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在TritoX-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下,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法.并对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形貌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均匀球形颗粒,粒径80nm左右.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微乳液酸催化、碱催化法制各纳米二氧化硅和以硅睃钠为原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从各影响因素等角度阐述了制各工艺条件对纳米二氧化硅性能的影响,最后比较了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共沸蒸馏法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相似文献   

4.
用醇-水乳浊液法制备了立方系尖晶石结构纳米ZnAl2O4,用XRD和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ZnAl2O4纳米颗粒粒径在30~50nm之间,分散均匀,大部分粒子都已独立成核,粒径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相似文献   

5.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二氧化硅在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几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新工艺,如干法、溶液-凝胶法、碱金属的硅酸盐制备法、微乳液法、超重力等.并对这些工艺的特点进行了简述,文章最后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共沸蒸馏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凌峰  纪箴  张跃 《功能材料》2006,37(8):1314-1317
以水/正辛烷/正己醇/司班80油包水体系中的微乳液滴为纳米反应器,通过微乳液滴中增溶的醋酸钡和油相中草酸酰化的钛酸四丁脂反应生成钛酸钡前驱体,并通过共沸蒸馏去除前驱体中的水分,以减小煅烧过程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团聚.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前驱体只需在550℃煅烧就可以生成钛酸钡晶粒,只需在600℃煅烧10min就可以得到粒径只有40nm左右的高纯立方钛酸钡纳米粉体,而且粉体具有粒度分布窄、形貌规则、优越的钛钡摩尔比、低团聚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二氧化硅在各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无机粉体材料。本文简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性质与应用,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进展,评述了各工艺的特点,并对制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粒径为480~500nm的单分散球形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研究了分散剂和氨水用量对纳米粒径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等对纳米颗粒的粒径、结构和形貌等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氨水用量增加,则粒径和团聚程度增大;分散剂用量增加,粒径分布范围相对较窄,但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粒径增大,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团聚.  相似文献   

9.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道兴 《纳米科技》2008,5(3):35-39
以碱性硅溶胶和无机酸为原料,以水和甲醇为反应介质,加入适宜的分散剂,反应体系在适宜的反应温度和pH值下反应一定时间,经过真空脱水干燥和超细筛分得到稳定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该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50℃、pH=7.5~8.0、反应体系的浓度为10-20%、反应时间为45min。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纳米SiO2粉体的粒径为20~40nm,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纯度在99%以上。该方法工艺简单、实用性强,适宜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无机纳米材料.介绍了纳米二氧化硅的主要制备方法(气相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并全面综述了其表面物理和化学修饰改性的主要方法,最后展望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使用纳米SiO2粉体与丙烯酸酯单体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出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乳液。采用红外光谱法(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力试验机以及热分析仪等对复合乳液及其胶膜的结构、形貌、耐热性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SiO2的用量对复合乳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乳液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提高了乳胶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当SiO2用量为5%(质量分数)时,胶膜的透光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庹度 《包装学报》2011,3(1):48-52
在不同的醇溶剂环境中,采用水解法制备了粒径大小不同的纳/微米二氧化硅(SiO2),研究了不同醇溶剂对SiO2粒子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醇溶剂分子量的增大,SiO2的粒径逐步增大。通过浸渍吸附和化学还原两步法成功制备了SiO2载银抗菌剂,并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抑菌实验检测显示,二氧化硅载银(SiO2/Ag)抗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5.3mm和10.4mm。  相似文献   

13.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三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为原料,合成丙烯酸酯三乙氧基硅烷(APTP),再用溶胶-凝胶法对其水解缩合制备纳米SiO2/丙烯酸酯预聚物(HAPTP)。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APTP缩合水解对涂料及其固化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TP经水解缩合后,有纳米SiO2生成。和APTP涂料相比,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PET/纳米SiO2的聚合及结晶性能和纺丝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纳米S iO2/EG体系的可逆凝胶特性,在聚合过程中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PET中。用热台显微镜和DSC等实验方法澄清了纳米S iO2对PET结晶行为的影响。与微米粒子不同,PET/纳米体系中的所有纳米粒子的运动是长程关联的。在降温过程中,纳米S iO2并非起成核剂作用,而是明显推迟了起始晶核的形成时间。实验显示,体系中一旦出现微晶,微晶的数目将更多,且将很快使体系中所有较小的晶粒连成一片。合适的配方可使体系中微晶很多且不出现球晶。这一现象非常有利于熔融纺丝和后加工拉伸工艺。  相似文献   

15.
N-琥珀酰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在N-琥珀酰壳聚糖的合成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毒溶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有毒溶剂易残留在产物中,限制了N-琥珀酰壳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一种安全、环保的合成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N-琥珀酰壳聚糖,测定了产物的取代度,分子量及其分布,并用FTIR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TG对其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探讨。当反应时间为15 h时,所得产物的取代度最高,分子量最大,分子量分布最窄;N-琥珀酰壳聚糖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均弱于壳聚糖,改性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动物皮下植入实验表明,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合成的N-琥珀酰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棒状γ-Fe2O3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乙二醇(PEG-400)存在的条件下,在溶液中FeCl3与NaOH反应所得的沉淀物经抽滤后,在空气中60℃干燥6h后再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所得的各样品用XRD、Mossbauer谱、TEM及FTI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淀经60℃干燥6h后得到结晶较差的γ-Fe2O3粉体(含少量结晶较好的α-FeOOH).经300℃热处理1h后得长径比约为5的棒形γ-Fe2O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7.
氧化锆膜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氧氯化锆为原料用Sel-Gel技术在多孔陶瓷管上制备了ZrO2膜,文中考察了草酸氧锆溶胶的粒子大小和流动特性,用SEM、气体流动法等手段对氧化锆膜的结构、形貌与孔径大小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对膜的气体渗生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氧化锆膜无针孔、无缺陷,且孔径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Cu-Ni复合氧化物,利用DTA、XRD、TEM等方法对样品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前驱体焙烧温度、原料浓度、搅拌速度和表面活性剂对粉体晶形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350℃时能制得CuO-NiO复合物,其尺度为纳米结构;原料液浓度越低,搅拌速度越小,纳米粉体越易团聚;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粉体有良好的分散作用,颗粒较均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作为桥接剂在玻璃鳞片表面接枝包覆端羧基液态丁晴橡胶(CTBN),制备GF-HDI-CTBN三元复合材料,并通过FT-IR、SEM、EDS、TGA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表面元素和接枝率等进行表征。以复合材料为填料配制防腐涂料,测试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DI为桥接剂,在玻璃鳞片表面成功接枝包覆上了端羧基液态丁晴橡胶,端羧基液态丁晴橡胶呈密集肌纤维状,均匀包覆在玻璃鳞片表面;所制备的端羧基液态丁晴橡胶改性玻璃鳞片防腐涂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附着力和耐冲击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当GF-HDI-CTBN添加量为20%时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elecoxib,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was converted into a glassy state by melt quenching. The properties of glassy celecoxib were studied using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PD), 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IDR), and thin-layer-chromatography (TLC). Glass transition occurred at 51.8°C. Infrared spectrum of glass has revealed significant changes due to H-bonding. Celecoxib glass shows around 15 times faster dissolu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crystalline state. Heckel plot analysis has shown better compressibility in glassy state. Unpulverized glass remained stable for 3 months, whereas after pulverization about 70% crystallinity was gained in 100 hours. Further attempts may be carried out to stabilize the g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