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沛雨 《光明中医》2008,23(8):1088-1089
吾师刘学勤先生致力于临床医疗实践与研究数十载,精勤不倦,学验颇丰。他认为目前消渴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很多病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若仍固守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治法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只有精确审证,医护并重,防治结合,才能达到满意效果。笔者细研刘师关于消渴病的辨治经验,受益匪浅,探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孔凡涵 《光明中医》2013,(12):2622-2624
湿热在病理情况下,中医认为既是致病因素,在病证名称方面又是一个病症名词.如薛生白云:"湿热症始恶寒,后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是也.吴坤安亦在〈伤寒指掌〉卷四云:"脉濡细而数,发热身痛,小水短涩或身目俱黄属湿热"质而致也.吾临床几十年观察,湿热发病不仅在临床各科占有相当大比例,而也是消渴病的潜在因素.今不揣浅陋愿与同道探讨湿热致病与消渴病的辨治,意在完善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型.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治疗消渴病方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它是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引起历代医家重视。早在东汉末张仲景就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文试将仲景治疗本病归纳为5个方证,并探讨如下。1麻子仁丸证 脾胃主受纳运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耗伤阴液,而为消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消渴篇》)第二条:“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  相似文献   

4.
医圣张仲景秉承<内经>旨意,在<伤寒杂病论>中以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消渴病的病证、病机、治法及合并症,其论其法,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6.
张琦 《国医论坛》1995,(6):9-10
张仲景对身笪的辩证,关键着眼于身重的特点及其主要兼证;治疗以首辨邪正盛衰,倡导就近祛邪,重视温阳、益气养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辨治呕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辨治呕吐小议呕吐,按其病因可分为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两大类。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呕吐并非单纯由胃肠疾病引起,而且辨治十分准确。现作如下分析。1对于全身疾病引起的中枢性呕吐,见呕不治呕,而是治疗原发疾病。11全身感染引起的呕吐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年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现粗略浅谈体会,敬祈先辈同道斧正。 消渴病自古以三消分治,实则上中下三消密切相关,证异终同。热燥伤津是标,肺脾肾阴伤虚损为本;日久则夹血淤。肺气肺阴亏耗,布津治节无权,水液直趋州都,溲多渴饮;胃腑燥热,耗损津液,灼伤脾阴,烦渴消谷善饥;统运散精失司,谷精下泄,溲糖消瘦乏困。《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宅阴阳,职司封藏,阴阳失平,溲频挟糖。上则气阴不足,失散精津,下漏精微,久则正气损伤,邪气易凑,多患并发症。治标清热泻火,滋阴止渴,除热燥;治本健脾补肺肾,益气养阴;标本同治。佐以活血,兼者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湿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类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受温邪初期,正气本损,机体抗病能力较强,采取适当治疗方法,助正气倍邪外出,对早期治愈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湿病初期的治疗,以顺应病势,邪有出路为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1宣肺温邪侵袭人体,认D鼻而入,上犯肺卫。叶天土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亦云:“见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大阴。”说明肺是温病中最先受侵的部位。肺主气属卫,又主室发肃降。肺卫受邪侵袭,宜发不畅,工少}无能而为病。宣肺之法,以辛凉轻情之剂,只取效于上焦,使肺气开宣,郁闭之邪得以…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傅山(1607—1684),字青主。著述闻名遐迩,长于妇科,内科杂症亦多效验,其辨治疾嗽之法别具一格,今初探其精要,为临证之参鉴。一、辨证灵活通常达变1.辨新旧新旧是指疾病过程的久暂。新疾多实,久病多虚,且脏腑经络各有侧重,治宜别之。傅氏明于此道,根据痰嗽  相似文献   

11.
消渴病燥湿并见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多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但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阴虚燥热与湿浊并见者亦不少见。对于消渴病燥湿并见的辨证治疗,略述个人浅见。病机探讨·1脾虚生燥也可生湿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加深,先后提出了脾虚致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俊 《陕西中医》1996,17(3):142-142
<正> 消渴,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为临床特征,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孙思邈编篡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内经》《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都有所发展。 1 病因病机方面 《千金要方·卷21·消渴》:“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术石犹且焦  相似文献   

13.
"三焦"理论始于《内经》,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刘爱华教授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津液的输布异常密切相关,故刘师临证辨证消渴病善于运用胆郁理论从"气道、水道、血道"分析,"上、中、下"三部的药同用,使药入"上、中、下"部位的三焦,以此辨治消渴病获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公元1281年~1358年),元代金华人(现浙江义乌县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杂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素有“杂病用丹溪”之说。朱氏对消渴的论治,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特点,也对后世消渴病的治疗有所启发。下面谈谈笔者对丹溪论治消渴病的体会。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在根据朱丹溪运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对自然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格致余论》中,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万物之…  相似文献   

15.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 ,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 ,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发病率逐年提高 ,对于中老年人 ,具有更大的威胁性。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涉及到相关症状的胸部疾病都可参考治疗 ,临床上灵活运用 ,均能获效。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临床中发挥作用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主要从治法方面进行探讨。通阳散结 ,豁痰下气法 :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三条“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  相似文献   

16.
王付  胡颖杰 《四川中医》1998,16(5):10-11
眩者,目眩也,多伴有头昏,且以眩为主;冒者,目眩头昏也,二者大多不分孰轻孰重。《伤寒溯源集》曰:“冒者,蒙昏昏眩。”《伤寒论后条辨》曰:“冒者,清阳不彻,昏蔽及头目也。”眩冒证是临床常见症状,但治疗较难,果能循仲景之理而治之,大多可收到预期效果,于此例举数端,浅析于次。1.病在太阳太阳病在其病变过程中,或因其人正气素虚,或因治疗不当而找伐正气,均可导致太阳之邪佛郁不解而郁遏营卫之气,清阳之气以此不能上荣于头目,则头昏目眩即留证,93条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开,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  相似文献   

17.
左勤 《黑龙江中医药》1998,(1):40-40,F003
消渴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科从1995—11月~1997—3月共收治了60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均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19.
1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主要为六淫中的风寒热操;内因责之于脏腑虚报。两者相互关联影响,导致咽喉部病的发生,由不同的外感或内伤虚报损伤咽喉部,则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外邪侵袭:咽喉属肺、肺主表,所以当肺卫失调,风寒热燥之病邪则乘虚而入,首先犯肺,或直犯咽喉,内热外邪相搏,循经结于咽喉,引起咽喉红肿热痛而致病,并出现以肺热为主的风热表症,或内虚邪实的风寒表症。火邪上炎:咽喉属胃系,若素有脾胃蕴热,邪热里盛由表转里,或过食辛辣之品,引肺胃之热上鼓,内外邪毒相搏,灼律成痰,痰火邪毒互蕴,蒸腾灼伤,引起咽喉红肿胀痛…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是由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正气不足,邪毒乘虚入侵肺卫,使肺失宣肃而致。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及口腔感染,病情严重者还易患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本文试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析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时的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