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经络学的分支之一,与现代医学热门的肌筋膜学说多有相类似之处。通过经筋与肌筋膜在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形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对比,以探讨两者相关性,深入挖掘经筋实质,对于临床针灸诊疗思路的指导及疗效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丰富传统医学内涵,促进传统与现代医学理论精华融合,推动中医学新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肩周炎为切入点,探析上肢经筋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二者在肩关节的循行路线、解剖功能,探究二者在肩周炎发病特点与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阿是穴与激痛点的相关分布特征与致病特点,综合阐述二者在中西医不同理论指导下诊治肩周炎的差异互补。旨在从筋膜力学角度认识与丰富传统经筋理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添综合视诊、触诊和功能评估的诊疗维度,扩展经筋近治、远治疾病范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寻找更优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部,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太阴经筋,趾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少阴经筋。在阴股部,股内侧肌及股内收肌群的股骨止点可被视为足太阴经筋,股内收肌群结合体可被视为足厥阴经筋,大收肌后部及半腱肌半膜肌可被视为足少阴经筋。在躯干部,足太阴经筋与腰大肌筋膜密切相关,足少阴经筋与脊柱椎体前筋膜更为切合。从功能上,足厥阴经筋突出了股内收肌群与耻骨的解剖关系,足少阴、足太阴经筋突出了下肢内侧与腰腹的关系。结论:足三阴经筋分布与下肢内侧及腹腔后壁肌筋膜密切相关,由于经筋的功能性,需要进一步从解剖、功能、生物力学和病候等方面对足三阴经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腰痛症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放射到臀、腿部的酸胀疼痛感,或麻木不适感,多数患者伴有腰部功能障碍的一类中医病症;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疾病。自1990年至2017年,腰痛患者数量大幅增加,患病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上升~[1],成为全世界骨科、康复科的主要就诊病种~[2]。在临床中经筋学说与肌肉链理论对腰痛病症的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肌筋膜链是在西方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现代医学概念。它强调人体是以骨骼为支架,由肌筋膜、韧带等紧密连接构成的一个张拉整体结构,各部分通过链条式网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其重要性不置可否。目前仍然有很高比例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无法真正彻底的摆脱束缚。文章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的探讨,以期为相关疼痛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筋”及“膜原”实质的筋膜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鹏 《北京中医》2007,26(5):283-285
经筋与膜原做为中医学的两个范畴,同属于中医学中的形态学概念,具有实际的解剖学基础,虽同出于《内经》,但是相对于经络气血等形而上的范畴,后世医家对两者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使在当前也仍然十分薄弱。本文尝试以现代解剖学筋膜理论进展为依据,探讨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形态学实质,以期对中医学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韦英才  梁子茂 《新中医》2017,49(12):173-176
简版:查看全文请点击下载PDF全文  相似文献   

9.
卜婉萍  林栋  庄婉玉  黄晓真  张志灿 《新中医》2016,48(11):196-198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络系统的学习,认识到肌筋膜链的路线与经络循行有相似的地方,且在功能表现上有重叠。作者浅析阳经的分布并将肌筋膜链中的螺旋链、后表链及体侧链与相应的阳经从循行、功能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比较,尝试为经络系统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螺旋线是基于肌筋膜运动整合理念形成的一条功能性整体解剖结构线。通过对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间在分布、组织结构、功能联系、病候、治疗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认为基于肌筋膜螺旋线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对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和腧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项痹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该病逐渐趋于年轻化,且该病患者大多愿意选择保守治疗,而中医的推拿技术在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备受推崇.了解中医皮部经筋与西医肌筋膜线理论,总结二者关系,将皮部经筋推拿术与肌筋膜松弛术进行有机结合,为项痹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颈腰椎病的推拿治疗多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生物力学,采用适当的手法对患处进行治疗。通过总结分析有关经筋的理论,并结合基于现代医学的扳机点理论,阐述经筋理论与颈腰椎病的密切关系,即颈腰椎病的病理表现为经筋功能失调,筋结病灶点或者扳机点的出现;采用理筋解结消除扳机点,可以缓解甚或治愈颈肩腰腿疼痛,进而指出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和康复的理论。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而其实更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本文应用现代解剖学论点,阐述经筋理论中的软组织损伤,并且总结了目前应用经筋理论进行的有效治疗方法。对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14.
刘军  范庆花  徐鲁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64-1864
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源于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肌腱等结缔组织的疼痛综合征。笔者自2007年6月以来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6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均来自我院康复科门诊,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筋及筋膜网络在协调机体平衡方面存在功能上的共通性,而肿瘤的发生进展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破坏筋膜网络及经筋的整体协调性,由此产生的癌痛可能是二者失衡所致。黄金昶教授在癌痛的治疗中,立足于筋膜网络的整体平衡学说,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强调“解结”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筋膜反应点为靶点,围绕“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浮针、毫刃针、火针、艾灸等多种针灸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河南中医》2021,41(10):1490-1494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医经筋理论结合推拿手法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小样本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头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患者颅周肌肉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头痛缓解,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100%;3个月时再次评定,总有效率94.7%;6个月时再次评定,有5例复发。结论:中医经筋理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发病原因复杂,是各种综合因素所致,椎体、椎间盘、韧带等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出现问题,只要发生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颈椎间盘变性是颈椎病的直接原因,加速颈椎间盘变性的原因和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目前生物力学对颈椎病的研究比较深入,颈椎病与颈部的姿势、周围组织、肌肉、韧带的张力有关。我院针灸科从肌筋膜链角度调整颈椎周围组织韧带肌肉的生物力学结构,研究颈椎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筋膜链推拿手法对腰椎管狭窄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已完成本研究治疗疗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肌筋膜链推拿手法结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并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24周后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筋膜链理论运用推拿手法可稳定腰椎基本结构,纠正病变椎体微循环,清除神经血管水肿,相对扩大狭窄的椎管,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