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ԭλ����ֲ���󵨵�����֢��Ԥ���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1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15例(13.6%)。其中单纯胆癌5例,迟发性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3例,拔除T管后胆瘘2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道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后继发胆道狭窄、胆道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形成各1例。除3例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外,12例中2例死于严重胆道感染,其余10例经治疗痊愈。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因此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其次尽量做到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重视ERCP和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RCP与PTC辅助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进行的肝移植45例中.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6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辅助介入治疗。结果 经ERCP及PTC行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植入术及内、外引流术分别治疗肝移植后单纯胆瘘1例、单纯胆道狭窄11例、胆道狭窄合并肝动脉狭窄2例及胆管狭窄并胆泥形成2例。所有病例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结论 ERCP及PTC辅助介入方法对于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具有创伤少,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优点,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较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及胆泥形成原因与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及胆泥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发生胆道结石及胆泥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发生胆道结石或胆泥间隔时间为3~6个月。诊断主要通过T管造影以及ERCP或MRCP检查发现。1例采取内窥镜介入治疗,1例采取外科手术取石、胆道重建,还有1例则采取再次肝移植。2例成功取石,分别存活1年、2年,1例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后死于严重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结石及胆泥主要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胆道冲洗不充分以及胆道供血不足等有关,胆道造影检查有利于及时诊断,放射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移植术后胆系并发症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系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及供肝肝总管均狭窄2例,胆漏2例,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2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1例,分别行ERCP检查及治疗。结果:4例吻合口狭窄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2例吻合口和供肝肝总管均狭窄者放置Wallstenl,金属支架,上述6例近期黄疸均消退;2例胆漏者中,1例放置胆道塑料内支架,另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均于2周内胆漏愈合;2例移植肝多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样狭窄者,1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取出少量坏死胆管上皮样组织,另1例未行内镜治疗;1例移植肝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分离者再次手术行胆管吻合术。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用于肝移植术后的常见胆系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和内镜治疗方法,评估ERCP和内镜治疗的作用。提高肝移植的手术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二次肝移植时间。方法 2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32次ERCP,并根据ERCP结果实施相应治疗。结果 19例31次获得成功,ERCP成功率为96.88%(31/32)。全组病人ERCP后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供体及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胆管炎性狭窄5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胆泥或胆石形成3例,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紊乱2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胆管过长、扭曲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例。本组无胆漏及胆道出血患者,胆管炎性狭窄发生率最高,为40%(8/20);其次为胆管吻合口狭窄,为15%(3/20)。内镜治疗治愈率为60%(12/20),好转率为35%(7/20)。治疗方式选择:乳头扩张12.50%(4/32),乳头括约肌切开37.50%(12/32),胆管扩张43.75%(14/32),鼻胆管引流68.75%(22/32),胆管支架引流28.12%(9/32),取石12.50%(4/32),胆管冲洗31.25%(10/32)。结论内镜治疗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降低肝移植术后手术技术相关胆道并发症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巧,以降低手术相关胆道并发症。方法 对8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供肝肝总动脉与受者肝总动脉端端吻合,供肝肝总管或胆总管与受者胆总管端端吻合,未置T管。术后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移植肝是否出现胆道并发症。结果 1例术后5个月发生肝门分叉处胆管狭窄,经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再次手术行胆管狭窄成形术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胆漏、吻合口狭窄、胆泥或胆道结石、肝门部胆管狭窄、胆管炎、胆汁瘤、粘液囊肿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异常等胆道并发症。结论 注重供肝的灌洗和修整,提高肝动脉吻合和胆道重建技巧,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技术性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3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38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管并发症9例(9/38,24%)。其中单纯胆瘘4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继发胆管狭窄,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各1例。此9例中2例死于严重感染,7例痊愈。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病因复杂,后果严重。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并做到早期诊断。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reatography,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手段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完成的3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泥3例,胆总管结石10例,胆管铸型综合征6例。MRCP或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B超诊断准确率为78.9%。11例通过内镜介入取出结石、胆泥或铸型物,手术取石4例,再次肝移植手术4例。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可能与缺血-灌注损伤、胆道缺血、排斥反应和CMV感染等因素有关。胆道成像技术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手术应在介入治疗无效后考虑。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尸体供肝和36例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结果36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235例尸体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1%;肝内胆道狭窄和胆道铸型结石形成等严重胆道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未发生.讨论缺血时间尤其热缺血时间是导致严重胆道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留取的受体胆道长度也是影响胆道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介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 对29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的30例患者分别行胆道球囊扩张术、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果 3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患者和3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经气囊扩张术和胆道引流后痊愈.8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患者,经气囊反复扩张胆道狭窄段后,7例狭窄纠正而获得痊愈;1例经气囊扩张治疗后出现肝内血肿,再次行肝移植.14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的患者,经反复球囊导管扩张后,12例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1例置入胆道支架,后因大量胆泥造成支架阻塞而再次行肝移植;1例治疗后狭窄仍存在,黄疸无缓解而再次行肝移植.2例T型管引流口段狭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介入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ERCP治疗8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道狭窄5例(吻合口狭窄4例,肝内型胆道狭窄1例),胆瘘1例,胆石和胆泥形成2例.8例患者共行ERCP治疗21次,对胆道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胆瘘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结石患者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术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结果:ERCP手术成功率为100% (21/21);4例吻合口狭窄、1例胆瘘和2例结石患者均治愈,1例肝内型胆道狭窄治疗未成功,建议再次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4.3%(3/21),胰腺炎发生率为19.0% (4/21),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ERCP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的临床资料。24例受者胆管结石确诊主要依据T管造影、MRCP或ERCP。确诊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ERCP下行球囊扩张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采用地西泮镇静,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结石类型、狭窄情况、ERCP治疗情况及其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ERCP治疗前后受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ALT和AST水平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4例受者中胆总管结石20例(包括单纯胆总管结石1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肝移植至并发胆管结石平均间隔时间(604±215)d。19例发生在术后12~66个月,余5例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11例胆总管结石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引流治疗,治疗有效。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其中8例治疗有效;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反复内镜取石不能取尽,继发感染再次行肝移植。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左、右肝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治疗有效。受者内镜治疗后血清TBil、ALP和GGT分别为31、179和247 mmol/L,均低于内镜治疗前水平(43、273和38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01、0.004,P均<0.05)。截至2017年12月,24例受者随访时间为1~2年,4例因原发性肝癌复发分别于肝移植术后9、5、34、25个月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于肝移植术后34个月死亡,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行二次肝移植并于2014年4月因肝脓肿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因感染性休克于肝移植术后33个月死亡,其余17例随访期间未见结石再发。 结论内镜下行球囊扩张联合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目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主要症状为胆道梗阻和胆管炎表现.其平均诊断时间为术后(195.5±146.5)d.胆道狭窄早期,肝功能损害主要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而白蛋白降低;胆道狭窄晚期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发现,胆道狭窄部位为单纯吻合口狭窄6例;肝门部和/或合并吻合口狭窄11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1例;吻合口合并肝内胆管弥漫性/节段性狭窄32例.其它并发症还包括胆管内有异物、狭窄近端扩张、胆管扭曲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等.经ERCP介入治疗,取出胆管内异物、坏死组织、结石以及狭窄段球囊扩张等处理后,33例患者治愈,18例好转,9例治疗无效.结论 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临床表现既有特征性,又有多样性,且合并症较多;采用ERCP介入治疗胆道狭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成人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61次ERCP,根据ERCP结果实施内镜治疗。结果:60次ERCP成功,成功率为98.36%(60/61)。ERCP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后实施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胆管、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单纯胆管炎性狭窄7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10例;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2例;胆管吻合口瘘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受体胆管过长、扭曲3例,受体胆管轻度扩张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3例;T管脱落1例;胆道出血1例;ERCP插管失败1例。该组供体肝胆管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44.74%(17/38);其次为胆管吻合口并发症,为21.05%(8/38)。治疗方式:乳头括约肌切开(EST)24.59%(15/61),乳头柱状球囊扩张(EPBD)16.39%(10/61),EST+EPBD 13.12%(8/61),扩张器扩张胆管36.07%(22/61),鼻胆管引流(ENBD)52.46%(32/61),胆管支架引流(ERBD)32.79%(20/61),取胆管铸型、胆泥或结石19.67%(12/61),胆道冲洗24.59%(15/61)。结论:ERCP具有诊疗一体化优点,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AIM: To assess the indications and results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ort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METHODS: We reviewed data from 4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RCP for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OLT over an 8-year period, in particular recording indications and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after a mean of 17 months follow-up. RESULTS: Cholangiograms performed in 33/42 patients (79%) displayed anastomotic strictures in 17 patients (52%), bile duct stones in 8 (24%), both bile duct stones and an anastomotic stricture in 2 (6%), papillary stenosis in 1 (3%), and anastomotic biliary leakage in 1 (3%). In contrast, the contrastogram was normal in four patients (12%). Stone extraction was completed in 9/10 patients (90%) with a mean of 1.2 sessions, while stricture dilation was achieved in 12/19 patients (63%) after a mean of 1.7 sessions, by stent positioning (n = 7), balloon dilation (n = 4), or Soehendra dilator (n = 1). Both biliary leakage and papillary stenosis were cured by ERCP. Only on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 -- severe pancreatitis (2.4%) -- was observed and no mortality. CONCLUSION: ERCP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e of management of bile duct complications after OLT. It should be attempted before a surgical approach. Better results are obtained for treatment of biliary stones than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人接受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并于1周内行胆道造影检查(cholangiography,CP).以CP结果为对照,分析多层CT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能力.CT对胆道系统的评价以动态增强门静脉晚期图像为基础,并结合胆道系统多平面重建进行分析.结果 CP证实肝外胆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狭窄23例,左、右肝管狭窄24例,肝内胆管狭窄27例.CT诊断肝外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3.3%、87.8%、87.5%、88.2%;诊断左、右肝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88.2%、85.4%、90.9%、78.9%;诊断肝内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92.7%、80.5%、95.2%、65.0%.CT发现4例肝内胆汁瘤及2例肝脓肿,而CP仅发现其中2例胆汁瘤,另4例因严重胆管狭窄和胆泥阻塞在CP上未能显影.CP证实3例吻合口胆漏,CT仅显示肝门区和腹腔积液,对漏口位置不能显示.CP证实3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或胆泥,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100.0%、78.1%、100.0%、47.6%.此外,CT检查正确诊断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病人的急性活动性胆道出血.结论 多层CT可作为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用检查方法,对诊断胆管狭窄、胆漏、胆管结石或胆泥以及肝实质病变、急性胆道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及发生机理。方法45例肝脏移植术后病人行MRCP检查,其中19例术后1至25月出现黄疸,15例行ERCP检查确认胆管狭窄并植入支架。分析胆管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结合发病机制阐述其影像学特点。结果MRCP显示26例无黄疸病人中2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胆管吻合口狭窄。19例黄疸病人中4例确诊为胆管炎,2例为吻合口狭窄,2例非吻合口狭窄病人表现为肝总管狭窄,11例非吻合口狭窄累及肝管、汇合部、二级分支,形成肝门附近胆管弥漫性狭窄。MRCP往往放大胆管狭窄程度,对4例肝内胆管小结石以及2例胆瘘显示欠佳。8例胆管非吻合口狭窄病人有长时间的供肝热缺血或冷缺血。结论胆管吻合口狭窄在肝脏移植术后无论是否伴有胆道梗阻均较普遍,非吻合口狭窄程度、范围不一,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与发病机理是一致的,MRCP是诊断胆管狭窄的较理想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胆管狭窄的发生部位为吻合口狭窄8例、肝总管狭窄4例、肝门部狭窄12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及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45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 45例患者的总治愈率为64.4%(29/45),好转率为20.0%(9/45).介入治疗的治愈率为24.4%(11/45),好转率为20.0%(9/45),无效率为55.6%(25/45);与胆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率为15.6%(7/45).25例经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有4例接受了胆肠吻合术,2例治愈,2例好转;其余21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发生了移植肝功能丧失,其中5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接受了再次肝移植术,术后有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因肝癌复发而死亡,其余36例存活良好.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和肝外及肝门部胆管狭窄,介入治疗效果较好.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和肝内、外多发性胆管狭窄经介入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16例患者进行ERCP检查,并根据情况分别行鼻胆管引流(ENBD)和/或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EST)等治疗。结果ERCP确诊16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47%,其中胆道结石6例,胆道狭窄3例,吻合口漏2例,胆道结石伴左肝管狭窄1例,吻合口胆漏伴胆道结石3例,1例示供受体胆管比例不一致,供体胆管相对狭窄,所有患者都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内镜下ERCP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可作为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