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甲钴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建伟  马红燕  杨猛 《发光学报》2012,33(5):553-557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及共振光散射法,研究了甲钴胺 (Mecobalamin)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 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 (Tris-HCl) 缓冲溶液中,随着甲钴胺浓度的增加,BSA的荧光强度、共振散射光强度逐渐减弱。通过计算不同温度(293,303,310 K)下的猝灭常数 (Ksv=5.40×104,6.90×104,8.00×104 L/mol) 及扫描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甲钴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测定了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 (KA=1.68×104,4.34×104,7.90×104 L/mol)和结合位点数 (n≈1)。利用热力学参数 (ΔH>0、ΔG<0和ΔS>0) 确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性质,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作用过程是自发的。同时应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甲钴胺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钴胺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拜复乐(MXFX)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MXFX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291 nm和462 nm。ctDNA的加入对MXFX的荧光有静态猝灭作用,这种荧光静态猝灭作用是由ctDNA和MXFX结合引起的,作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常数为1.28×105 L/mol(25 ℃)。采用离子强度的影响、碘离子猝灭及溴乙锭竞争作用实验研究了MXFX与ctDN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XFX与DNA的结合是MXFX嵌入到DNA中相邻2个碱基对之间,属于嵌入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柯里拉京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p H 7.4的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作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振散射光谱法结合盐效应和DNA熔点(T_m)实验研究了柯里拉京(Cor)与小牛胸腺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or静态猝灭DNA-EB体系的荧光。Cor与DNA作用后,其特征吸收峰强度发生减色效应;与DNA作用导致Cor在480.5 nm处的共振散射峰增强,并在330.2 nm处出现新共振散射峰。盐效应对Cor与DNA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与Cor作用引起DNA的T_m值升高5.5℃。由此推断,Cor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为嵌插,两者间形成了超分子体系。通过计算获得Cor与DNA间结合常数(K_A)为5.82×10~3L/mol(298 K)、2.47×10~4L/mol(310 K),它们之间的作用为熵驱动的自发、吸热过程,疏水作用力是主要的非共价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与盐酸特拉唑嗪(THD)混合体系进行了荧光发射光谱和同步光谱实验研究。BSA溶液在340 nm处有明显荧光特征峰,当加入THD后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发生内源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以BSA为探针的THD含量测定方法,通过该方法所得的模型函数相关系数都高于0.99。对所得模型函数进 行了实验验证,其中发射光谱模型函数回收率为96.04%~103.16%,同步光谱模型函数回收率为100.41%~ 105.5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0%和2.42%。荧光发射光谱和同步光谱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64×10-8 mol/L和0.66×10-8 mol/L,定量限分别为0.21×10-7 mol/L和0.22×10-7 mol/L。  相似文献   

5.
以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PMD)为原料,采用真空气相沉积法制得PMD纳米自组装材料,由此建立了测定三硝基甲烷的荧光化学传感新方法。采用真空气相沉积法自组装PMD纳米材料,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分析及荧光光谱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图像显示,PMD纳米材料呈带状网络结构,长度为30~100 μm;TEM图像表明,PMD纳米带宽度为100~300 nm,其中纳米线直径为120~220 nm。在PMD分子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间氢键、π-π等弱相互作用是构筑纳米结构的主要驱动力。一些较低沸点有机分子蒸汽对PMD纳米材料的荧光(λexem=377 nm/495 nm)有猝灭作用,尤其是PMD纳米材料对三硝基甲烷有灵敏的响应。测定三硝基甲烷的线性范围为2.19×10-5~1.37×10-4 mol/L,R2=0.995,检出限为1.02×10-6 mol/L。  相似文献   

6.
对ZBLAN氟锆酸盐玻璃中Pr3+掺杂离子3P01D2能级的寿命和发光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光谱学研究。首先测量了两种掺杂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1×10-3,5×10-3)的Pr3+:ZBLAN玻璃的吸收光谱,然后运用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技术测量了3P01D2能级在激光单光子共振激发下的荧光发射谱和能级寿命。将不同荧光发射谱带的强度和文献报道的Judd Ofelt理论计算辐射跃迁几率数值做了比较分析,证明了文献中理论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浓度猝灭效应,在相同的激发条件下,掺杂浓度为1×10-3样品的荧光发射强度明显大于5×10-3样品的荧光发射强度。但是从我们的测量结果看,掺杂浓度对3P01D2 的能级寿命值无显著影响。掺杂浓度为1×10-3时,Pr3+离子3P01D2能级的寿命值分别为46,322μs。  相似文献   

7.
采用偶氮胭脂红(G)荧光探针作为辅助手段,利用紫外-可见及荧光光谱技术分别测定了土霉素、硒(Se2+)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光谱,得到了土霉素-硒离子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插作用,土霉素-硒离子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固有结合常数K为1.03×104L/mol。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 Hydrochloride for Injection,C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盐酸头孢替安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在291K时,求出了猝灭常数KKV=2.49×104L/mol、结合常数KA=3.8×103L/mol及结合位点数n=0.81。在同步荧光光谱中BSA色氨酸和酪氨酸发射峰红移,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微环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肌酐是肾脏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因此,快速、灵敏的肌酐检测非常重要.本文提供了一种通过提高低温下的光子诱导电荷转移效率来促进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活性的有效策略.采用种子生长法获得纳米金二十面体(Au20),以此作为SERS活性基底.采用极低温(98 K)SERS检测技术实现对染料分子结晶紫(CV)和生理盐水中的肌酐含量的快速、灵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常温296 K下, Au20基底对CV分子的检测限(LOD)低至10–12 mol/L,并且信号均匀;低温98 K时, CV分子的LOD可达10–14 mol/L,比296 K时降低2个数量级.最后,使用Au20基底对生理盐水中的肌酐进行无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常温296 K时该SERS基底对肌酐的LOD为10–6 mol/L, 1619 cm–1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39.低温98 K时,肌酐的浓度探测极限低至10–8 mol/L, 1619...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一种简单的酰腙类结构的增强型荧光探针HM,实现了对锌离子(Zn2+)的高选择性识别。运用ESI-MS质谱、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探针HM对Zn2+的识别过程。紫外光谱测试表明,当向探针HM中加入Zn2+后,386 nm处的吸收峰逐渐减弱,在420 nm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并且强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等吸收点为396 nm。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探针HM能够高选择性地识别Zn2+。在发射波长510 nm处的荧光增强2.5倍,最低检出限为1.0×10-5 mol/L、量子产率为0.02。该识别过程为PET(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和CHEF(螯合荧光增强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电喷雾质谱和Job's plot实验证明探针HM与Zn2+以1:1配位,平衡常数(K)达到4.05×106 L·mol-1。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对-香豆酸(p-C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CA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显示,在298,304,310 K下,p-CA与H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3.41×10~4,2.09×10~4,1.38×10~4L/mol,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p-CA的酚基与HSA有效结合。标记竞争实验指出,p-CA在HSA上的结合位点主要在SiteⅠ。反应过程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静电引力,且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p-CA与HSA间的距离为5.11 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p-CA的结合没有导致HSA构象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三种新合成的钌配合物[Ru(bpy)2(7-CH3-dppz)]2+、[Ru(bpy)2(7-F-dppz)]2+、[Ru(phen)2(7-F-dppz)]2+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辨的荧光光谱技术分别测量了这三种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时的瞬态荧光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Ru(bpy)2(7-CH3-dppz)]2+的发光寿命最长(约382 ns),而[Ru(bpy)2(7-F-dppz)]2+的发光寿命最短(约65 ns)。分析表明:钌配合物的发光来源于配合物分子中的电荷转移态到基态的辐射跃迁。通过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使得配合物激发态分子的无辐射弛豫几率减小,从而导致发光寿命的增加。配合物的分子与DNA相互作用越强,激发态分子的无辐射弛豫几率越小,发光寿命也越长,最终导致高的发光效率。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对配合物的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稀土La(Ⅲ)、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稀土离子La(Ⅲ)和Nd(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a(Ⅲ)和Nd(Ⅲ)离子能配位诱导BSA,使其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芳杂环疏水基团外露,在280 nm处的吸收增强而表现出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La(Ⅲ)和Nd(Ⅲ)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  相似文献   

14.
铕离子对tRNAPhe结构影响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MR波谱方法研究了溶液中铕离子对酵母苯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phenylalanine 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简称tRNAPhe)结构和构象变化的影响.Eu3+离子对tRNAPhe亚胺质子范围的1H NMR谱具有特殊的影响,酵母tRNAPhe亚胺质子谱作为Eu3+浓度函数的研究表明位于扩大二氢尿嘧啶螺旋(D-螺旋)的端梢三级碱基对G15·C48明显地受加入Eu3+的影响(向低场位移0.85);堆积在G15·C48上的U8·A14碱基对在存有1~2个Mg2+离子下亦受加入Eu3+的影响.酵母tRNAPhe中可能受到Eu3+影响的另一亚胺质子为G19·C56三级碱基对,由于G19·C56的亚胺质子共振位于高度叠加的12.6与12.2之间,其归属仅供参考.该碱基对有助于D-环对TΨC环的联接.配位Eu3+引起tRNA分子构象的变化并且导致一些谱峰向高场或低场位移.  相似文献   

15.
快重离子辐照对非晶态SiO2薄膜光致发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纯宝  王志光 《发光学报》2011,32(6):608-611
用湿氧化法在单晶硅表面生长了非晶态SiO2薄膜,再用高能Pb和Xe离子对薄膜进行辐照,最后用荧光光谱分析了辐照参数(剂量、电子能损值)与发光特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快重离子辐照能显著影响薄膜的发光特性,进一步分析显示,辐照导致了SiO2薄膜内O-Si-O缺陷、缺氧缺陷和非桥式氧空位缺陷的产生,且缺氧缺陷和非桥式氧空...  相似文献   

16.
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肾上腺色腙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红燕  王艳妮 《发光学报》2016,37(2):230-236
通过高温裂解柠檬酸合成了水溶性石墨烯量子点(GQDs),并应用钝化剂PEG2000进行修饰,提高了GQDs的量子产率。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荧光寿命。实验发现,在p H=7.40的Tris-HCl缓冲液中,肾上腺色腙(CBZC)对GQDs荧光强度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基于此提出了以GQDs为探针测定肾上腺色腙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缓冲溶液用量、缓冲溶液种类、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多种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当量子点浓度为2.3×10-3mol/L时,肾上腺色腙浓度在4.0×10-7~1.2×10-5mol/L(0.995 6)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5×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15%(n=5,c=4.0×10-6mol/L)。该方法对于样品中肾上腺色腙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7.46%~101.6%。通过测定温度对猝灭常数的影响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确定了二者的猝灭过程和相互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17.
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被人类广泛使用的溴系阻燃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BCD已经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且对人类的健康具有较大威胁。目前还没有关于HBC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报道。该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整合光谱学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技术手段探究HBCD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HBCD对人类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一些基础数据。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证明HBCD能够使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HBCD与BSA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2.796 6×104 L·mol-1 (288 K),2.194 1×104 L·mol-1 (293 K),1.174 4×104 L·mol-1 (298 K)。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分子对接结果表明HBCD与BSA在结合位点Ⅰ处结合,结合距离为3.45 nm左右。根据热力学常数与结合常数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ΔH=-61.749 kJ·mol-1 ,ΔS=-128.742 J·(mol·K)-1,两者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或氢键。三维荧光光谱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HBCD不会对BSA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0.97 GeV的209Bi离子辐照二硫化钼(MoS2)晶体,辐照注量范围为1×1010~1×1012 ions/cm2,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和Raman光谱分析研究了快重离子辐照对MoS2热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快重离子辐照在MoS2中产生了潜径迹,较高激光功率下的Raman测试使样品局部温度升高,导致E1/2gA1g峰随注量增加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且峰形展宽。引入了通过改变激光功率测量Raman光谱得到MoS2热导率的计算方法,获得了不同辐照注量下MoS2的热导率的定量分析结果,随注量增加,热导率不断降低,从未辐照样品的563 W/mK下降到1×1012 ions/cm2辐照时的132 W/mK。Molybdenum disulphide (MoS2) was irradiated by 0.97 GeV 209Bi ions with the fluence of 1×1010 to 1×1012 ions/cm2. The irradiation effect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oS2 was analyz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and Raman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hillock-like latent tracks are observed on irradiated MoS2 by AFM. The measurement of MoS2 by Raman spectrometer with high laser power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local temperature of MoS2, which cause the downshift of peaks position and broadening of E1/2g and A1g peak.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Raman spectra measured at different laser powe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oS2 before and after irradiation was calculated, which show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oS2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luence, from 563 to 132 W/mK for pristine and 1×1012 ions/cm2 irradiated MoS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