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以来,在垂直半喉切除术后,作者采用甲状软骨膜和颈筋膜瓣一期重建声门,共手术20例。年龄为46~74岁,平均60岁;男17例,女3例。皆为浸润型上皮癌,分期为T_2 N_0M_0;一例为放疗失败者。手术方法如下:先行气管插管全麻,然后作气管切开。再在甲状软骨切迹下作水平皮肤切口,掀起含颈阔肌的皮瓣至舌骨,注意勿损伤颈筋膜。正中分离两侧带状肌,拉向两侧,暴露甲状软骨。垂直正中切开甲状软骨膜,分向外侧,根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切开甲状软骨。如肿瘤累及声带、杓状软骨,扩展至前连合,则在患侧后1/4和正中偏对侧1 cm切开软骨。肿瘤累及前连合切开软骨时,两侧要有足够的安全界线。若行  相似文献   

2.
扩大垂直半喉切除术(EVPL)包括切除声带及构状软骨,术后病人因失去正常的喉部关闭功能而产生误吸,已有各种技术如游离移植物、粘膜瓣、肌瓣、带蒂肌软骨复合瓣用于术中重建的报道。该文作者应用带粘膜瓣的小角-楔状软骨重建构状软骨,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方法: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后,在甲状软骨上切迹平面作皮肤横切口,分离颈阔肌-皮瓣和两侧带状肌,正中垂直切开并分离甲状软骨膜,根据肿瘤范围垂直切开同侧和对侧甲状软骨板。同侧切口通常在甲状软骨板后缘前方1cm处,并与之平行,对侧软骨切口取决于声门受累的范围,切…  相似文献   

3.
对Ⅲ期喉癌,作者在经甲状软骨的喉次全切除一期喉成形术的基础上,1980又进行了改良,术中连同会厌一齐切除,术后无任何吞咽和呼吸障碍。本术式的适应症包括会厌、声带和室带肿瘤、喉室肿瘤和声门下区肿瘤。肿瘤侵及喉后壁者为禁忌症。手术在全麻插管下进行。先作颈前正中T形切口,做成皮肌瓣。切断甲状腺峡部,于4~5气管环造瘘,经此麻醉。分出甲状舌骨肌,自上而下分离会厌前面组织。于甲状软骨下缘切开软骨膜,经此向甲状软骨板内面剥离至斜线的投影处。从斜线和软骨膜内层向前2~3mm处切开甲状软骨板,钝剥离梨状窝内壁,分离喉  相似文献   

4.
百余年来,全喉切除后不少作者创用各种方法连结气管和咽部,以获得差堪听懂的语言。作者在准全喉切除术后创用肌粘膜瓣制作新声门。方法:围裙式皮肤切口,分离掀开皮瓣。于气管第3、4环处作气管造口术。切断带状肌,保留健侧喉上神经与血管、甲状腺下血管及喉返神经,切断病侧喉上及喉下血管神经束。将舌骨上肌群从舌骨分离,以便使舌骨与病侧喉一起整块切除。在健侧甲状软骨上切开一条裂缝,试看切口处离癌瘤确有一定距离,则延长切口到杓状软骨和气管。视瘤肿在声门下扩展范围,切至第一或第二气管环。仔细察看喉内部,切开喉后壁。延长切口使与前壁切口连接。这时就可将含癌瘤的喉连同部  相似文献   

5.
作者等报告以胸骨甲状肌为蒂的甲状软骨翼移植重建气管上段或声门下广泛缺损。其方法为:在颈部甲状软骨中点与气管缺损的中点的中间作横形皮肤切口,皮瓣的分离达颈阔肌的上、下方。分离牵开胸骨舌骨肌,可选用右或左侧胸骨甲状肌作为其同侧甲状软骨翼板的蒂。自甲状软骨膜外分离对侧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切断同侧的甲状舌骨肌,沿所需移植物的上方、外侧、下方切开甲状软骨膜和甲状软骨,勿使软骨膜与软骨分离,并用可吸收缝线将软骨移植物所带的肌肉、软骨膜与软骨缝合。将与软骨移植物形态、大小相对应的对侧的甲状软骨膜分离后并将其上、下、外侧切开,其中部仍保持与移植物相连,  相似文献   

6.
许多}声门癌手术时至少在肿瘤测必须切除声门旁间隙及其邻近结构,包括环状及甲状软骨。此时若能将切除侧半喉包括的状及环状软骨重建是能完成喉的正常功能的,但因缺乏重建环状软骨的组织,只好作喉全切除术,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气管是否能取代环状软骨将扩大的半喉切除后功能重建。用成年白兔12只,全麻,切开左胸皮肤,在侧胸血管上将侧胸筋膜游离,形成轴向灌注的血管筋膜瓣,作颈中线切口,游离上端气管Zcm,将侧胸筋膜瓣皮下转移至颈部将气管上端包绕,14天后将胸筋膜包绕的气管分离,形成以例胸筋膜和侧胸动静脉为蒂的筋膜气管瓣…  相似文献   

7.
喉全切除术后气管造口狭窄是一种术后并发症。作者等介绍一种预防狭窄的方法:皮肤切口为在甲状软骨平面横断的喉切除之切口,形成上、下皮瓣,在下方皮瓣上画一约为患者气管粗细之圆圈,在圆圈中作“X”切开皮肤,形成四个三角形皮瓣,将游离的气管断端用4根尼龙线与X形皮肤切口的4个顶点缝合固定。在气管后壁纵形切开1cm长(原文为1cm deep)之切口,三角形皮瓣与气管壁的“V”形缺口缝合,先将皮瓣尖端与“V”形缺口尖端缝合,然后各边缝2针。继之以同法完成气管前及两侧壁的切开、缝合,气管各壁切开应超过2个气管环。这样气管皮肤呈锯齿形交叉缝合,瘢痕挛缩甚少,气管造  相似文献   

8.
梨状窝癌行全喉及部分咽切除术常产生较大的下咽缺损而需重建。传统的方法是用区域性皮瓣、胸大肌皮瓣、胸三角皮瓣及游离肠管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有臃肿、僵硬或手术创伤重,难度较大,有时需多次手术才能完成。作者介绍用健侧喉瓣来修复下咽缺损。按标准的全喉-下咽切除径路切除梨状窝侧壁癌。手术包括切除附着于喉体上的带状肌和同侧的甲状腺腺叶,如同时行标准的同侧根治性颈清扫也不会妨碍其喉瓣,唯一与标准的喉切除所不同的是需保留对侧的甲状腺上动脉和静脉,用它们  相似文献   

9.
梨状窝癌喉下咽切除残喉瓣修补下咽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梨状窝癌喉下咽切除术后应用残喉瓣修补下咽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残喉瓣修补梨状窝癌喉下咽切除术后下咽缺损7例。术中切除患侧半咽和半喉,保留健侧半喉,剔除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杓状软骨,将软骨内膜保留于喉瓣上,形成一个与健侧舌根有宽广基蒂的大小约4.0cm×2.0cm的喉瓣,术中保留健侧的舌骨下肌群,勿损伤健侧喉上动脉。下拉舌根与咽侧壁上方切缘缝合,喉瓣切缘与下咽后壁及食管入口上方切缘缝合。术后均行放疗,剂量为60Gy。结果:术后6例患者一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和咽瘘,经局部换药2周内愈合。全部患者吞咽功能良好。7例术后随访3~5年,3年内死亡3例,4年内死亡1例。结论:对于适合的梨状窝癌患者,应用残喉黏膜瓣修补下咽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等报告在额侧喉切除时,利用复合鼻中隔软骨移植物重建喉上部结构,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方法:在全麻下于第二、三气管环作气管造口术。复合鼻移植物取自一侧的鼻中隔软骨、软骨膜和粘膜,供部缺损用裂层皮肤移植。取颈中线垂直切口达气管造口处,中线分离带状肌并结扎,将带状肌与甲状软骨膜分离。距中线3~4 mm离开病损部切开甲状软骨膜并将其分离,围绕前连合作前后垂直的软骨切口。患侧切除范围大时,若软骨瓣后部与软骨膜相连并用其固定复合移植物时应小心分离。切开甲状软骨膜,在直视下切除病变组织,如果可能,则保留杓后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次全切除术后创面修复及喉功能的重建。方法:对33例喉癌患者行喉次全切除术。手术范围:切除舌骨,大部分甲状软骨板,会厌前间隙和声带、室带,保留一侧杓状软骨及一侧1/3甲状软骨板、1/3的声带。采用一侧的带蒂皮瓣、对侧带蒂的肌膜瓣修复创面和喉功能重建。结果: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的呼吸、吞咽功能,93.9%拔除气管套管获得发声功能。随访2~5年,3例死于肿瘤以外的疾病,2例死于肿瘤多脏器转移。结论:喉次全切除术后,应用带蒂皮瓣和肌膜瓣修复创面,重建发声功能,具有取材方便、血运好、不易造成喉狭窄、缩短带管时间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研究了喉垂直部分切除术(PVI。)治疗早期六门癌的功效。患者49例,年龄36~75岁,平均59.5岁。临床分期为T138例,T;11例。随访3个月~15年,平均6年。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术,再经甲状软骨板中部平面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间沿皮纹作横切口,分离颈皮瓣,切开领筋膜,分离带状肌群,暴露喉软骨框架。作甲状软骨膜中线、上下切口并分离,根据肿瘤位置作甲状软骨板正中或旁正中切口,经环甲膜暴露喉部,直视下切除肿瘤,用会厌瓣或蒂在下方的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喉部。术后除1例外所有患者均顺利拔管,大多数患者发音质量不甚满意,…  相似文献   

13.
伴随喉癌治愈率的提高,对呼吸、发音、声门闭合等喉功能的保存就成为现代喉癌治疗上的努力方向。作者报告6例局限于会厌的喉癌,均采用Ogura氏法进行喉声门上水平切除术,手术方法如下:先行气管切开术,经气管切口全麻,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皮肤横切口,切断两侧舌骨甲状肌及胸骨舌骨肌,暴露甲状软骨,再沿甲状软骨上缘切开软骨膜,向下剥离,切除甲状软骨上1/3,保留舌骨,切开舌骨甲状膜进入喉咽部,将会厌向前上牵引,使对侧技裂向外翻转,此时病变部位、披裂、声带及假声带等均能看清,切开喉咽外侧壁,横切喉室,声门上予以切除,软骨膜与舌根部缝合,关闭喉咽部,缝合皮下及皮肤。  相似文献   

14.
对累及半喉的下咽癌15例行梨状窝及其同侧半喉切除,并进行患侧颈廓清,用颈部矩形皮瓣修补缺损梨状窝粘膜,以舌骨、胸舌骨肌瓣重建半喉,均一期愈合,短期恢复喉功能。随访5年存活率为60%。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33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及其中30例患者10年的随访,分析了喉裂开声带切除术治疗局限于声带中1/3动度好的侵袭性声门鳞癌的远期疗效。患者年龄41~80岁(平均60岁)。正中裂开甲状软骨,分离患侧甲状软骨的内软骨膜,直视下切除声带,其中16例(48·4%)尚切除了构状软骨声带突。所有病例的切除边缘均未见肿瘤组织。12例(36.4%)应用同侧假声带瓣修复声带切除后的缺损。手术时均未行气管切开术亦未置鼻饲管,均未行颈廓清和术后放疗。全喉保留率100%。术后5年存活率,局部控制率、淋巴结复发率和…  相似文献   

16.
用胸大肌、斜方肌肌皮瓣或头皮瓣,能修复大多数头颈部缺损。但由于蒂短,应用于额部遗留疤痕有一定限制。本文介绍一种顶枕项颈肌皮瓣。顶枕瓣为一轴型肌皮瓣,包括头皮皮肤、枕肌、帽状腱膜以及覆盖斜方肌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蒂必须宽,足以包括主要的枕动静脉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改善发声,恢复喉功能的修复手段,以提高喉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用患侧甲状软骨外膜修复上半喉腔缺损,取健侧胸舌骨肌瓣(或舌骨-胸舌骨肌瓣)修复下半喉腔缺损并重建声带。结果:修复的新喉腔呈三角形,重建的声带具有一定的张力并参与发声,恰似一侧居于正中位麻痹的声带,发声时由健侧声带代偿运动与新声带前2/3相互靠近。93.4%的患者发声近乎正常或自觉发声质量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采用患侧甲状软骨外膜和健侧胸舌骨肌瓣(或舌骨-胸舌骨肌瓣)修复缺损并重建声带,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创伤小,效果满意,可作为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声带重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既往认为喉癌若已导致杓状软骨固定 ,侵犯环状软骨上缘或喉咽癌侵及梨状窝底时 ,均需同时切除环状软骨而无法拔管。该作者采用自体气管移植方法 ,修补环状软骨缺损 ,重建喉功能。手术分二期进行 :一期手术时切除患侧甲状腺、气管食管淋巴结及患处引流区之淋巴结。并游离 4 cm长之颈段气管 ,取前臂掌侧4 cm× 8cm大小带有桡动、静脉 ,含皮下组织及筋膜的组织瓣后 ,与患侧甲状腺上动、静脉吻合 ;将筋膜瓣之近心端包绕于游离气管段之前壁 ,组织瓣之远端则置于气管膜部。二周后行二期手术 ,将肿瘤及同侧甲状软骨、喉旁间隙、环状软骨、杓状软骨…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们采用颈下部皮肤双蒂皮瓣的新方法为放疗后喉切除术的病人施行了新喉重建术。该手术方法简单,从一侧乳突到另一侧乳突作颈部“U”形切口,其最低点在胸骨切迹以下1~2cm,翻起包括颈阔肌和浅层颈筋膜在内的皮瓣,在单纯喉切除或联合喉根治术后,与皮瓣下缘平行并在其上6cm处作一长8cm的弧形切口(图1),将由此形成的“水桶提手”样皮瓣向内翻,使其皮肤朝向喉切除后所形成的咽缺损(图2—3),该皮瓣上缘变成下缘,并缝于气管或残留环状软骨的边缘(图4),皮瓣的胸骨缘缝于舌后缘和邻近的咽粘膜(图5—6),把正中线多余的皮瓣本身缝合成新的会厌,两侧皮片则用以形成新的声带而造成新的声门。然后广泛游离上胸部皮肤,将其上移与形成水桶提手样皮瓣的切口上缘缝合,以关闭创口(图7)。新喉两侧仍与颈部皮  相似文献   

20.
喉和下咽癌放疗病人在根治性颈廓清术后者以及双侧颈廓清术后病人,在头48~72小时期间可能发生喉水肿,需行预防性暂时气管造口术,以避免紧急气管切开。现尚无法判定哪些病例可免除气管造口术及其有关并发症。该作者设计一种方法,排除了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必要。在根治性颈廓清术完成时,按气管切开术方法,于中线作切口并分离,断开甲状腺峡部,纵向切开第二气管软骨,注意勿损伤软骨间膜,然后将皮肤切口缝回。术后,病人若发生呼吸困难,即打开皮肤切口,以李开器暴露气管,用气管扩张器插进原已切开的气管环,放入气管套管。此步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