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络病理论系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邪客络脉,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瘀血滞络,发为消渴,久病入络,体内血瘀、气滞、痰浊等互相胶结,损伤络脉。将脉络理论应用于消渴治疗中,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阳虚寒凝、痰瘀阻络,以调气血、化痰瘀、通络等为基础治疗大法,辨证施治,未来研究当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络病理论分析络脉结构功能与其相关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3.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5.
王林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19-20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62-64
中医理论认为,痰浊、瘀血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阻络证与肺癌脑转移在病程、性质和表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痰瘀互结阻滞脑络是肺癌脑转移形成的主要病机。根据"痰瘀"理论探索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发展,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痰浊瘀血理论论述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因、病机,确立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原则。文章通过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文献中关于痰浊瘀血与老年性痴呆的论述,运用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述痰浊瘀血与老年性痴呆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脏腑气血阴阳俱虚是老年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浊瘀血是老年性痴呆的直接原因。痰瘀之邪上蒙清窍、阻痹脑络,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神志方面的一系列疾病,故应重视痰瘀理论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络病辨证在冠心病辨证施治中的应用。结论: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可概括为"络脉虚滞",基本病机为"心气亏虚、痰瘀阻络",且本病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始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 MCI)患者的中医辨证诊治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方法对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230例符合a MCI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结果 1)以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为主,以三证及以上最为多见;2)MMSE总分与肾精亏虚、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证均呈负相关,其中痰浊阻窍证与MMSE相关性最高;肾精亏虚证与Mo CA呈负相关;3)肾精亏虚、痰浊阻窍、肝阳上亢证均与注意和计算能力呈负相关,肾精亏虚证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证与命名呈负相关,肾精亏虚证与延迟回忆呈负相关。结论 a MCI的主要证型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证,MMSE总分与肾精亏虚、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证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并发症的发生多与其"瘀血"相关。本文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精微不得正化",致瘀原因为"高脂痰浊阻络"。由于高脂痰浊的形成是多病因、多脏腑的共同作用。因而,无论消渴病或消渴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均具有辨证多样性的特点,非传统理论认为的"阴虚燥热"、"津耗血枯"独为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肾消"、"下消"、"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在以往认识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础上,多数医者认为瘀和毒亦为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马东明等[2 ]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消渴日久,致肾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络脉失养,而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在肾络,津凝痰聚,痰瘀郁热,胶结成毒,络毒蕴结,肾络阻滞,诸症丛生.何泽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2.
痰瘀同治缺血性中风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之本为肝肾阴阳失调,脾不健运;病之标为痰浊雍盛,瘀血阻络。病机为痰瘀交阻,脑络不通。分五型: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热闭窍型。治疗89例,显效35例,有效27例,无效9例。  相似文献   

13.
<正>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病证范畴,其发病多由脏气亏损,气血、津液营运不畅,停聚体内,变生痰浊与瘀血,留滞经脉,痹阻心络而致。因此,痰浊与瘀血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之始终。兹就痰瘀学说与冠心病之辨治作一探讨。1痰瘀学说的提出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痰饮与瘀血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均由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所致。而痰饮与瘀血一旦形成,又可阻碍脏腑之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素体气血阴阳不足为其发病基础,病位在络,湿瘀闭阻络脉,为其主要病机.本文论述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常见证型,并提出治疗五法:化湿宣痹法治疗湿热痹阻于络型、化痰通络止痛法治疗痰浊痹阻于络型、益阴通络法治疗络脉空虚,血运不行型、温阳通痹法治疗阳气痹阻不通型、辛润活络法治疗瘀血阻络,血运不行型.因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痹阻不通,故在治疗时采用通法,强调通法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附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498-25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痰浊、瘀血是糖尿病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病机转化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消渴日久,痰瘀入络,形成痰瘀阻络证。雷晓琴主任医师在古方驻景丸基础上,加用理气化湿、化瘀通络之品化裁,形成通络驻景丸方,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痰瘀阻络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8.
重度斑秃多因痰瘀痹阻络脉,阻塞毛窍,新发不生是病理关键,提出从痰瘀痹络论治之构思,讨论了从痰瘀痹络论治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介绍了相应的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在治疗用药过程中要把握好"活"与"养"的关系以及配合升降药、风药、引经报使药提高疗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房铭  王树高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38-838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头痛"、"脑风"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偏头痛可有外感风邪、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而以瘀血阻络型为多见。笔者采用腕踝针配合刺络放血的方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肖淑琴主任医师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中医"肝风"范畴,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肾病机为风动痰扰、瘀血阻络,治疗时强调健脾平肝养肾,涤痰化瘀熄风,以二陈汤合芍药地黄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