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丽  张伟 《世界中医药》2022,(18):2655-2658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总结归纳《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厚朴的条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厚朴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符合筛选条件含厚朴方剂共11首,占全书总方剂数的9.73%。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厚朴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P<0.05)结论:厚朴以配伍用药为主,未单独使用,多应用在阳明经证,从量效关系发现,厚朴是否为主药与厚朴单次用量、用水量有相关性。厚朴对于虚实类疾病通过配伍均可达到治疗效果,从药物作用气机的升降浮沉角度,厚朴在体内作用以降为主。厚朴小剂量使用,配伍麻黄、杏仁、生姜、桂枝等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大剂量配伍半夏、人参、生姜、枳实等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半夏用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含半夏方剂36首。半夏每服量与药味数有相关性(P0.001,r=-0.700),与处方加水量、煎煮后水量、每服水量、服用次数、每服整方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半夏作为君药时,其每服量大(P=0.019)、药味数少(P0.001)、煎煮后水量小(P=0.012)。半夏配伍大枣、黄芩、甘草时,配伍药物间用量存在相关关系(P0.001,P0.001,P=0.029),而与生姜、人参、炙甘草配伍时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半夏配伍黄芩时其每服量小(P=0.011)。结论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量效关系,其用量规律可为临床应用及量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辨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和配伍用药逻辑。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条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半夏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半夏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统计的33首方剂分析发现,半夏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半夏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半夏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尚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半夏与黄芩、厚朴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半夏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且仅在与黄芩、厚朴相伍使用时与剂量有关。遵守半夏的药物配伍规律和量效关系,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发挥其最大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究当归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当归方剂17首,其中10首可进行剂量换算.六经分布显示,其中阳经方为2首...  相似文献   

5.
樊俐慧  张伟  孙静  朱向东 《中成药》2021,(4):1015-1017
目的 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黄芩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方法 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芩的条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黄芩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含黄芩的方剂23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的8.91%.二兀相关性分析显示,黄芩单次用量与药味数、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密切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研究麻黄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麻黄方剂32首,占全部方剂的12.40%,其中30首可进行剂量转换。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P=0.016)、用水量(P=0.032)、单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数(P=0.030)密切相关,而与剩余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麻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不单独使用,将其作为基础药对使用的有麻黄甘草汤、半夏麻黄丸、麻黄醇酒汤,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等配伍使用。麻黄作为主药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杂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发挥主要在于药物配伍。临证应严格遵守麻黄配伍规律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龙骨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龙骨的条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含有龙骨的方剂共7首。对其中的4首汤药方剂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龙骨单次用量与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龙骨是否为主药与龙骨单次用量、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首含有龙骨的方剂中,龙骨单次用量平均为4.43 g,即龙骨的实际服用剂量为7.77~17.73 g(约等于8~18 g)。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龙骨的使用不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其用量和功效极为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佳乐  陈雷 《河南中医》2013,(12):2050-2051
目的:探讨经方中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常用之黄连一味,比较其在《伤寒杂病论》各方中的应用,分析其量效关系。结果:黄连在其不同的剂量段和与经方中其他药物不同比例时,侧重、主治均有所区别。结论:中医处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重视用量控制.采取此策略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68首方剂,通过分析获得使用频次≥10的中药29味,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新方8首。结论:通过分析四气、五味可知甘温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中以"脾、肺、胃"居多。  相似文献   

10.
刘星  沈璐 《世界中医药》2023,(6):865-870+876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30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13~28 g,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4~6 g,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6~16 g,(表6得出为6~16 g)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6~35 g。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杂病论》中下法内服方28首,用药39味,药物性能除泻下药外,尚有行气导滞药、和中保胃药等。今将其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一、据邪性质,选用泻下药物泻下药中有寒下的大黄、芒硝,润下的麻子仁,逐水的甘遂、大戟、芫花,温下的巴豆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芍药运用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芍药的经验探讨,结合古今医家对该书用芍药的发挥,以桂枝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胶艾汤等为代表方,将芍药最具代表性的运用要点归纳为敛阴和营、舒挛止痛、导滞除痹、补肝养血四个方面,并以原书中芍药在不同方药配伍环境中的加减运用,展示了仲景严谨的配伍法度和灵活化裁相统一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中的芍药见解不一,或认为芍药当为白芍,或为赤芍。本文通过研究各医家的观点,结合《伤寒杂病论》条文,从第12、13、95条,第21条,第279条,第316条来追溯探求张机用芍药的本意。古代人药物的使用大多为野生动植物,随着野生芍药的减少,培植芍药入药的增多及炮制方法的改变,不能直接将汉朝时期的芍药等同于今日的白芍或者赤芍。张机当年并未有赤、白芍之分,赤、白芍功效之分为后世医家临床所发现。《伤寒杂病论》中芍药之意应该本于《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临床运用时也是赤、白芍混用;张机并不认为芍药具有酸收敛阴,芍药酸甘之性为后世医家临床所认识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伤寒论》中桂枝的量效关系及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桂枝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桂枝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桂枝方剂40首,占《伤寒论》全部方剂的35.40%。桂枝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密切相关(P=0.000,P=0.004),而与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桂枝是否为主药与桂枝单次用量和服用次数关系密切(P=0.008,P=0.043)。桂枝与炙甘草配伍,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明显偏高(P=0.046)、药味数明显偏低(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桂枝与芍药或麻黄配伍,与桂枝为非主药时比较,桂枝为主药时的桂枝单次用量和药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为主药时未发现其与茯苓或柴胡配伍使用。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论》桂枝的使用及配伍严格而又灵活多变,剂量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条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甘草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甘草方剂70首,其中2首(2.86%)含生甘草、68首(97.14%)含炙甘草。甘草的单次服用剂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次数均密切相关(P0.01)。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甘草是否为主药与药味数关系密切(P=0.029)。含炙甘草方剂中炙甘草为非主药48首(73.85%),其单次服用剂量、药味数与炙甘草作为主药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炙甘草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其用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为主药时未发现与生姜、大枣、人参配伍。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伤寒论》中甘草剂量及其配伍灵活多变、功效广泛,剂量与药味数存在一定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及其学术思想,以期对呕吐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阅读并收集《伤寒杂病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34首方剂,包含42味中药,高频中药(≥10次)有半夏、甘草、干姜、生姜、大枣、人参;中药功效类型以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兼以寒佐;药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关联规则获得8个药对,即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生姜-半夏、人参-干姜、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黄芩-大枣、黄芩-半夏;聚类分析得到2组聚类方,即桂枝-茯苓-生姜及人参-大枣-黄芩-半夏-甘草-干姜。结论 张仲景治疗呕吐用药以顾护脾胃为中心,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治法以温法、补法为主,辅以安中降逆、苦辛通降、泻热和胃、温阳通气、温阳化饮、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腹痛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痛的条文,对"腹痛"相关词汇,治疗腹痛的方药,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涉及腹痛条文共48条,其中方剂26首,共37种药物。药物性味以辛、甘、苦、温居多,主要归脾经和胃经,重视芍药、甘草的应用。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多以脾胃为中心,主要选择辛、甘、苦、温味药,侧重芍药、甘草的运用,以恢复中焦之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并兼顾心、肺、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曹甜  杨学 《江苏中医药》2018,50(6):67-69
咳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咳进行了详尽的辨证论治。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以咳为症状的有关疾病所用的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甘草培土、麻黄宣肺、石膏清肺、半夏化痰降逆、姜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等治咳常用药的规律,以及干姜细辛五味辛酸开合并用,麻黄石膏寒温清宣并用的配伍大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20.
芍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量巨大,在两书中的318方中,用芍药合计67方次,占全部方剂的1/5以上,书中也有7个去芍药的药方,本文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去芍药的药方探讨芍药的使用,发现所有去掉芍药的药方都是由于出现了中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者浊阴不降,不能使用芍药,因为芍药苦能坚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应该去掉芍药。故芍药在临床使用中,如果患者出现浊阴上逆或中阳不足的症状时,不能使用芍药,否则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