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铬(Ⅵ)-谷胱甘肽(GSH)配合物诱导DNA变性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DNA损伤变性过程进行可视化探测.结果表明:在pH=5.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DNA溶液中加入Cr(Ⅵ)-GSH配合物后进行循环伏安扫描,+0.20 V和0.00 V(vs SCE)处出现一对新的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峰随Cr(Ⅵ)-GSH配合物浓度增加峰电流上升.DNA热变性和表面活性剂SDS变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峰为DNA变性后的氧化还原峰,且变性DNA的峰信号在修饰电极上比裸金电极上更为灵敏.电化学动力学表明在30 min内配合物诱导DNA变性的程度随时间的上升而增加,并通过AFM观察了配合物作用下DNA断链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铬(VI)-谷胱甘肽(GSH)配合物诱导DNA变性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DNA损伤变性过程进行可视化探测。结果表明:在pH=5.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DNA溶液中加入Cr(VI)-GSH配合物后进行循环伏安扫描,+0.20 V和0.00 V(vs SCE)处出现一对新的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峰随Cr(VI)-GSH配合物浓度增加峰电流上升。DNA热变性和表面活性剂SDS变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峰为DNA变性后的氧化还原峰,且变性DNA的峰信号在修饰电极上比裸金电极上更为灵敏。电化学动力学表明在30 min内配合物诱导DNA变性的程度随时间的上升而增加,并通过AFM观察了配合物作用下DNA断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安运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13(2):167-169,F003
自J.C.Sullivan等人于1961年首次报道了五价锕系元素Np(V)和六价锕系元素U(Ⅵ)在高氯酸溶液中能够形成1:1型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以来^[1],五价锕系元素在酸性溶液中的这一特殊配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随着对锕系元素在后处理中化学性质的进一步认识,相继报道了U(V)、Np(V)以及Am(V)等五价锕系元素与Np(Ⅵ)、U(Ⅵ)等六价锕系元素形成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2,3],随后又报道了五价Np(V)和Pu(V)与一系列三价过渡元素,如Cr(Ⅲ)、Rh(Ⅲ)、Sc(Ⅲ)、Ga(Ⅲ)、Fe(Ⅲ)、Ir(Ⅲ)和Bi(Ⅲ)形成的配合物^[4-7],之后又发现了五价U(V)和Np(V)与一系列一价、二价过渡元素,如Ag(Ⅰ)、Cu(Ⅱ)、Zn(Ⅱ)、Hg(Ⅱ)和PbⅡ等离子形成的1:1型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7]。这些配合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已有的配位化学理论,而且对Purex流程常量U中微量裂片元素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和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的特殊性,有关五价锕系元素与六价锕第元素以及过滤元素“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的吸收光谱、配位机理尚未有系统研究。在研究了Np(V)-U(Ⅵ)吸收光谱的基础上,本文又详细考察了HCIO4介质中Np(V)-Np(V)以及Np(V)-Np(Ⅵ)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并求得了配合物形成过程的平衡常数,为进一步研究Np(V)的过程化学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利用Cr(Ⅵ)与过量的二苯基碳酰二肼(DPC)反应,通过剩余的DPC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测得水中微量Cr(Ⅵ)的浓度,发展了一种新的检测Cr(Ⅵ)浓度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DPC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16 V和-0.12 V。通过分析电化学反应过程,给出了可行的反应机理。DPC的氧化峰电流在1.85×10~(-8)~3.70×10~(-7)mol/L Cr(Ⅵ)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40,检测限为7.0 nmol/L。  相似文献   

5.
通过Click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含联萘酚荧光团与二茂铁电化学信号基团的环三唑化合物1.在各种金属离子中,化合物1对Zn2+有着很好的荧光及电化学信号响应.随着Zn2+的加入,化合物1位于380 nm发射峰增强并红移到428 nm,同时其电位从430 m V正移到480 m V.荧光滴定,核磁氢谱滴定和密度泛涵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化合物1中三唑环中两个N原子和醚键上的O原子参与配位,同Zn2+形成稳定的1∶1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四丁基溴化铵-KI体系分离钯的行为及与其他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Pd(Ⅱ)与四丁基溴化铵和KI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PdI4][TBAB]2,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四丁基溴化铵和KI的浓度分别为7.0×10-4mol/L和2.0×10-3mol/L时,Pd(Ⅱ)的浮选率达到99.5%以上。而Ce(Ⅲ),Fe(Ⅱ),Sn(Ⅳ),Co(Ⅱ),Mn(Ⅱ),Rh(Ⅲ),Zn(Ⅱ),Ga(Ⅲ),Cr(Ⅲ),Mo(Ⅵ),W(Ⅵ),Ni(Ⅱ),Al(Ⅲ)和V(Ⅴ)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Pd(Ⅱ)与这些金属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Pd(Ⅱ)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该方法在微量钯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桑色素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流芳  宋玉民  冯亚非  张歧  王印月 《化学学报》2004,62(22):2277-2281
采用光度法、粘度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桑色素及其配合物和DNA的作用.并对桑色素合铜(Ⅱ)、桑色素合锌(Ⅱ)、桑色素合钴(Ⅱ)、桑色素与DNA作用的方式进行了比较.Cu(Ⅱ), Zn(Ⅱ), Co(Ⅱ)桑色素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的荧光光谱性质类似,不同于配体.钴(Ⅱ)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与铜(Ⅱ)配合物相似,不同于锌(Ⅱ)配合物.三种配合物的存在,都可引起DNA的粘度增加.但钴(Ⅱ)配合物对EB-DNA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影响很小,而铜(Ⅱ)、锌(Ⅱ)配合物对EB-DNA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影响较大.实验结果表明,与DNA之间的作用,钴(Ⅱ)配合物弱于铜(Ⅱ)、锌(Ⅱ)配合物.这可能是钴(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低于与DNA嵌入结合的铜(Ⅱ)、锌(Ⅱ)配合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Cu, Zn, Ni为“牺牲”阳极, 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 Zn(Ⅱ)和Ni(Ⅱ)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nH2O(L=C13H15NO3, M=Cu(Ⅱ), Zn(Ⅱ), Ni(Ⅱ), n=1, 1, 2), 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 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 电合成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 接近0.5 mol/F[Zn(Ⅱ), Ni(Ⅱ)]和1.0 mol/F[Cu(Ⅱ)], Cu(Ⅱ)配合物中Cu(Ⅱ)L/Cu(Ⅰ)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0.79 V.  相似文献   

9.
用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乙酸(Hatma)为配体合成出一种金属锌配合物[Zn(atma)2]n,其结构通过IR、TGA、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从结构中看出,配合物通过π-π作用、分子间氢键作用和基团间的嵌合作用,由二维层状结构自组装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骨架。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中的Zn2+/Zn+对的氧化还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抗菌试验表明,该配合物比配体表现出更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共振散射法测定中草药中的微量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H2SO4介质中,Cr(Ⅵ)与碘化物和淀粉形成离子缔合物的共振光散射增强现象,拟定了一种新的测定Cr(Ⅵ)的共振光散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溶液中Cr(Ⅵ)浓度与散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在λex=λem=290 nm处,共振光散射最强,且共振光散射强度与Cr(Ⅵ)浓度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简便快速,线性范围为34~400 μg/L,检出限为6.7 μg/L,可用于中草药样品中铬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在锌镀层材料表面,磷钼矾(P-Mo-V)三元杂多酸盐具有较好的配位能力,获得了多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彩色配合物膜,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实验(LSV)研究结果表明,Na6(PMo9V3O40).xH2O与锌镀层材料表面反应时,形成的一种新型金黄色杂多酸盐配合物膜(P-Mo-V金黄色配合物膜)的耐蚀性最佳。XPS和AES分析表明,P-Mo-V金黄色配合物膜层中Mo在膜表面的价态为 6,而在膜内层则以 6、 4价共存,其它元素的价态分别为Zn( 2),P( 5),V( 5),从其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分别为Zn 19.7%,Mo 29.3%,V 21.2%,P 16.1%,O 13.5%;膜层的厚度约为160 nm。  相似文献   

12.
以2,4-二氯苯氧乙酸(HL)和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三核锌(Ⅱ)配合物[Zn3L6(2,2′-bipy)2]。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073 85(6)nm,b=1.329 58(7)nm,c=1.515 80(10)nm,α=66.961 0(10)°,β=69.387 0(10)°,γ=72.992 0(10)°,V=1.833 77(19)nm3,Dc=1.656 g.cm-3,Z=1,μ(Mo Kα)=1.483 mm-1,F(000)=920,最终偏离因子R1=0.030 6,wR2=0.075 7。由于2,4-二氯苯氧乙酸根的桥联配位作用,配合物形成了三核结构。在该配合物的分子中,位于中间位置的锌(Ⅱ)离子的配位数是6,处于八面体配位环境中,而位于端位的2个锌(Ⅱ)离子的配位数都是5,处于三角双锥配位环境中。本工作还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磁性、荧光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28~300 K范围内,配合物有抗磁性;当激发波长为664 nm时,配合物在660 nm附近有1个强的荧光发射峰;在循环伏安过程中配合物的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对应的电极反应是Zn(Ⅱ)/Zn(0)。  相似文献   

13.
硫酸铵-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一定浓度硫酸铵的条件下,乙醇水溶液能形成盐水与乙醇液-液两相,研究了Mo(Ⅵ)与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DBSAF)形成的配合物在乙醇盐水萃取体系液-液两相中的分配行为.试验表明,在PH 1~6范围内,硫酸铵浓度为350 g·L-1,试液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3比7,1×10-4mol·L-1 DBSAF溶液加入量为2 mL及试液总体积为10 mL的条件下,Mo(Ⅵ)均保持很高的萃取率,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实现了Mo(Ⅵ)与常见过渡元素离子Co(Ⅱ)、Zn(Ⅱ)、Ni(Ⅱ)、Cu(Ⅱ)、Mn(Ⅱ)、Fe(Ⅲ)、W(Ⅵ)的定量分离,试验了钼(Ⅵ)与上述各共存离子的分离,钼(Ⅵ)的萃取率均大于97%,而其他共存离子的萃取率均小于5%.  相似文献   

14.
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AA)和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三核锌配合物Zn3(phen)2(2,4-DAA)6. 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1.1030(2) nm, b=1.2930(3) nm, c=1.5081(3) nm, α=100.436(3)°, β=110.227(3)°, γ=103.802(3)°, V=1.8760(7) nm3, Dc=1.661 g/cm3, Z=1, F(000)=944. 最终GooF=1.033 , 偏离因子R1=0.0326, wR2=0.0736. 在配合物分子中, 3个锌(Ⅱ)离子在同一直线上, 且以中间锌(Ⅱ)为对称中心, Zn1…Zn2的距离为0.3378 nm; 3个锌(Ⅱ) 离子存在两种配位方式: 其中对称的锌离子分别与3个2,4-二氯苯氧乙酸中的3个羧基氧原子及一个邻菲啰啉的2个N原子配位, 形成了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结构, 而中间的锌离子与6个2,4-二氯苯氧乙酸中的6个羧基氧原子配位, 形成了六配位变形八面体结构. 研究了配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标题试剂(简称H_2A)与Th(Ⅳ)的络合作用及萃取行为,考查了H_2A对Fe(Ⅲ)、Co(Ⅱ)、Ni(Ⅱ)、Zn(Ⅱ)、Pb(Ⅱ)、Cu(Ⅱ)、La(Ⅲ)、Yb(Ⅲ)和U(Ⅵ)的萃取作用,试验了它对Th(Ⅳ)与上述元素及Ca(Ⅱ)、Mg(Ⅱ)、Cr(Ⅲ)、In(Ⅲ)、V(Ⅴ)、Zr(Ⅵ)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寡聚酸合锌(Ⅱ)的合成及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乙醇介质中,用寡聚酸钾与硫酸锌反应合成的寡聚酸合锌(Ⅱ)配合物,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V水∶V乙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最优反应条件为:V水∶乙醇=1∶1;温度60℃;时间5h.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均显示,Zn2+与寡聚酸配位.寡聚酸合锌(Ⅱ)配合物中金属配位方式为单齿和双齿配位.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稳定性较强.应用寡聚酸合锌(Ⅱ)防治烟草病毒病,试验结果表明寡聚酸合锌(Ⅱ)具有较强的防治烟草病毒病的作用.寡聚酸合锌(Ⅱ)作为新型的抗病毒制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应用pH法,在25.0±0.1℃,0.1M NaClO_4,30%(V/V)乙醇水溶液中,测定了以邻菲罗啉(phen)为第一配体(A),N-(对位取代苯基)氨基乙酸(p-RphG;R=CH_3O,CH_3,H,Cl:G=NHCH_2COOH)为第二配体(B)的Cu(Ⅱ),Ni(Ⅱ),Co(II),Zn(Ⅱ)三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1ogK_(MAB)~(MA).结果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第二配体的酸碱强度之间存在着直线自由能关系,即logK_(MAB)~(MA)=apK_B+C.文章讨论了影响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各种因素.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可以用金属离子与phen之间形成π反馈键来解释.与二元体系比较,Ni(Ⅱ)和Zn(Ⅱ)的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增长更大.此现象可以用π反馈键的生成以及分子内配体的芳环之间的重叠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分别使用3种不同结构的二元羧酸[酒石酸(TA)、 苹果酸(MA)和丁二酸(SA)]对棉纤维改性引入羧基并与Fe 3+离子反应制备羧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 考察了二元羧酸结构和浓度对改性棉纤维的羧基含量(QCOOH)及其铁配合物的铁配合量(QFe)的影响. 研究了3种羧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作为有机染料氧化降解反应和Cr(Ⅵ)还原反应光催化剂的性能. 结果表明, 改性棉纤维的QCOOH值随羧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不含羟基的SA比2种羟基羧酸TA和MA能给棉纤维引入更多羧基, 而2种羟基羧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则具有更高的QFe值. 3种羧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对染料氧化降解反应和Cr(Ⅵ)还原反应都表现出显著的光催化作用, 且随其QFe和辐射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强. TA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比其它2种配合物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 3种配合物不但能将Cr(Ⅵ)还原为Cr(Ⅲ)离子, 而且还能将其部分吸附去除, MA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具有较高的铬离子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新型Schiff碱单核及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次报道了新型Schiff碱配合物--双[N,N'-亚乙基-2,2'-(苯亚甲基)二(3,4-二甲基吡咯-5-醛缩亚胺)]合单金属配合物MH2L[M=Mn(Ⅱ),Fe(Ⅲ)Cl,Cr(Ⅲ)Cl,Cu(Ⅱ),Co(Ⅱ),Ni(Ⅱ),Zn(Ⅱ)]及异双金属配合物MnML[M=Fe(Ⅲ)Cl,Cr(Ⅲ)Cl,Cu(Ⅱ),Co(Ⅱ),Ni(Ⅱ),Zn(Ⅱ)]的合成方法及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2个取代三联吡啶配体(4-苯基-2,2':6',2"-三联吡啶(L1)和4'-二茂铁基-2,2':6',2"-三联吡啶(L2))的CO(Ⅱ)配合物([Co(Ⅱ)(L1)2](ClO4)2·4CH3cN(1)和[Co(Ⅱ)(L2)2](ClO4)2H2O(2))的合成及配体L2和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配合物2中,由于Co2+的作用,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较配体L2中的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有0.14 V的正移动.同时发现,在配合物1中,Co2+抖的氧化还原电位较2中Co2+的氧化还原电位有0.06 V的正移动.说明在配合物2的二茂铁中的Fe(Ⅱ)与Co(Ⅱ)之间存在着由分子片断传递的电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