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机插稻科学高效施用氮肥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机插稻氮肥不同施肥量,前后期不同比例施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时期等试验,揭示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最适用量,分蘖肥和穗肥最适试用时期,基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等技术关键。明确机插稻在实行群体质量栽培时,应采用"前控、中稳、后增"的施肥技术,其运筹要点为少施基肥、施足促蘖肥、增施穗肥。  相似文献   

2.
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产量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武育粳3号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机插水稻氮肥用量以纯氮20kg/667m2为宜,运筹比例采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1∶2∶2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施用应因苗制宜,基蘖肥较多、群体较大、长势较好的选择在倒3 1(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倒数叶龄,下同)叶龄期施用,基蘖肥较少、群体较小、长势较差的选择在倒4 2或倒5 3叶龄期施用,以提高施氮安全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机插和手插稻相比,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主要表现为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后移;单株分蘖发生较为集中,高峰苗较难控制,吸肥量比人工手插用量相当或稍多。针对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本试验拟通过调整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来探明高产机插水稻在本地的肥料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4.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稻产量及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淮稻11号和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对钵苗机插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或6∶4时,2个品种穗粒结构协调性好;群体茎蘖消长平稳,最终成穗率达70%以上,并能增加中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最终实产明显高于其他比例处理。  相似文献   

5.
根据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在安徽沿江地区开展了机插单季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控氮减磷增钾配方施肥技术适合机插水稻,其措施主要包括:氮肥基施量应控制在108 kg/hm~2以内,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基肥、穗肥比例为8.5∶1.5;钾肥基肥、穗肥比例为7∶3或4.6∶5.4。当目标产量为9 000~9 750kg/hm~2时,机插一季稻配方施肥推荐用量为:每hm~2施N 195~210 kg、P2O572 kg、K2O 120 kg。穗肥氮、磷、钾肥分别占其总量的20%、15%、54%时,机插稻群体和产量构成较合理,有利于高产高效。机插一季稻群体生长量大、生育期较长、耗钾量多,穗期补施钾肥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钵苗机插杂交籼稻从育苗到大田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形成单位面积产量75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配套技术,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钵苗机插不同育秧材料、播种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籼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苗营养细土中加入适当的细沙和土壤黏结剂,可以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栽插质量;单穴播种量在4~5粒有利于培育壮秧,降低栽插空穴率;钵苗杂交籼稻栽插行距33 cm、株距16 cm、栽插密度1.26万穴/667 m~2左右、基本苗3.0万~3.5万株/667 m~2时利于高产;在氮肥运筹上,基蘖肥︰穗肥=7︰3时,成穗率与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滨海稻区代表性水稻品种盐丰47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钵苗机插水稻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施用速效肥料的前提下,氮素中基肥、一次蘖肥、二次蘖肥、一次穗肥、二次穗肥比例为40∶12∶18∶16∶14时,盐丰47的收获穗数、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有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光合速率较高,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总量控制在300kg/hm2时,机插水稻氮肥运筹方案以基肥30%、第1次分蘖肥10%、第2次分蘖肥10%和20%、穗肥50%和40%最为适宜,分别比对照增产7.21%和4.62%,提高效益7.97%和5.12%,提高N肥吸收利用率、N肥农学利用率、N肥偏生产力41.7%和22.4%、7.3%和4.6%、21.1%和13.5%,且水稻土和潮土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秦德荣  潘启民 《杂交水稻》1994,(2):14-16,20
通过前期基蘖肥与后期穗粒肥的氮肥运筹比例的试验研究,阐明了杂交稻秧田和大田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适宜的前后期氮肥运筹比例为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