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临床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模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和各注射剂临床使用剂量,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考察配伍后溶液的理化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含有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碳酸氢钠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接触后,颜色和p H值发生明显变化;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接触后立刻产生沉淀,紫外图谱和指纹图谱发生明显变化;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接触后立刻产生沉淀,紫外图谱发生明显改变;氨茶碱和二羟丙茶碱注射液不溶性微粒书超标和指纹图谱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与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二羟丙茶碱注射液、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时可能会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产生隐患,应予以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5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用量在2种常用溶媒中稀释成输液,测定5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不溶性微粒。结果:5种中药注射剂的原药不溶性微粒符合规定,但配成输液后其不溶性微粒大量增加,其中2种不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注射剂的要求。结论:输液加入中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的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血塞通注射液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配伍后溶液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酸度计、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血塞通注射液和5种抗菌药物配伍前后不同时间点的p H值、颜色、澄清度、不溶性微粒数目等。结果: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与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注射剂联用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应用,使用同一输液器静脉给药时应在2组输液间充分进行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七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靖贤 《中草药》2002,33(10):899-901
静脉输液中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 ,供血不足 ,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牙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起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小 ,临床上常与输液配伍静滴 ,而其与输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澄明度合格但不溶微粒超标 ,潜在危害较大。本研究对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配伍液进行了不溶性微粒检测 ,证实了输液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不溶性微粒超标的可能性 ,并观察到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倍增程度不同。1 材料与仪器1 .1 实验材料 :葡萄糖注射液 ( GS,…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常用27种中药注射剂配伍木糖醇注射液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临床常规使用剂量及说明书要求,将中药注射剂分别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分别于0、1、2、3、4、6、8、24 h等不同时间点考察配伍液的性状(颜色、澄清度)、不溶微粒、可见异物、p H值、紫外吸光度变化情况。结果:27种中药注射剂与木糖醇变注射液配伍4 h内,溶液外观性状、不溶性微粒数目、pH值、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均符合规定,个别药品6 h出现稳定性下降;结论:木糖醇注射液与27种中药注射液配伍未见明显配伍禁忌、稳定性好,是非常理想的糖代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喜炎平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及头孢替唑钠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从配伍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等指标变化,对配伍液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喜炎平与头抱菌素类药物配伍液在6h内含量变化轻微,不溶性微粒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与头孢类抗生素注射剂配伍在6h内化学性质稳定,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4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和pH计测定配伍前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的微粒数目及pH值,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及pH值改变。结果:配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苦参注射液与肿瘤科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选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常温下T=25℃分别与西咪替丁注射液、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甲磺酸托烷司琼注射液、注射用亚叶酸钙配伍,观察配伍后6h内溶液性状,检测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与西咪替丁、甲氧氯普胺、亚叶酸钙配伍后溶液性状良好,pH和不溶性微粒数无显著变化,与托烷司琼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差。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托烷司琼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差,临床使用应避免序贯滴入。  相似文献   

9.
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香丹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溶液外观、测定配伍后6h内不溶性微粒数、pH值和丹参酮与原儿茶醛的含域.结果:香丹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匍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外观无明显变化,pH值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不溶性微粒远远高于原注射液(P<0.05),超过<中国药典>标准.主要成份丹参硐与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痰热清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珍华  鲍红荣 《中成药》2007,29(11):I0004-I0005
痰热清注射液是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阻肺证为主的复方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解痉等作用,现在临床广泛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1]。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与输液或药物配伍后常常发生外观、pH、不溶性微粒以及含量等方面的变化,产生配伍禁忌,影响临床使用。为了考察痰热清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后的这些变化情况,作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现报告如下。1仪器和试药1.1仪器2WF-4DII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PHS-3C型精密pH计(上海电磁仪器厂)。1.…  相似文献   

11.
双黄连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比较。结果4种抗生素与双黄连注射剂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这两种注射液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比配伍前有所增多,但低于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临床上双黄连注射液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宜分别放在不同输液瓶中,以避免因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6种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采用《中国药典》附录光阻法测定配伍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结果:配伍后混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尤指≥2μm和≥5μm)显著增加,且同一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结果亦有所差别。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及对其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张萍  黄容 《天津中医药》2018,35(4):307-309
[目的]考察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后的稳定性,优选出最佳溶媒配伍方案,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将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定时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临床常用的不同溶媒配伍混合配制后,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但不溶性微粒均随着配伍时间的增加而增多,6h后≥10μm不溶性微粒数均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且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合4h后≥10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均已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静脉滴注给药时,注射用血栓通最佳配伍溶媒是10%葡萄糖注射液,其次为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且配伍后的溶液应在6h内使用完毕,若用于糖尿病患者,需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媒配制,配伍后的溶液应在4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精密输液器输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红梅  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58-2759
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在生产、配制及输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溶性微粒,是引发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如静脉炎、过敏反应等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控制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输入人体对于安全用药至关重要,笔者从对输液微粒的认识、中药注射剂与液体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现象及原因分析、普通输液器与精密输液器的优缺点比较等方面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控制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输入血管,从而降低部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规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中药注射剂是最理想、最有效、最安全的输液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复方苦参注射液与3种临床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情况,将复方苦参注射液与3种常用溶剂配伍,观察配伍前,后各个输液的pH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情况,以及6 h内的稳定性。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与0.9%的NaCl比5%葡萄糖和10%葡萄糖更宜配伍使用。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在6 h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6,(5)
目的优化注射用丹参(冻干)调配技术,并考察其不同溶媒成品输液的质量及稳定性。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化注射用丹参(冻干)的溶解方法,溶解液分别用5%、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以及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为成品输液,于室温(25℃)自然光线下,考察0~8 h内各成品输液的性状、p H、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丹参素钠与原儿茶醛含有量变化。结果注射用丹参(冻干)溶解完全,不溶性微粒数目较少,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在室温自然光线下,8 h内各成品输液性状、p H无显著变化。用5%、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数目符合规定,而且在6 h内稳定,但用复方氯化钠以及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者均不符合规定。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的成品输液中丹参素钠相对含有量在4 h内下降程度超过10%,而其他5种在6 h内稳定;各成品输液中原儿茶醛相对含有量均在8 h内稳定。结论注射用丹参(冻干)先用6 m 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强烈振荡1.5 min后,溶解液稀释于500 m L 5%、10%葡萄糖、0.9%氯化钠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其成品输液于室温自然光线下6 h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注射液与15种药物和3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与临床上常用的15种药物和3种输液配伍稳定性,为临床鱼腥草注射液的合理配伍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临床配伍方式,将鱼腥草注射液与所选取的15种常用药物和3种输液进行配伍,测定配伍后10 min和2 h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和鱼腥草素含量的变化。结果:鱼腥草注射液与更昔洛韦和维生素B1配伍后pH均超过了注射剂允许的范围,除了庆大霉素注射液、5%和10%葡萄糖注射液外,鱼腥草注射液与其他注射液配伍含10μm微粒数均超过药典规定,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配伍后,鱼腥草素的含量下降均接近甚至超过10%。结论:鱼腥草注射液与5%和10%葡萄糖注射液无明显配伍禁忌,但应避免与5%葡萄糖盐水和上述15种药物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与5%葡糖糖注射液的配伍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常用的5种中药注射剂(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痰热清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观察各种中药注射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的外观、0~4h内的性状及pH值。结果:本组5种中药注射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4h内均未出现变色和沉淀,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本次研究中的5种中药注射液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较好,可在4h内输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注射用比阿培南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注射用比阿培南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等6种注射液配伍时其含量和有关物质,考察其外观、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结果注射用比阿培南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等6种注射液配伍时,外观、pH值、含量、有关物质基本不变,不溶性微粒符合药典规定。结论本实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环磷酰胺注射剂在静脉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临床常用剂量的注射用环磷酰胺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磷酰胺的含量,观察配伍液外观、pH。结果:注射用环磷酰胺与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0~6小时内外观、含量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注射用环磷酰胺室温下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