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通腑开窍灌肠方直肠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采用西医综合疗法加用通腑开窍灌肠方灌肠治疗,对照组116例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0.83%,对照组为31.88%;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通腑开窍灌肠法救治中风急性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通腑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熄风、化痰、活血、清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风伴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两者可互为因果,在治疗过程中,同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本人自拟通腑活血汤治疗中风伴便秘,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中风起病急骤、病情重、致残率高,常危及生命,因此早期采取减脑压、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傅磊鑫 《河南中医》2003,23(7):27-27
中风并发狂证的病人 ,无论是在出血性脑病中 ,还是在缺血性脑病中 ,其发生率较低。《医家四要·病机约论·癫狂者审阴阳之邪并》 :“狂疾始发 ,多怒不卧 ,甚则凶狂欲杀 ,目直骂詈 ,不识亲疏 ,乃狂并于阳也”。笔者自 1984年以来 ,采用通腑泻热、清心开窍法治疗中风并发的狂证 17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7例病人均来自住院病人 ,头部CT示脑实质内出血性梗塞灶 ,并排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肿瘤等病变。其中男 14例 ,女 3例 ;中风属出血性的 16例 ,属缺血性的1例 ;年龄最小的 4 4岁 ,最大的 5 8岁 ,平均年龄 4 9岁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调气通腑针刺组和生血通便颗粒冲服治疗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便秘临床症状积分;观察治疗后1周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后2周的远期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便秘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便秘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调气通腑针刺法及生血通便颗粒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显著,但调气通腑针刺法远期疗效更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韦春燕 《中医药导报》2012,18(2):106-107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化痰通腑法治疗,对照组予酚酞片口服,两组均治疗5 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便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活血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出血性脑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的一种危急重症,因其发病急,变化迅速,常导致死亡或致残,治疗十分棘手。笔者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研成果,采用活血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46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我院运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护理工作直接影响采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如何治疗中风,减轻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将笔者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腑逐瘀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口服通腑逐瘀汤,每日1剂,连续服用14d。结果75例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通腑逐瘀汤7~14d后,血肿减小,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通腑逐瘀汤具有破血逐瘀、活血通经、通腑消肿之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致残程度。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运用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颇多,兹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出血性中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失宜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1];或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横土衰,导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腑气不通[2];或素体阳盛,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热互结,火热内炽,消烁津液,导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2].因此,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胃肠燥结,阳明实热上冲,又会使火热更甚,烁液成痰,助阳化风[3];痰热实邪阻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加重血瘀[4];风、火、痰、瘀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恶化[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期 (2 4小时以内 )应用通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8例 ,采用通腑开窍法治疗 ;对照组 38例 ,发病 1周后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包括头针和体针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说明急性期应用通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显著地提高脑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化痰通腑活血法治疗重症出血性中风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采用化痰通腑活血法与一般西医常规治疗对照观察了重症脑出血120例,动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脑血肿清除、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探讨了化痰通俯活血法的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出血性中风闭证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45~79岁,平均(65.05±7.47)岁;壳核区出血25例,丘脑出血18例,脑叶出血11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2例,其中破入脑室16例;平均出血量(28.4±11.24)mL;中医辨证肝火上扰清窍证18例,痰湿蒙塞心神证20例,痰热内闭心窍证…  相似文献   

18.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3-112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涤荡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研究证实,通腑泻下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息风、化痰、活血、泄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腑养阴汤加减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267例确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5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腑养阴汤,每日1剂,水煎后灌服或鼻饲,两组均15d为1疗程。结果: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34例,有效35例,无效22例,死亡12例,有效率72.8%;治疗组痊愈36例,显效57例,有效30例,无效10,死亡9例,有效率86.6%。结论:通腑养阴汤加减治疗出血性中风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治疗中风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焕松  夏韶霞 《河北中医》2002,24(6):416-416
1978 - 0 7~ 2 0 0 1 - 1 2 ,我们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 33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3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 2 0例 ,女 1 3例 ;年龄 47~ 78岁 ;入院时神志不清 1 2例 ,小便失禁 9例 ,头痛、呕吐 2 2例 ,语言障碍 2 3例 ,偏瘫 2 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