别的裂缝发育段与试油结果中的产油、产水段也基本符合。声波时差分形分析与地震资料蚂蚁体追踪裂缝检测识别的裂缝发育段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4.
任杰 《岩性油气藏》2020,32(6):129-137
哈萨克斯坦K油田石炭系KT-Ⅱ段储层为开阔台地相中低孔、特低渗灰岩储层,裂缝对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的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方法由于受裂缝产状、饱和度、泥浆侵入深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确定性差、容易误判的缺陷。基于研究区目的层段有限的取心和电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孔隙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补偿中子确定基块岩石电阻率与基块声波时差,再比较二者与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的差异特征,进而综合识别储层不同产状裂缝发育段,最后建立了裂缝孔隙度、次生孔隙度、裂缝渗透率、总渗透率等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实现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的裂缝识别及参数定量评价。该方法应用的测井综合评价成果与取心物性分析、生产动态情况能够更好地匹配,为该类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多期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是溶蚀的孔、洞、缝,具低孔、各向异性强、非均质性强三大特点,储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与砂岩油藏有很大的差别.以岩心标定为基础,总结了成像测井可识别的主要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种类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分析了影响储层判别的各种假储层现象及识别方法.在岩心、成像测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综合概率模型、双孔介质模型,实现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常规测井资料定量评价,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测井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以及较难开发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分类及裂缝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进行单井常规测井和成像资料的对比标定,对古潜山岩性进行识别,并根据储'层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将储层自上而下分为残积带、风化壳、缝洞裂缝带、内幕斜交高角度裂缝带和致密结晶带,重点对储层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发育方向进行描述和预测;进而建立了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三维地质模型,落实了研究区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提出高效合理的开发方案.实钻开发井表明,建立的潜山裂缝地质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天然裂缝发育与否,对特低孔特低渗油气藏而言意义重大。钻探取芯资料观察、成像测井资料观察是了解储层天然裂缝发育与否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由于油气藏不同部位、不同层段因地应力差异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很大,上述研究了解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成本太高,研究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单井裂缝发育井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安棚油田深层系应用双侧向测井和补偿声波测井等资料计算、识别单井裂缝发育井段的实践表明,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识别单井裂缝发育井段的方法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十屋油田营城组特低渗砂岩储层测井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辽盆地十屋油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特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石物理实验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该地区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孔、渗、饱储层参数模型,并通过对测井、试油、压汞等资料分析,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以满足油田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的需要,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电成像测井在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识别和精确评价以"双孔介质"为特征的东濮凹陷三叠系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通过对电成像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研究,完善了其在裂缝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地层产状描述、井旁构造分析、地应力分析及岩性识别方面的应用。用岩心刻度电成像测井(EMI)、再用电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在地质条件及测试资料的约束下,总结出三叠系砂岩裂缝性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形成了一套划分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方法。据已测试的10口井分析,该评价方法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达84.3%,提高了测井对三叠系裂缝性储层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冲积扇砾岩油藏裂缝预测新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曹宏  宋新民  张爱卿 《石油学报》2000,21(6):117-121
裂缝是低渗透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有关冲积扇砾岩储层中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的研究很少。通过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研究了小拐油田夏子街组的裂缝特征和控制因素。在区城构造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的严格控制。在细砾岩及砂岩中裂缝最发育、裂缝规模小,密度大;而在中细砾岩及泥岩中裂缝则不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地层层速度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井、钻井及地质资料建立裂缝的定量表征模型,借助于地震反演方法及集成化定量储层地质建模新技术,综合使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高精度地预测裂缝的发育程度,为进一步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