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馆订购中文期刊二千多种,过去实行闭架借阅.从八二年下半年起,改为开架阅览.具体做法是:一、将专业期刊和文艺期刊分设两个阅览室开架阅览;二、将专业期刊按"中图法"分类排架;三、加强管理.在阅览室内设专人维持阅览秩序,随时解答咨询,对违犯图书馆制度的行为,进行阻止.  相似文献   

2.
以图书馆馆长工作为实践基础,感悟老子《道德经》思想。提出图书馆馆长应顺"道"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在前,无为在后;借四面八方之力;"治‘大馆’若烹小鲜"等治馆理念。  相似文献   

3.
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中国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新世纪新的机遇和挑战。“2 1 1工程”提出要在 2 1世纪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图书馆。我们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图书馆 ?如何加快前进的步伐 ?为此 ,本刊编辑部和 e线图情 ( http://www.chinalibs.net)合作 ,开办了“馆长访谈”栏目 ,对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的馆长 (副馆长 )进行了访谈 ,把他们的办馆、治馆理念、心得介绍给广大读者 ,旨在探讨新世纪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促进图书馆之间经验交流 ,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不少图书馆的阅览室实行了开架制,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开架阅览室的图书怎样排架才能做到清楚而不乱,即方便查找,又便于归架和整架呢?下面就我馆开架阅览室的图书排架问题谈几点体会。一、四次变革的回顾我馆阅览室自1980年起逐步实行开架制,在图书排架问题上几经周折,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开始我们采用色标法,最初是在书脊上划横杠,后来改成在书脊上用不同颜色标写英文字母,同时用颜色和英文字母两  相似文献   

5.
一、图书丢失现状随着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多数高校馆已由传统的闭架借阅转变为开架阅览。藏书的内容直观的揭示在读者的面前,对提高图书利用率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图书不断涨价,许多馆由于经费不足,购书复本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开架阅览为缓解供求矛盾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实践证明,开架图书丢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前不久,曾披露了湖南某学院图书馆的三个学生阅览室和一个教师阅览室从1981年至1985年的图书丢失情况,几乎隔  相似文献   

6.
图书全开架借阅管理新突破--图书馆"超市管理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开架借阅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开架,各馆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图书防盗和防乱架两大障碍,就目前来看,已实行开架借阅管理的图书馆防盗的措施基本一致,即对“防盗仪”的绝对依赖。由于受经济制约,导致我国呼吁多年的全开架借阅管理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图书馆实现了全开放。针对此现象,笔者以“人才管理”作为切入点,经过几年的探索,终于在图书馆流通管理与商品营销管理的比较研究中重新确立了图书馆全开架借阅管理法--图书馆“超市管理法”。在此作一介绍,与图书馆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医、教、研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 ,在新形势下其信息工作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也成了各个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难题。下面就我馆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一些简要的介绍。1 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扩大文献信息服务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建于 1999年 ,拥有 5 86电脑10 0多台 ,还配有VCD机、电视机等 ,通过图书馆局域网、校园网、国家教育科研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电子阅览室为我校医、教、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在电子阅览室…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架管理古宗贤(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1开架阅览室的特点高校图书馆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利用价值和提高使用效率,都普遍设立了开架阅览室。开架阅览的优点:其一是读者可以直接取阅,图书利用效率高;其二是读者...  相似文献   

9.
谈馆长的图书馆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馆长的图书馆理念的构成、形成及其对治馆影响的分析,旨在揭示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理念,对于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阅览室新风     
自从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以来,兰西县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人员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责任心,实行科学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服务工作上来,使这个图书馆馆容、馆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瞧!老馆长天天提前到馆,扫地,洒水,擦拭桌椅。他说:“为读者创造安静、文明、舒适的学习环境是阅览室工作人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