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岛素脉冲分泌的两种模式:(1)慢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大、周期长,为50~120分钟,每日约10~15次。主要介导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2)快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小、周期短,为5~10分钟。它是在慢速分泌波动基础上出现的,主要抑制肝糖输出。脉冲式分泌模式对胰岛素发挥正常降血糖作用意义重大,总量相等的胰岛素,当以脉冲式分泌时其降血糖效率较持续分泌提高30%。要改善血糖控制不仅要补充足够剂量的胰岛素,还与改善胰岛素脉冲样分泌异常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脉冲样分泌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岛素和许多其他激素一样,其分泌也呈脉冲模式,从而引起其浓度在外周血象中的波动[1]。脉冲分泌模式可以改善激素释放的调控,能增强激素的作用[2]。胰岛素的脉冲分泌有两种模式[3]:(1)慢速分泌波动(Ultradian),振幅大,周期长,为50~120min,每日平均约10~15次,推测其可能是葡萄糖的产生与胰岛素分泌之间形成反馈环的结果,主要介导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2)快速脉冲分泌波动,振幅小,周期短,为5~10min,它是在慢速分泌波动基础上出现的,主要抑制肝糖的输出。脉冲式的分泌模式对胰岛素发挥正常的降糖作用意义重大,总量相等的胰岛素,当以脉…  相似文献   

3.
与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和其他从胰腺朗罕氏胰岛中释放的激素相似,胰岛素的分泌周期是高频脉冲(间期5~10min)。人们认识血糖波动已有80年历史,最近又证实其他许多胰岛素底物也具有波动性如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激素和机体供能物质的波动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与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和其他从胰腺朗罕氏胰岛中释放的激素相似,胰岛素的分泌周期是高频脉冲(间期5-10 min)。人们认识血糖波动已有80年历史,最近又证实其他许多胰岛素底物也具有波动性如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激素和机体供能物质的波动方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控制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增加激素的作用。以下只讨论胰岛素的快速脉冲,并重点关注有关人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女性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持续高糖情况下胰岛素原分泌和释放的变化.方法 12例肥胖、7例2型糖尿病和9例正常对照组,行150分钟高葡萄糖钳夹试验,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时点胰岛素原.结果 肥胖组和2型糖尿病组空腹胰岛素原(PI)水平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在10~150分钟期间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I与胰岛素原分泌第一时相(FPPR)(r=0.464,P=0.026)和内脏脂肪(VA)(r=0.447,P=0.033)呈正相关;与葡萄糖代谢清除率(GDR)(r=-0.533,P=0.009)呈负相关.结论 胰岛素原分泌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持续高糖情况下肥胖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分泌胰岛素原,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功能损害,胰岛素原分泌降低,而且胰岛素原转换胰岛素过程中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慢速脉冲分泌波动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建立研究胰岛素慢速脉冲分泌的分析方法,并观察胰岛素慢速脉冲的分布特征。方法10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的中年个体在混合餐情况下,每15 min取血一次,连续进行24h,测定各时点的血糖、胰岛素、C肽,分析胰岛素慢速脉冲的发生时间、幅值等参数的规律。结果空腹胰岛素分泌率(94.6±22.6)pmol/min,24 h胰岛素分泌率(229.2±63.8)pmol/min。三餐后出现第一个胰岛素脉冲发生时间分别为餐后(45.1±14.1)、(40.5±12.3)、(39.0±16.1)min,最大脉冲幅度分别为(441.5±219.5)、(502.4±204.8)、(503.8±251.0)pmol/min。早餐后胰岛素脉冲数为2 ~3个,午餐、晚餐后均为3 ~4个,夜间可出现3 ~5个低幅脉冲,全天共出现12 ~15个。协同性分析示血糖-胰岛素分泌率脉冲协同率(86.4±9.3)%,胰岛素分泌率-血糖脉冲协同率(80.8±12.0)%。结论成功建立混合餐情况下胰岛素慢速脉冲研究分析方法;观察了慢速脉冲的发生次数、分布以及与血糖变化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曾于14省市的人口中抽样检查糖尿病,发现本病患者约有600余万人。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好转,人口增长较多,估计糖尿病患者不少于1000万人,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简称Ⅱ型)者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对NIDDM的治疗已成为内分泌、代谢专业的重大问题之一。NIDDM的发病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其病理生理的变化过程次序为:(1)首先出现胰岛素抵抗;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主要是葡萄糖非氧化代谢,即糖原合成减弱,即使在滴注胰岛素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也不增加,表明有胰岛素抵抗。(2)正常人在口服或静注葡萄糖后10~15分钟,出现一早期的胰岛素释放峰,随即胰岛素水平下降,而在约30分钟时再度上升,至60~90分钟时达高峰,以后再下降,形成胰岛素释放的第二时相;而NIDDM中的进一步变化为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减弱。(3)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消失,第二时相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葡萄糖浓度下格列喹酮(Glq)刺激HIT-T15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了解Glq对β细胞的刺激模式。方法HIT-T15细胞孵育于5、10、15mmol/L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中,8小时后加入Glq、格列本脲(Glb)、格列齐特(GIc),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培养液,测定药物刺激前后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在三种糖浓度下,Glq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均在加药后10分钟,在30分钟时又有一稍低的第二峰,随后逐渐下降,至180分钟后分泌速率为基础值的1.1~1.2倍;Glb呈单相分泌峰,峰值出现在45分钟,随后分泌速率逐渐下降,至180分钟后仍有基础值的1.5倍;在10 mmol/L糖浓度组,Glq刺激的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更小。Glc的分泌曲线类似Glq。结论Glq与Glb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模式不同,前者较后者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问更快、作用时间更短,AUC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常糖调节者早期相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波动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全国10个中心339名正常体质量、正常糖调节者[年龄20~69岁,男169名,女170名,体重指数(22.2±2.2)kg/m2]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采用CGM监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评估血糖波动,以△I30/△G30评估糖负荷后早期相胰岛素分泌,以稳态模式分析法(HOMA)评价基础胰岛素抵抗(HOMA-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HOMA-β),以Cederhom公式计算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c)评估糖负荷后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1)339名正常人MAGE水平为(1.92±0.89)mmol/L,根据MAGE四分位间距将正常人分为四组,分别是A组83名(MAGE<1.33 mmol/L)、B组85名(MAGE 1.33~1.72 mmol/L)、C组86名(MAGE 1.73~2.41 mmol/L)及D组85名(MAGE>2.41 mmol/L).校正年龄、性别及HOMA-IR后,A、B组△I30/△G30水平高于C、D组(P<0.05或0.01),而四组间HOMA-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无论是HOMA-IR还是ISIc,四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AGE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7,P=0.004),与△I30/△G30呈负相关(r=-0.270,P<0.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30/△G30与MAGE水平呈独立负相关(β=-0.246,P<0.001).结论 正常糖调节者血糖波动水平与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对胰岛细胞早期分泌的影响,了解其受损程度。选择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Child-pugh肝功分级为B组20例。实验方法为静脉快速注射左旋精氨酸注射液20ml,在注射前、注射后2、4、6分钟分别采集静血样,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C肽及胰岛素、C肽及胰及糖素的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精氨酸兴奋后胰岛素、C肽和胰升糖素的分泌高峰均在2~4分钟,门脉高压组分泌高峰也在2~4分钟但其峰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的分泌及功能评估正常人在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是5?15μU/ml。进餐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高峰多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约为空腹值的5?10倍,后逐渐下降,3小时回到空腹水平。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由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部分组成,进食后升闻的膜岛素曲线代表着餐时胰岛素分泌,其余则代表基础胰岛素分泌。餐时胰岛素分泌又可以分为早相分泌和晚相分泌。  相似文献   

12.
<正>胰岛素泵概述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按照与进餐的关系,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不依赖于进餐的持续微量分泌,即基础胰岛素分泌,此时胰岛素以间隔8~13min脉冲形式分泌;二是由进餐后高血糖刺激引起的大量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泵通过人工智能控制,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除此之外,胰岛素泵还  相似文献   

13.
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为胰岛素、等克分子量的C肽和少量未转化的前胰岛素。经短暂的循环时间后(T(1/2)为6~10分钟),胰岛素即可与靶细胞完成其生物作用,包括促进糖代谢这一主要效应。若一定量的胰岛素达不到预期的生物效应,即为胰岛素抗拒。从胰岛素的产生、循环到与靶细胞作用,其中任一环节异常都可影响胰岛素的作用,按已知病因机制,目前一般分为如下三大类,而每一类又可分一些亚类。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呈现脉冲方式,参与其分泌调节的途径一是葡萄糖调节,即K_(ATP)通道依赖的触发通路;二是非K_(ATP)通道依赖的扩大效应通路,两条途径协调作用。其调节机制目前认为与Ca~(2+)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关,同时一些神经体液因子也参与了脉冲式分泌的体内调节。而2型糖尿病者的脉冲分泌出现异常,予以减轻体重、磺脲类药物、胰升糖素样肽-1等干预,可以改善胰岛素的脉冲式分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5岁以下起病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的家族史、临床表现、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研究。确定诊断时年龄:6~10岁者2例,11~15岁者44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研究结果表明:1.患儿92名双亲中有15名为糖尿病,82名同胞中  相似文献   

16.
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3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二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显示快速稳定降糖效果,其中28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良好控制,未见明显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静脉注射葡萄糖后10分钟内出现明显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部分患者可见到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高峰.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代表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使患者血糖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檗碱促进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小檗碱干预NIT-1细胞24 h后, 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试验检测小檗碱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NIT-1细胞增殖的影响, 以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NF-4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小檗碱显著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对基础胰岛素分泌无明显作用; 当小檗碱低于10 μmol/L, 对NIT-1细胞增殖无显著抑制作用, 当小檗碱为10 mmol/L时, 对NIT-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0.341±0.041vs 0.392±0.033, P<0.05); 经小檗碱干预的NIT-1细胞HNF-4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或0.01), 呈剂量依赖性相关.结论: 小檗碱能促进NIT-1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可能与其上调HNF-4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纪宝华教授:本刊编委随着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特异性检测血中整分子胰岛素原(proinsulin,PI)及其中间裂解产物(总称胰岛素原样分子,proinsulin-like-molecules,PLMs)、胰岛素(insulin, INS)及C肽水平的新一代免疫分析法业已问世,因此可更确切阐明其生理和病理意义. 1 血中PLMs、INS及C肽的来源[1] 在正常情况下,PI的基因在胰岛β细胞核中转录为前胰岛素原的mRNA,在胞浆中翻译成前胰岛素原,后转移至粗面内质网中;数分钟后,经微粒体蛋白酶的作用形成PI,转移并贮存于高尔基复合体中,形成不成熟的分泌颗粒.PI在不成熟的分泌颗粒中经PI转换酶2(PC2)和3(PC3)的作用分别形成65,66断裂PI、32,33断裂PI,再又经羧肽酶H(CPH)裂解形成不饱和的脱64,65PI和脱31,32PI,最后又分别经 PC3和CPH、PC2和CPH形成等克分子的INS和C肽,INS贮存于成熟分泌颗粒的中部而C肽则贮存在其外围.当β细胞受到释放INS信息刺激时,成熟分泌颗粒中的INS和C肽即分泌到细胞外并进入门静脉.进入门静脉中的INS有40~60%,而C肽有10~15%经肝脏首过代谢而失活,其余部分则进入外周循环发挥其生理作用.但即使在生理情况下,PC2、PC3及CPH的作用也不十分完全,因此有少量PI、PLMs也可直接分泌到血中.因此,外周血中既有INS和C肽,又存在PLMs.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老年T2DM患者84例,随机平分为A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B组给予阿卡波糖、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B组88. 10%高于A组69. 05%(P 0. 05); B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较A组低(P 0. 05); B组平均血糖水平(MBG)高于A组,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于A组(P 0. 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T_2DM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12只动情间期母羊切除卵巢后,根据随机皮下植入或不植入E_2而分为二组。通过颈静脉插管每5~10分钟采血一次,连续8~9小时,分离血浆作LH放免测定。实验组的平均LH基础分泌水平和LH脉冲幅高比对照组显著减低,LH脉冲频率无明显改变。LH的平均基础分泌水平和脉冲幅高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植入E_2抑制垂体LH的分泌,其作用可能主要是抑制LH对GnRH的反应,因此,作用部位是在垂体水平。LH基础分泌水平的下降,亦可能是E_2的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