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治疗后其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颈椎熏蒸护理治疗;治疗结束1个月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个月时采用标准Borden法测量颈椎X线颈椎曲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症状进行;治疗前、治疗结束1周、治疗结束1个月时采用Fugl-Meyeer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颈椎曲度及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颈椎曲度、活动度、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并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疼痛积分、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呈降低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疼痛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呈升高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活动及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减血痹汤联合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8年9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枕颌布带牵引法对颈椎进行牵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减血痹汤,2周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对比,2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加减血痹汤联合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用同息通(曲安奈德注射液)行责任椎体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疗程4周。观察组在神经阻滞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2次练习易筋经第3势(韦驮献杵)及第7势(九鬼拔马刀)。比较2组治疗期间颈椎病疗效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随访3个月。收集相关影像学资料及数据,采用Borden测量法测量2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弧弦距)变化。结果治疗4周,2组VAS及颈椎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颈椎弧弦距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易筋经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效果优于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烫熨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烫熨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烫熨与颈椎牵引联合方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温针灸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上肢麻木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中医症状积分、SF-MPQ评分、上肢麻木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的颈椎JO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6%(40/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明显地减轻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在疼痛状况(PPI)],以及主要症状(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疼痛、上肢肌力下降)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曲度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肩部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受限评分、颈部压痛评分、上肢麻木疼痛评分、上肢肌力下降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祛邪针刺法联合推拿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有助于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腋神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肩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腋神经分布针刺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变化,治疗前、治疗后1、4周及治疗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颈椎曲度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神经走行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能显著改善患者颈椎曲度,缓解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提拉回绕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提拉回绕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方法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椎功能评定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麻木程度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和颈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拉回绕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我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实施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疼痛评分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小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缓解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减轻颈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减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则配合服用葛根汤加减,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N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汤加减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正脊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采用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钴胺分散片口服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平衡正脊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颈椎症状积分、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DI)评分(颈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感觉障碍),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NDI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颈椎症状积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平衡正脊法能够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症状和颈椎症状,改善颈椎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针刺治疗,取穴承浆、后溪、束骨、正宗、正筋五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记录2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评定治疗结束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椎NDI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时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4周结束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近远期疗效上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5~60岁,中位数47.5岁。病程2~49周,中位数14.5周。治疗组采用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整脊推拿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分方法及Bobor’s法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疗效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结果: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47例,好转13例;对照组治愈31例,好转29例;治疗组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U=3.050,P=0.002)。②疗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疗效评分(13.93±2.14)分,对照组疗效评分(14.07±2.19)分;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评分(28.44±1.52)分,对照组疗效评分(24.34±2.20)分;治疗前2组患者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4,P=0.723);治疗后2组患者的疗效评分均增加(t=42.819,P=0.000;t=25.627,P=0.000),治疗组增加更明显(t=15.898,P=0.000)。③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前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2.72±1.60)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2.64±1.34)mm;治疗后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4.30±1.23)mm,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3.55±1.82)mm;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7,P=0.767);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改善(t=6.064,P=0.000;t=3.119,P=0.002),治疗组改善更明显(t=15.041,P=0.000)。结论:整脊推拿配合导引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4家医院将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77例)和牵引对照组(60例),测量治疗前后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7.
王海荣  曹林忠 《新中医》2018,50(10):110-113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汤。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肩疼痛、颈椎功能及炎症因子的改善情况,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颈部压痛、颈肩疼痛、肢体麻木、颈部活动障碍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组4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后,2组现有疼痛强度(PPI)、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组4项评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组3项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活血化瘀汤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控制炎症反应,效果优于单纯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对照组行前路固定术,对比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照组(P0.05);2组治疗后JOA评分、颈椎曲度、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效果好,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缓解手术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许静  郭健  张田 《新中医》2017,49(8):128-130
目的:观察应用穴位注射结合整脊疗法共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26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将其随机分成2组各63例。治疗组应用整脊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整脊疗法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30%,高于对照组77.78%;治愈率治疗组33.33%,高于对照组26.98%,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D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DI评分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颈椎曲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整脊疗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运用整脊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联合针刺及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龙氏手法治疗,观察组用龙氏手法、针刺、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手法联合针刺及中药颈椎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