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2.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的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问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综合分析,发现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储层包裹体中的油气油藏主要来源于风城组烃源岩,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一早白垩纪;储层孔隙中的油气来源于下鸟尔禾组烃源岩;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油气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石西油田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中油气组分(古油气组分)和储集岩开放孔隙中油气组分(现今油气组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石西油田油气藏的成藏期、成藏期次、油气源及油气埋藏演化史,认为:石西油田的油气藏至少发生过两期以上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古生界成熟的原油并不完全是先期成藏的低成熟原油在储集层中热演化的结果;像罗系油气藏受构造、断层控制,其原油密度较石炭系原油密度高,成熟度明显低于石炭系原油。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年来发展的烃类包裹体研究新方法,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与油气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其中海西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占优势,单体烃类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表明,早期原油(黄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色谱呈双峰型、芳烃含量较高的特征,属于成熟度相对较低的中质原油;而晚期原油(蓝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呈单主峰型、芳烃含量较低的特征,属成熟中晚期轻质原油。结合研究区原油的来源或烃源岩沉积环境、成烃生物、成熟度、运移距离和成藏过程及时间,推测早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优质烃源岩,晚期原油主要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中幔源CO2的充注时间是进行CO2-砂岩相互作用以及CO2-原油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一般将CO2气藏附近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视为幔源CO2的充注时间,但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于具有多期火山活动的含油气盆地。通过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在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解读出两期油气和一期CO2充注记录,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油气充注记录主要以液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自生矿物和碎屑矿物的裂隙中,幔源CO2充注的记录为片钠铝石自生矿物和赋存于碎屑矿物裂隙中的含CO2包裹体,幔源CO2的充注略晚于第二期油气充注或与其大致同时。根据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合已有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构造裂缝发育时间判断,松辽盆地南部形成片钠铝石的幔源CO2的充注时间可能为白垩纪末(明水期末)-古近纪。  相似文献   

6.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在油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性质虽然不及单个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能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源及成藏方面的信息,但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仍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可靠的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目前保留下来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目前保留下来的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鄂尔多斯盆地龙探1井下古生界盐下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乙烷同位素差别更大,它不能反映天然气的来源。包裹体中与气藏中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主要是煤成气。   相似文献   

7.
׼�������Ī������������ɲ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成藏条件、期次和时间进行了分析,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天然气与第一类原油同源。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莫索湾凸起位于盆1井西凹陷和昌吉凹陷之间的隆起带,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白垩系和侏罗系的砂岩储集层发育,构造形成时间早于油气形成期。包裹体组分及均一温度研究表明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油气为两期成藏,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吐谷鲁群油气成藏时间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8.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郯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和石炭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成藏条件、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吉木萨尔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干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二叠系砂岩、砂砾岩储层和石炭系的火山岩储层发育,圈闭形成时间早干油气形成期。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该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为两期成藏,油气成藏时间分别为晚侏罗纪和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9.
油气藏研究中流体包裹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流体包裹体蕴涵着丰富的油气成藏信息,被广泛应用在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油气成藏研究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含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其正常的埋藏温度,据此计算的成藏时间较晚、流体古压力偏高;含烃流体包裹体多形成于油气充注早中期,有机质成熟度一般低于储层原油的成熟度;早期少量油气充注与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均难以形成较多的含烃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丰度法确定的古油水界面和成藏期次偏少;盆地晚期高温热液活动有利于驱动油气输导通道中吸附烃的运聚。这些认识对于深化流体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油气成藏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法、荧光光谱和单井模拟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原油的荧光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母质相同且沉积于海相弱还原环境,再通过与研究区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均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芳烃中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参数是定量评价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计算得到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成熟度(Ro)在0.90%~1.47%之间,可能对应了多期油气充注。此外,在对盐下地区奥陶系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共生盐水包裹体测温和测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确定盐下地区存在加里东中期(420 Ma)、海西中期(318 Ma)和喜马拉雅晚期(10 Ma)3期原油充注。对比原油和3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认为喜马拉雅晚期是盐下地区的主成藏期,为盐...  相似文献   

11.
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达尔其地区位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南部斜坡带,是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地区之一。该区纵向上存在两期成藏系统,具有多套含油层系,构造、岩性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明显。油藏类型主要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岩性油藏;原油物性变化范围大,分为成熟稀油、低熟稀油、成熟降解稠油和低熟稠油四种类型;影响原油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因类型有低熟原油的运移分馏作用、原油混合作用、边水改造稠变作用和底水改造稠变作用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等类型的油藏叠合连片,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委内瑞拉MPE-3区块超重油冷采过程中泡沫油开采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尚奇  孙希梅  李松林 《特种油气藏》2011,18(4):102-104,140
针对超重油沥青质含量高、原油重度高等特点,研究了水平井溶解气驱冷采的开采机理,包括冷采过程中泡沫油的形成机理、非常规PVT特性与驱替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当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原油中形成许多微小气泡,这些微小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油相中,使得这种原油表现出与常规溶解气驱许多不同的特征;泡沫油的作用与油藏衰竭速度、油层压力下降水平及围压等因素有关。使用水平井冷采技术能够获得较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文72块沙三中油藏是一个高压异常高含盐油藏.沉积物的快速沉积、高地温梯度、封闭性断层、盐刺穿及侧向挤压和充足油气源等方面的因素是形成高压异常的原因;咸水湖泊的沉积环境是地层水及原油高含盐的原因.建立了流体封存箱模式,并提出了钻井和开采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油源对比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及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为进一步认识大港油田唐家河地区的勘探前景,开展了唐家河地区中浅层原油及中深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特征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原油与原油、原油与烃源岩对比,明确了唐家河地区中浅层各层系原油来源于深层沙三段及沙二段烃源岩,而沙一段和东营组的烃源岩贡献不大。认为唐家河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是该区油气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单回顾了国内目前对油气的无机成因、有机成因争论的现状。从狭义的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天然气的定义入手,从共存与共生、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以及成气与成藏3个方面,指出目前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在认识方法上的错误。在共存与共生方面,无机成因论者几乎是用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共存、原油中烃类物质与非烃类物质共存来证明共生,但共存不等于共生,共生也不等于共存。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方面,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费一托反应而把甲烷合成类石油物质属人工自然,但迄今没有在自然界找到费一托反应存在的直接证据,无法证明存在类似的天然自然现象。在成气与成藏方面,虽存在非生物成因的甲烷气,但成气不等于成藏,有了成气的过程也绝不保证成藏的必然性。参8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稠油降解气普遍与稠油油藏相伴生,其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2 % 。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使生物气藏背景多样化,也使渤海海域生物气成因类型不清,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不甚明确。与非稠油降解气相比,稠油降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以干气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1介于-35 ‰~-55 ‰,丙烷碳同位素值偏重,具有同位素倒转现象,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重,δ13Cco2介于-10 ‰ ~20 ‰ 。原油降解气的生成是喜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作用通常发生在温度低于80℃的储层中,因此地层温度控制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生成原油降解气的发生范围,此外,含油气系统内的地层水也是重要的地质影响因素,中—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或CaCl2型地层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对原油降解生成甲烷。生物降解气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产物,所以降解气的规模是由油藏规模决定的。在渤海海域,储层温度与地层水类型适宜、油藏规模巨大的蓬莱19-3油田最具备大规模生成稠油降解气的条件。渤海目前已发现原油地质储量约36.4×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2 000 m以内的原油地质储量约为27.7×108t,根据原油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1 m3原油每天可产生0.14~0.62 m3甲烷气体,每年可产生52.01~255.5 m3甲烷气体,若深度2 000 m为原油降解界限,据此估算渤海海域每年最多可产原油降解气0.66×1012m3,具有非常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高尚堡油田构造式样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高尚堡地区继承性披覆背斜的发育背景、构造组合式样、断裂组系特征及其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规模断层在控制圈闭形成与分布、圈闭的有效侧向封堵性及其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疏导分配作用。进而揭示了高尚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类型,明确指出了影响该区油气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对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垦西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垦西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油气资源丰富,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地区,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油气油个成藏期,垦东营沉积中后期的沙四段烃源岩成熟藏期和明化镇组沉积中期的沙三段烃源岩成熟成熟期,油气藏油断裂带和渤南洼陷南缘斜坡呈现状分布,沿同向和反向断层纵向分布悬殊,不同圈闭类型的油气藏发育部位不同,稠油与稀油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沙四段,沙三段源岩均具有侧向和垂向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成藏指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是成藏动力 (即剩余围岩压力 )与成藏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的条件被满足时才可能成藏。根据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大量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将压汞实验中进汞 50 %时所对应的排驱压力定义为等效排烃压力 ,用于定量评价油气初次运移进入岩性圈闭的阻力大小。等效排烃压力的大小主要与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 ,根据东营凹陷 12 82块压汞测试样品的统计结果 ,得出根据孔隙度、渗透率计算等效排烃压力的相关公式。成藏指数是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比的无因次量 ,其值越大越利于砂体形成岩性油气藏 ,越小越不利于成藏。给出应用等效排烃压力和成藏指数评价东营凹陷牛庄地区两个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的实例。钻探结果证实 ,等效排烃压力和成藏指数是定量评价砂岩透镜体成藏条件的有效参数 ,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图 2表 1参 6(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