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脾与胃的发病特点,但历代医家对此句注解不一。联系《黄帝内经》解读"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认为"阳道实,阴道虚"是从脾胃阴阳相合的角度强调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而脾虚胃实易共同为病,并进一步指出脾虚胃实共同为病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罐配合中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肝气犯胃型胃溃疡90例,随机分为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各30例,阴阳平衡罐组接受纯阴阳平衡罐治疗,中药组接受单纯中药治疗,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接受阴阳平衡罐加中药治疗。结果: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与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与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与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胃镜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阳平衡罐配合中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溃疡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阴阳平衡罐配合中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9年6月本院就诊的肝气犯胃型胃溃疡90例,随机分为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各30例,阴阳平衡罐组接受纯阴阳平衡罐治疗,中药组接受单纯中药治疗,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接受阴阳平衡罐加中药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1月复查胃镜及随访1年后复查胃镜,统计复发率。结果近期疗效: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阴阳平衡罐组、中药组(P0.05)。远期疗效:胃镜1年内复发比较:阴阳平衡罐加中药组有效的27例患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3.7%;阴阳平衡罐组有效的19例患者中复发8例,复发率42.1%。中药组有效的20例患者中复发7例,复发率35%。3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平衡罐配合中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溃疡,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谷宁  方玉秀  冯明清 《河南中医》2008,28(12):10-11
在辨证上首先了解脾胃的生理特性,脾升胃降有序,升清降浊,阴阳平和,但脾胃这种相对平衡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在治疗上,正确调理脾胃升降则是治疗胃病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雄志 《陕西中医》2000,21(3):126-127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分析了胃主外上,脾主内下的功能,提出了胃病多外实上热,脾病多内虚下寒的病机及胃病宜清宜攻宜降宜通,脾病宜温宜补宜升宜运的治则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癌等,是一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证,临床表现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下降、腹泻便秘等。《素问》曰"胃不和则寐不安",即所谓子病及母,脾胃脏器出现病变,影响及心,导致不寐。可见患有胃病的人往往都伴有失眠的情况。人的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保持正常,阴阳之气自然而又规律的转化是睡眠的重要保障。生理条件下,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有所养,心血得静,卫阳入于阴而寐"[1]。治病求本,通过治疗慢性胃病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所谓"胃和寐安"。  相似文献   

7.
吐酸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诸逆上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吞酸"、"吐酸"病名,其论述的表现与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酸表现大致相似.笔者采用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燕东  孟淼 《吉林中医药》2011,(9):828-829
脾胃病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而辛开苦降法一法中寄开于泄,寓通于降,平衡阴阳,调理气机,恰好针对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而治,故堪称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9.
杜怀棠教授师承脉络,始于清末御医林衡甫,师承董建华先生,是其主要的学术传人。杜教授精心研习董先生温热病、脾胃病诊治经验及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及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杜怀棠教授认为,气病为胃病的始动环节,虚实寒热是胃病的辨证要点,"健脾调肝"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助胃通降"是胃病的治疗根本。在胃病治疗上可以遵循"三期分治":初期以治疗气滞为主,中期以治疗血瘀为主兼顾痰湿,后期以治疗虚损为主。  相似文献   

10.
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健康状态,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本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中医从"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从"辨证论治"来治疗疾病。"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对人自身内部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整体、人与社会环境整体平衡的思维;"辨证论治"则体现了中医对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治疗疾病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阳平衡的思路和手段,因此,阴阳平衡是中医把握疾病的思维核心。  相似文献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刘铁军教授提出"十人九胃病,胃病多虚寒"的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以脾胃虚弱为本,寒邪为因,阳气损伤,脾肾同病,临证以"温阳补虚,脾肾同治""调整阴阳,温通气血"为治则,以方证为主导,予经典方剂合方加味应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13.
"和"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肝胆脏腑,又是阴阳之脏、阴阳之腑。在生理方面,肝的疏泄与储藏和胆的储藏与排泄共同维持和谐平衡的状态,而病理上储藏与开泄平衡破坏又是病机的关键;肝气郁结、肝阴不足、肝胆湿热是肝胆病常见而又基础的证型。治疗肝胆疾病重在调和气血阴阳,疏肝理气必须调和气血,柔肝补血必须行气疏肝,疏肝利胆又是清利肝胆湿热必不可少的治法。治疗选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一贯煎、龙胆泻肝汤等都蕴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补泻兼施等"和"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针刺交会穴治疗不寐症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良 《陕西中医》2009,30(7):883-884
目的:观察交会穴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不寐症患者根据其病因、病机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胃腑不和型、肝火上扰型。从众多的交会穴中精选出三阴交、关元、大椎3个交会穴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6.4%。结论:三阴交、关元、大椎三穴相配可调节阴阳之气,使阴阳平衡,是治疗不寐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平主任医师观察以"胃痛""胃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发现其二者证素基本相同,病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表现为气滞、气虚、阳虚和湿。林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见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主要病机"脾虚气滞"贯穿疾病始终。林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辨证上注重"体质、病证结合",治疗上强调"脏腑并调",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随"证、症、病"加减,使机体阴阳气血归复平衡,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病的病位虽然在胃,但和脾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脾胃虚寒的胃病,要注重温补脾胃。对于胃病的治疗,要立足于整体,不能只拘泥于胃。此外,对于寒热失调的胃病,又该平调寒热;对于表里不和的胃病,又该和解表里;对于阴虚痰扰的胃病,又该滋阴化痰。总之,审其疾病的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而治之。多主张消补兼施,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常以神曲、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与大枣、党参、白术等扶正之药同用。用药精炼,随证化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从机体阴阳平衡的角度探讨寒热并调法的理论渊薮,分析认为寒热并调法应用于脾胃病的实质是促进脾升胃降功能的恢复,而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则使得寒热并调法在疑难病症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为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医家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论述了"胃病不食"的诊疗经验。将"胃病不食"的病机分为外邪附逆、生冷停滞、七情损伤、阳虚和阴虚,强调辨证施治,不可"内外莫分、阴阳莫辨",处方用药注重"变化圆通、存乎其人",重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由于脾与胃之间存在阴阳、寒热、升降、虚实、燥润多方面属性及功能差异,因而在治疗之时更宜虚实兼顾、寒热适宜、升降并调、刚柔相济,此即是"治中焦如衡"。临床中,脾胃病常常存在寒热并存,虚实兼夹,肝郁脾虚等复杂证候,本文介绍王乐平教授治疗过程中运用"治中焦如衡"的理论,虚实兼顾,寒热并用,疏肝健脾,升降相因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