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数据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现代居民的主要死因和重要致残病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自197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开始建立脑卒中数据库并进行脑卒中登记研究[1]以来,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脑卒中数据库,并不断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脑卒中数据库在研究脑卒中的诊断分类、病因预防、治疗措施及其疗效以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脑卒中数据库的定义和分类1.1脑卒中数据库的定义脑卒中数据库是一种介于传统的系列病例分析和基于人群的研究之间的临床研究方法[2],是一种系统的队列研究方法。它需要多学科成员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分析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以post-stroke fatigue、PSF、factor、prevalence、risk factor等英文词汇作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结果;采用Jadad量表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6986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获得23项临床研究计9135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分析显示,脑卒中前疲劳(OR=4.790,95%CI:0.790~29.160;P=0.000)、抑郁(OR=3.530,95%CI:2.580~4.850;P=0.000)、焦虑(OR=1.200,95%CI:1.070~1.350;P=0.041)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前疲劳、抑郁、焦虑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并治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常德市区域内脑卒中患者院前转运与延误状况.方法 常德市11个区县17家医院参与常德市脑卒中登记研究.采取表格方式对入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登记并录入数据库.结果 共有5338例脑卒中患者进入登记数据库;出租车和急救车为患者的首选转运方式,分别占全部转运方式的41.6%和38.2%,县级医院以出租车为主,武陵区主要以急救车为主,高达69.7%.通过急救车途径到院时间小于2h的比例为37.0%,显著高于其他途径(P<0.01).结论 出租车和急救车为常德市脑卒中患者院前主要的转运方式;使用急救系统转运患者的就诊延误小于其他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中国人脂联素基因+45T>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国人群脂联素基因+ 45T>G SN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1604例患者.分析显示如下遗传模型中的差异明显,即等位基因模型(G VS.T):OR=1.34,95%CI(1.04,2.72);共显性模型(GG VS.TT):OR=1.71,95%CI (1.27,2.30);隐性模型(GG VS.F+ TT):OR=1.82,95% CI(1.18,2.82);显性模型(TG+ GGVS.TT):OR=1.22,95%CI (1.05,1.42).结论 中国人群脂联素基因+45T>G SNP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相关,G等位基因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适用范围、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dabigatran、stroke、ischemia、hemorrhagic、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evention、secondary prevention、treatment等英文词组为检索词,检索2005年1月-2015年1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cience Direct数据库,英国Cochrane图书馆,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观察研究和综述等相关文献,采用Jadad量表评价临床研究、PRISMA评价清单考察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质量。结果经筛选最终获得有关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英文文献23篇,临床指南2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6篇、随机对照试验8篇、回顾性病例分析3篇、病例观察研究4篇;临床研究高质量文献8篇、低质量7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均为高质量文献。结果显示:(1)达比加群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尤其是亚洲患者,具有不低于华法林的疗效和高于华法林的安全性,高龄患者宜采用小剂量,并且可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2)达比加群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目前有不充分的证据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未优于华法林。(3)达比加群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及其他需抗凝治疗疾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尚缺乏循证证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尚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4)达比加群是否能够常规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循证医学方法对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脑卒中的患者用CCMD3 、HAMD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与医学、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抑郁症发生率为51.8%.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卒中部位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应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标准计量与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不同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队列研究。结果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OR=1.09(95%CI0.91~1.29),P=0.34]、脑出血发生率[OR=1.22(95%CI0.76~1.97),P=0.41]及3个月内病死率[OR=1.10(95%CI0.84~1.46),P=0.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相当。  相似文献   

8.
关于脑卒中的治疗,现代康复医学主要采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的运动治疗和物理治疗,但疗效尚不满意[1].近年来,我科采用自身诱导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屈伸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针灸、康复医学、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四个方面论述了踝关节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缓解肌痉挛;总结近年来各种治疗踝关节功能障碍方法.力图探索针灸治疗对表面肌电图这一客观指标的影响,逐步揭示针灸抗痉挛的机制.建立统一的纳入标准和评定标准,使各种疗法更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在我国部分地区甚至列为首位,70%~80%的卒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已为医学界和社会所关注.长期以来,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而临床上脑白质缺血性损伤又十分常见,并且脑卒中后白质损伤是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脑白质保护(cerebral white-matter protection)已逐渐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2].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但有效治疗药物不多.循证医学证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之一~([1-3]),但临床上对其认识尚不普及,其规范化应用程度不够,临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早期对其进行诊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对97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治疗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丁苯酞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自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英国医学会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考克兰图书馆、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内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共796例患者,其中396例予以丁苯酞、400例予以常规治疗。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治疗11 d及21 d亚组NIHSS显著降低(I~2=25.9%,OR=-0.35,95%CI:-0.52~-0.19,P=0.264;I~2=42.9%,OR=-0.42,95%CI:-0.57~-0.26,P=0.199),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I~2=36.9%,OR=0.45,95%CI:0.21~0.68,P=0.218;I~2=42.7%,OR=0.44,95%CI:0.23~0.64,P=0.111)。结论应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显著缓解患者起病后11 d及21 d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并显著改善其身体机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应用于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等多领域,并突显出巨大的潜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可用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精准识别、自动化病因分型、辅助脑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11年第2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重点内容包括:中国脑缺血治疗现状与对策;神经血管单元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加强血压、血糖和血脂管理是防治脑卒的关键;应加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脑卒中影像学研究进展;脑卒中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证据;脑卒中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脑卒中炎性反应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脑卒中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内源性脑保护的诱生:从缺血预适应到缺血后处理;脑卒中康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相关问题;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极重型基底节区出血神经内外科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较为常见,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方法。 目的:通过与国外研究相比较,了解国内关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的研究状况。 方法:运用计算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和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采用关键词检索或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电刺激”,以AND连接。检索时间段1989-01/2010-04。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上述3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共搜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47篇,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3-03。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比重少,研究的质量不高,涉及面也很小,主要围绕临床运用疗效进行,与国际上的研究差距较大。因此在未来需要更多具有高质量、多角度的研究来探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威胁全人类健康,现已成为致死与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致残率高达75%,每年脑卒中患者死亡120万.因此对脑卒中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经临床证实缺血性脑卒中除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虽能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但因其有效治疗时间窗只有3 h,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即使接受了有效的溶栓治疗仍有很多患者遗留下神经功能缺陷.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如今循证医学已经成为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需要每位医生严格遵守.许多大药厂不惜投入巨额"研究经费",为临床医学提供循证依据.每年都有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结果发表,推动脑卒中指南逐年更新.医生也很注意学习最新的指南,希望不要落伍.有些医生甚至认为读懂"指南"就可以看病治病了,只要不断跟着指南走,就是走在该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明显延长,脑卒中发病率亦随之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有无临床症状、首发或复发均可使认知障碍的危险明显增加[1],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伴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康复,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0.
由中华医学会和日中医学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日医学大会2002”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1月3~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与日本脑卒中学会共同组织了脑卒中的专题研讨会。中方王新德教授与日方后藤文男教授共同主持了研讨会。与会代表45名,日方7名,中方38名。本次会议共有关于脑卒中的专题报告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