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放射性皮肤溃疡中端粒酶逆转录的表达状况与癌变及难于愈合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兔抗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抗体TRT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4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5例正常皮肤,2例烧伤皮肤溃疡,8例肿瘤标本,观察TRT的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TRT表达阳性率为58.3%(14/24),其中强阳性占41.7%(10/24),弱阳性为16.7%(4/24),阴性为41.7%(10/24)。阳性部位主要定位于表皮鳞状上皮细胞核及胞质;小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多为阴性或弱阳性;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如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呈阳性。TRT强阳性表达多见于病程长,增生旺盛及肥厚的表皮组织,而病程短、萎缩的表皮组织多呈阴性或弱阳性。8例肿瘤组织均为强阳性,5例正常皮肤及2例烧伤皮肤溃疡均为阴性,结论:提示与辐射有关的TRT表达状况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癌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理有关,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小血管硬化,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贫乏即肉芽组织生成不良导致病变难于合的机理相关。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 用改良的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测了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遥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3.3%,4/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又高于乳头状癌。结论 端粒酶活性为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放射性皮肤溃疡MDM2,p53蛋白高表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使用MDM2和p53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25例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现MDM2高表达阳性率为36%(9/25),p53高表达阳性率仅为8%(2/25)。结果表明MDM2,p53,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病理变化可能参与人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c-erbB-2、EGFR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25例人放射性皮肤溃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c-erbB-2癌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92.0%(23/25),EGFR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73.7%(14/19);二者阳性部位一致,主要见于鳞状上皮细胞膜、间质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纤维细胞胞质,提示c-erbB-2、EGFR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癌变和难以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TRAP法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TA),同时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35例胃癌及其相应的19例癌旁和13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结果显示:①176例不同胃粘膜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TA阳性检出 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未检出TA,明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c-erbB-2、EGFR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25例人放射性皮肤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c-erbB-2癌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92.0%(23/25),EGFR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73.7%(14/14);二者阳性部位一致,主要见于鳞状上皮细胞膜、间质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纤维细胞胞质,提示c-erbB-2、EGFR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  相似文献   

7.
CT导向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X线平片与CT扫描疑诊为早期肺癌52例患者,分别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与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并使用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而后将早期肺癌(T1NOM0)与非癌病变组对照研究。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患者22例,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86.4%(19/22);经手术或随访2年以上证实为良性病变者24例(肺囊肿3例,结核6例,炎性假瘤5例,肺炎1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4.2%(1/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定性的一个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结合病理学检查,有可能对肺癌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用Northern印迹杂交对15份人肝细胞癌(HCC)、5例癌旁肝硬变和3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中整合素α5、β1亚基和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表达作杂交分析。结果:低分化HCC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亚基和FN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分化HCC及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1);HCC伴肝内浸润和(或)转移组癌组织内3种mRNA水平较无浸润转移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例伴肝内转移的HCC癌组织FNmRNA呈异质性表达(5.0kb位置)。提示:FN及其受体整合素α5、β1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与HCC细胞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异质性FNmRNA及其编码的FN蛋白可能在HCC转移中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良恶性胸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32例恶性胸水和29例良性胸水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将结果与胸水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端粒酶定性和定量结果均显示癌性胸水样本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显高于良性胸水样本(P<0.05)。端粒酶鉴别良恶性胸水的敏感性为71.8%(23/32),特异性为89.7%(3/29);细菌学检查的敏感性为68.8%(22/32),特异性为100%(0/29);两无显性差异(P<0.05)。在22例细胞学阳性胸水样本有19例端粒酶阳性,2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标本1例端粒酶阳性,10例细胞学阴性胸水样本有3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检测和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2.6%,若2联合应用,胸水诊断的敏感性可提至84.4%。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良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银染端粒重复扩增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连红  马艳华  邱奕强  郑辉 《武警医学》2000,11(11):646-648
目的 探讨应用银染端粒重复扩增技术(TRAP)检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方法 用银染TRAP法对36例乳腺癌组织和2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36例乳腺癌外科手术切除组织中,3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91.7%),而其它良性乳腺病变组织无1例阳性,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乳腺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检测可望成为乳腺癌诊断的有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GFR、Bax、Rb在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方法:运用免疫化技术SP法检测EGFR、Bax、Rb在40例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照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EGFR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70%、100%;各照射剂组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2)Bax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0%、70%、70%;各照射剂量组同Bax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但有趋势性(P<0.05)。(3)Rb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20%、40%、30%;各照射剂量组间Rb阳性表达无线性趋势性(P>0.05)。(4)本实验对40例各照射剂量组实验对象研究发现Bax^ /Rb^ 共有9例,EGFR^ /Rb^ /Bax^ 共有5例,均无共同阳性趋势。结论:实验表明电离辐射能增加大鼠皮肤组织中EGFR、Bax、Rb蛋白的表达;EGFR、Bax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EGFR能促进细胞的增殖与Bax,Rb蛋白促细胞凋亡共同作用下,参与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湿润烧伤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MEBO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选择了42例慢性皮肤溃疡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用MEBO外敷治疗;对照组20例用传统的生肌散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MEBO)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肯定,且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联合创疡贴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对38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75个创面采用MEBO联合创疡贴治疗,早期或浅表性溃疡创面外涂MEBO后用创疡贴包扎治疗;中期或较深的溃疡创面外涂MEBO后外敷MEBO药纱包扎治疗;后期创面单纯应用创疡贴包扎治疗;存在潜腔的创面采用MEBO药纱条填塞引流,观察各种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 38例患者的75处溃疡创面的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治疗第7、14、28天和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5.5%、98.5%和100.0%;75处溃疡创面的痊愈率为80.0%,其中治疗第7、14、28天和2个月的创面痊愈率分别为0%、15.0%、50.8%和74.2%。结论 MEBO联合创疡贴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有效疗法,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1950年~1990年间恶性肿瘤危险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提供小剂量慢性照射诱发人类恶性肿瘤的证据和有关规律。方法用O/E程序分析了我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7011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和25782名其他科医务人员1950~1990年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结果X射线工作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医务人员(RR=1.1,95%可信限为1.0~1.2)。发病率明显增加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皮肤癌、妇女乳腺癌、肝癌和食管癌,相对危险分别为:2.3,5.0,1.6,1.3和4.4。白血病危险的增高主要见于1970年前开始X射线工作和开始放射工作时年轻者。结论从X射线工作者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与工龄、参加X射线工作时年龄和时期分析表明,X射线工作者的白血病、皮肤癌和妇女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与职业X射线照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大肠杆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照射对照组(B组)和IgY保护组(C组),大鼠全腹照射1000cGy。C组自照射前1d开始灌服IgY.4d后处死大鼠观察肠道细菌移位情况,血中内毒素水平及小肠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A组无细菌移位,B组细菌移位最为明显(96.7%),C组细菌移位(13.3%),远不及B组明显;A组内毒素含量极低(0.001EU/ml),B组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0.829EU/ml),C组内毒素含量(0.249EU/ml)明显低于B组;A组肠粘膜正常,B组肠粘膜绒毛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上皮细胞脱落,C组绒毛轻度水肿,未见明显细胞脱落。结论:全腹照射能明显损伤小肠粘膜,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抗大肠杆菌IgY能明显减轻射线对小肠粘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了解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因及难愈原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72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8例,女性54例;年龄14~92岁,平均(54.1±18.3)岁。平均病程765.3d,平均溃疡面积26.2cm2。结果 130例患者皮肤溃疡位于双下肢,86例由创伤诱发;58例患者细菌培养为革兰阳性菌,72例为革兰阴性菌。营养不良、细菌感染、处理不当、血供不佳、合并疾病为其主要难愈原因。结论男性好发,中老年发病最多,下肢尤其是小腿为最主要发病部位,铜绿假单胞菌上升为最主要的感染细菌,下肢静脉曲张和糖尿病患者患慢性皮肤溃疡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辐射对人红细胞酶损伤的远后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辐射对红细胞酶损伤的远后效应。方法对5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受照后第1,2,3,6年分别进行五大类代谢途径8种红细胞酶活力动态观察。结果受照后初期活力低下的酶G6PD、PK、MR及恢复期活力下降的酶ACE在后续4次测定中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但个别患者的上述前三种酶活力始终低于正常下限。受照剂量、患者年龄与酶活力变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辐射对红细胞酶损伤的远后效应在糖酵解酶PK、已糖旁路酶G6PD和氧化还原代谢酶MR表现最为明显。结果提示,辐射可能损伤了参与酶合成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