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评价Ⅲ期乳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射治疗的效果,对42例Ⅲ期乳癌患者在行改良乳癌根治术后,分别进行胸壁照射(20例)和淋巴引流区域照射(22例)。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胸壁照射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淋巴引流区域照射组(P<0.05)。三年存活率也较后者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放疗副作用基本一致。结论:胸壁照射疗法是Ⅲ期乳癌改良根治术后有效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效射治疗病例74例,其中Ⅱa期31例、Ⅱb期25例、Ⅲa期9例、Ⅲb期5例、Ⅳ期4例。合并胸壁放射治疗者36例(服射组),未合并胸壁放射治疗者38例(未照射组)。淋巴引流区和胸壁放射治疗剂量分别为DT40~53Gy,4.0~5.5周完成;DT35~52Gy,3.5~5.3周完成。多数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合并化疗。比较分析两组胸壁复发率、区囊琳巴结复发率、远地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胸壁照射组和未照射组3年胸壁复发率分剐为8.3%、10.5%,区囊琳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1.1%、13.2%,远地转移率分别为22.2%、23.7%,经χ2检验均无差异,P值分别为0.747、0.788、0.881。两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9.2%、85.8%和86.1%;腋窝淋巴结阳性病例两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81.8%、72.9%和77.1%。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663、0.919)。中晚期病例(临床Ⅲ期以上)胸壁照射与否及不同剂量胸壁照射的生存率曲线经Logrank检验也均无差异,P值分别为0.449、0.764。结论:本研究未得出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射治疗有利降低局部区囊复发率、远地转移率及提高生存率的结果。胸壁放射治疗的价值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的个体化确定需要更多的随机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对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提高伤口Ⅰ期愈合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即橡胶管重力引流、胸壁胸带加压包扎、患肢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实验组32例,采用负压引流,合理安排患肢功能康复时间,胸壁使用纱包、弹力网套包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皮瓣积液、坏死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伤口Ⅰ期愈合率明显提高;引流管拔管时间、伤口平均愈合天数均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的改进可明显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积液、皮瓣坏死,提高伤口Ⅰ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加包扎是否优于单纯的负压引流,及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负压引流组(实验组)及负压引流加包扎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作保留胸大小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ohineloss术式)。记录病人年龄、BMI、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切口、引流情况及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及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积液的情况。引流管为腹腔硅胶引流管分别为腋窝26号,胸壁22号。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生积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84,P=0.7662〉0.05)。但积液患者与无积液患者的BMI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9〈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切口有张力患者可适当加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REDON引流瓶预防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12月123例乳癌根治术后丝线皮肤间断缝合负压引流和2002年1月-2003年3月159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REDON引流瓶负压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REDON引流瓶负压引流发生皮下积液20例(12.58%),皮肤坏死3例(1.89%)。丝线皮肤间断缝合负压引流发生皮下积液47例(38%),皮肤坏死16例(13%)。结论:乳癌改良根治术后REDON引流瓶负压引流促进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有效引流,能减少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66例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166例乳腺癌病人(Ⅱ期90例,Ⅲ期76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采用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及化疗加放疗等辅助治疗。结果: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1%(46/90)、22.4%(17/76)。术后放疗组、术后放疗加化疗局部复发率(局部及区域淋巴结复发)均低于术后单纯化疗组(P<0.05);术后化疗组及术后放疗加化疗组远处转移率均低于术后单纯放疗组(P<0.05);术后放疗加化疗组10年生存率较术后单纯化疗及单纯放疗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Ⅱ、Ⅲ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化疗可以减少远处转移率,术后放疗加化疗可以明显提高10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T2N1(ⅡB)期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177例。其中,仅行区域淋巴结放疗者143例(淋巴结放疗组),行区域淋巴结及胸壁放疗者34例(胸壁放疗组)。结果:胸壁放疗组优于淋巴结放疗组,两组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5%(25/34)、64.7%(22/34)及48.3%(69/143)、39.%(56/143),比较均P<0.01。胸壁复发率前者低于后者(P>0.05)。笔者认为乳腺癌术后,行区域淋巴结及胸壁放疗能降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T2N1(ⅡB)期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177例。其中,仅行区域淋巴结放疗者143例(淋巴结放疗组),行区域淋巴结及胸壁放疗者34例(胸壁放疗组)。结果:胸壁放疗组优于淋巴结放疗组,两组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5%(25/34)、64.7%(22/34)及48.3%(69/143)、39%(56/143),比较均P〈0.01。胸壁复发率前者低于后者(P〉0.05)。笔  相似文献   

9.
目的乳腺癌根治术应用单管和双管负压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对比性研究。方法对83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单管组(47例)和双管组(36例),观察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双管负压引流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大于单管组(P〈0.05),4~6天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管负压引流组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管组(P〈0.05);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双管负压引流较单管引流更充分,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再治疗的效果。方法 36例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Ⅰ组,单纯放疗;Ⅱ组,手术加化疗加放疗加内分泌治疗;Ⅲ组,化疗加放疗加内分泌治疗。结果 Ⅰ,Ⅱ,Ⅲ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18%,81%,53%。Ⅱ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或区域巴结复发与初次手术的病期、手术方式及操作技术有关,术后要重视随访,早发现早治疗,治疗上应以综合治疗为主,要积极、足量、全程完成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1.
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评价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85例,按使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与否随即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用Drainobag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97例,未使用组(传统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88例,使用组于术后不加压包扎,未使用组加压包扎,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于手术后5~7天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使用组发生皮瓣和/或腋窝积液4例(4.12%),未使用组发生伤口和/或腋窝积液18例(20.45%),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组轻度皮肤坏死2例(2.06%),未使用组发生轻度皮肤坏死11例(12.5%),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省时,患者满意度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水仙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7-77,7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行乳癌根治术患者8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术。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均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乳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分,记录两组患者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例数。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记录两组患者不同疼痛级别例数。结果观察组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和Ⅰ级、Ⅱ级和Ⅲ级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乳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情绪和术后疼痛,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效果。方法:早期乳腺癌患者5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全切除乳房原发灶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的生存率为96.0%,对照组为92.0%,2组的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皮缘坏死、切口感染、上肢淋巴性水肿和上臂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徐志杰 《大家健康》2014,(7):183-183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麻醉疗效。方法:将我院68例行乳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仅单纯采用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切皮时及拔管时心率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1%(33/34),而对照组仅61.8%(21/34),两组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2.95,P<0.01)。结论: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乳癌根治术,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改良根治术一式(Auchincloss术式)治疗乳腺癌I-Ⅲ期的术后疗效,研究其适应症,方法:分析我科1995年3月-2001年9月用Auchuincloss术式治疗35例I-Ⅲ期乳癌病人之术后半年至3年生存率,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生存率100%,无近,远期并发症,复发率2.86%(1例),结论:改良根治术-式(Auchincloss术式)可用于治疗乳腺癌I-Ⅲ期,同时术后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Ⅲ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Ⅲ期乳腺癌患者192例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就其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92例患者的3年复发转移率为21.88%,单因素分析显示,3年复发转移率与年龄、术后放疗、术后规范化疗、病理类型、阳性淋巴结个数、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放疗、术后规范化疗、病理类型、阳性淋巴结个数及ER、PR、HER2的表达是Ⅲ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术后放疗、术后规范化疗、病理类型、阳性淋巴结个数及ER、PR、HER2的表达是Ⅲ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428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Ⅰ期167例,Ⅱ期261例)患者及随机抽取同期行Halsted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80例(Ⅰ期66例,Ⅱ期114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结果:乳腺癌Ⅰ、Ⅱ期患者改良根治术5年生存率与根治术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提示乳腺癌Ⅰ、Ⅱ期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优于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乳癌根治术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80例乳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行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外科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前焦虑术后疼痛值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患肢恢复时间缩短(P〈0.05)。结论:针对心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减轻术后疼痛,增加患者自护能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后复发病例141例。其中,术后未行放疗复发者57例(术后未放疗组),术后行区域淋巴结预防照射后复发者84例(术后放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放疗组优于术后未放疗组。两组1年内复发率及腋窝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均P<0.01。作者认为:腋窝淋巴结转移为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复发者以腋窝及多部位复发为主。术后放疗能推迟复发时间,降低区域淋巴结复发率。同时,应视病情行胸壁照射,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激光(SL)照射星状神经节(SG)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I组,n=20),照射组(Ⅱ组,n=20)。照射组在麻醉诱导前用超激光治疗仪(Super Lizer HA-550)先后照射两侧SG,功率60%-80%,照2s,停2s,每侧各10min。I组不启动治疗仪,余同Ⅱ组。观察入室(T1)、切皮(T2)和术毕30min(T3)时ACTH、皮质醇和IgG、IgA、IgM的变化。结果与T1比较,I组T3时ACTH和T2、T3时皮质醇均显著升高(P〈0.05,P〈0.01);Ⅱ组仅T3时皮质醇明显升高(P〈0.05),I组T3时ACTH和皮质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与T1比较,T2、T3时两组IgG、IgA、IgM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T3时Ⅱ组IgG明显高于I组(P〈0.05),T2、T3时Ⅱ组明显高于I组(P〈0.05)。结论术前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体液免疫的抑制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减轻麻醉和手术所致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