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而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慢性期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1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6.7个月,停用原因为丧失疗效或未达主要分子学反应(MMR)7例、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2例、原发性耐药1例。4例患者检测出5个点突变,其中1例慢性期患者检出2个突变点。10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的剂量均为400mg q12h,每个月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监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情况(FISH及RQ-PCR法),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胰酶、电解质及心电图等,并记录有无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5(3~30)个月。8例获得主要遗传学反应以上疗效,其中5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3例获得MMR。2例加速期患者中,1例恢复至慢性期并持续获得MMR,1例死亡。1例急单变患者(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获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后丧失疗效,最终死亡。不良反应依次为轻度皮疹6例、胆红素升高3例、转氨酶升高2例、头痛1例、血糖升高1例及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例。结论:尼洛替尼结合ABL激酶的效价更高,选择性更强,能抑制除T315I、Y253H、F359V/C及E255K/V以外的致伊马替尼耐药的点突变,且不良反应少,可用于伊马替尼耐药及不耐受的慢性期或加速期CML。  相似文献   

2.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以携带费城染色体(Ph)异常造血细胞克隆扩增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血液疾病。t(9;22)q(34;11)染色体易位导致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成为CML发病的主要原因。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CML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5例经标准剂量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于治疗后3、6或12个月后检测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对疗效欠佳或治疗失败患者予增加伊马替尼剂量后3~6个月再次检测伊马替尼血浆谷质量浓度。结果服用400 mg/d伊马替尼患者中,血浆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为981~4170μg/L,平均为(1685±637)μg/L。治疗后18个月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患者平均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1881±669)μg/L显著高于未获得MMR患者(1262±346)μg/L(P<0.05)。17例未获MMR患者中,7例伊马替尼加量至600 mg/d后,其谷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位9个月时,6例(86%)获得MMR,而10例未加量者继续治疗,3例(30%)获得MMR(P=0.05)。结论伊马替尼的血浆谷质量浓度与CML-CP患者良好的分子学疗效相关。疗效不佳患者增加伊马替尼的剂量,有助于提高伊马替尼谷质量浓度和分子学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其中慢性期6例,进展期3例,持续口服尼洛替尼400 mg 2次/d,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例CML慢性期患者,5例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2例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3例CML进展期患者均获得血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CML患者60例,均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于治疗第1年每3个月行血常规、Ph染色体、BCR-ABL基因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治疗12个月时,评价治疗效果,判断患者是否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伊马替尼耐药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11例(18.3%)发生耐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GB及获得MMR、CCyR与伊马替尼耐药有关(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获得CCyR是影响伊马替尼耐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ML患者获得CCyR是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生物学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在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72例CML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碱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脾肋下长度、附加染色体(ACAs)、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伊马替尼治疗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分子学反应。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长期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期为61(4~96)个月,5年中位OS率 88.89%,5年中位EFS率41.67%。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内OS率比较,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的患者明显高于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的患者(97.1% vs 84.2%,P<0.05);不存在ACAs患者明显高于存在ACAs患者(97.6% vs 28.3%,P<0.05);LDH<1000U/L患者明显高于LDH≥1000U/L患者(96.2% vs 84.8%,P<0.05)。各因素组内EFS率比较显示,脾肋下长度<7cm患者明显高于脾肋下长度≥7cm患者(41.8% vs 27.0%,P<0.05);不存在ACAs患者明显高于存在ACAs患者(38.4% vs 10.4%,P<0.01);第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0.1患者明显高于EMR>0.1患者(45.1% vs 16.8%,P<0.01);第6个月EMR<0.1、0.1~0.01、>0.1的3组患者EFS率分别为57.0%、31.8%、15.4%(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ACAs [OR=5.821,95%CI(2.015,16.819),P<0.01]及治疗第6个月的EMR[OR=4.850,95%CI(2.887,8.148),P<0.01]对EFS率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ACAs、LDH可能影响伊马替尼一线治疗CML患者的OS率,脾大小、ACAs、第3、6个月的EMR均会影响患者的EFS率。ACAs和第6个月的EMR对患者EFS率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粒系增生为主,无病态造血,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升高,分类中有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脾大为主要体征。90%以上的患者在受累细胞系中可找到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该病可发病于  相似文献   

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以携带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编码持续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导致瘤细胞过多积累。羟基脲、干扰素等传统药物未使患者生存期延长;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供者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严重等限制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伊马替尼(IM)的出现,为CML患者带来了福音。Kantarjian等回顾分析了1569例CML患者资料,发现8年生存率:1983年之前低于15%,1983-2000年为42%~65%,2001年以来为87%。IM显著延长了CML患者的生存期。随着IM将疾病模式转化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药物依从性问题成为一个治疗成功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10.
<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生成大量的不成熟白细胞聚集于骨髓内,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失常,并且随血液流向全身,导致贫血、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症状〔1〕。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以65岁年龄段为主,男女均可出现。临床根据CML患者骨髓内异常白细胞计数(WBC)及症状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本文分析砷剂联合用伊马替尼治疗绝经后CML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肿瘤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伊马替尼治疗前后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VEGF质量浓度,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M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VEGF对伊马替尼治疗CML疗效判定的价值。方法2003-08~2005-02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选择CML患者32例。伊马替尼治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12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VEGF的表达质量浓度。结果32例患者血浆VEGF表达质量浓度为(296.16±18.19)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伊马替尼治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的CML患者的VEGF质量浓度为(198.23±16.51)ng/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CML患者血浆VEGF表达明显增高。血浆VEGF可能成为判定伊马替尼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药物治疗经历了马利兰、羟基脲、干扰素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几个时代。马利兰和羟基脲仅能使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提高生存质量,并不改变其自然病程。干扰素可使部分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从而延长存活期,但遗憾的是仅少数患者受益。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达最佳反应[BCR-ABL(IS)>10%]在早期、晚期转换或未转换国产达沙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76例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达最佳反应CML-CP患者的病例资料。依照患者实际转换达沙替尼情况分为早期转换组(伊马替尼治疗3~6个月转换达沙替尼)22例,晚期转换组(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以上转换达沙替尼)26例,未转换组28例。换药后随访12个月(未转换组患者以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为起点),第3、6、12个月监测患者外周血BCR-ABL(IS),12个月时复查患者骨髓。结果:①随访第3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10%比例分别为77.3%、61.5%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0.05);②随访第6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1%比例分别为59.1%、53.8%和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0.05);③随访第12个月时各组达BCR-ABL(IS)≤0.1%比例分别为50.0%、26.9%和17.9%,早期转换组优于未转换组(P=0.0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达沙替尼二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慢性期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国产达沙替尼二线治疗CML慢性期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治疗3、6、12个月时最佳反应率、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累积主要分子学反应率、无进展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6(12~75)个月,治疗3、6、12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分别为82.8%(24/29)、93.1%(27/29)、86.2%(25/29),至随访截止时间,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累积主要分子学反应率分别为86.2%(25/29)和65.5%(19/29)。随访时间内,无进展生存率为100.0%(29/29),无事件生存率为82.8%(24/29)。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肝酶升高(10.3%)、皮疹(10.3%),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贫血(24.1%)、血小板减少(6.9%)。结论:国产达沙替尼二线治疗CML慢性期儿童青少年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可作为CM...  相似文献   

1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以携带费城染色体(Ph)异常造血细胞克隆扩增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血液疾病.t(9;22)q(34;11)染色体易位导致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该融合基因编码产生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成为CML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是一种以骨髓及外周血内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罕见白血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CEL在文献中更是鲜有报道。文献报道,伊马替尼无法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本文报道1例CEL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口服伊马替尼后,中枢病灶逐渐消除,探讨伊马替尼在治疗CEL合并中枢侵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治疗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具有附加异常的Ph阳性克隆的演变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37例CML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h,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伊马替尼治疗前患者的附加染色体种类主要有双Ph、+8、i(17q)等,其次还有-Y、除i(17q)外17号的异常、inv(3q)等,以及少见的易位和其他异常。伊马替尼治疗后具有附加异常的Ph阳性克隆比例发生扩增、基本不变、比例下降、完全消失等4种形式的演变。24例加速期患者中有2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急变期患者中2例获CCyR。附加异常克隆扩增/不变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和无疾病进展时间显著短于比例下降/完全消失组(P〈0.05)。结论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Ph阳性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附加异常克隆比例可以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获得CCyR,并伴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危险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38例,分为初治组(86例)及非初治组(52例),同时根据Sokal评分将两组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患者均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口服),每周复查血常规,直至确认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CHR),每3个月行BCR-ABL检测,直至稳定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再通过血液不良反应如皮疹、水钠潴留、神经受累、消化道反应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不同风险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初治组与非初治组MMR、CHR、疗效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高危人群与低危人群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中危、高危人群皮疹、神经症状、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危人群(P<0.05);非初治组中危、高危人群皮疹发生率及高危人群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危人群(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时,初治患者效果要明显优于非初治患者;在低、中、高危组患者中,低危患者应答率更好;初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非初治组,而低危组同样少于中、高危组。  相似文献   

19.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9号染色体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表达P210蛋白,具有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1岁.因"咳嗽5天,咯血2天"于2019年2月20日入院.半年前患者于外院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Sokal 评分低危) ,3 个月前开始口服伊马替尼(每日0. 4 g)靶向治疗,未动态监测血常规及BCR/ABL融合基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