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哲学是近年来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各种利益的调整和分化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现象,如何整合诸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碰撞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价值的判断是法律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质所在,它体现了法律的目标和理想的状态。而公共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要求更是与法律效率及其成本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民法价值判断是民法法律推理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着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就要妥善处理社会分配关系,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就要切实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要广泛进行社会公正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标志,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效保证。为了解决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资源配置失衡、性别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加强教育的宏观调控,深化教育的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了推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价值一般来讲有正义、秩序、自由、效率、公平、利益及安全等内容。同一法律价值形式在不同的法律部门有不同的内涵。这是证明经济法独立地位的最好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环境保护法把维护人类利益、人际社会秩序和当代人的公平作为价值取向,但是,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已经不符合环境时代的要求。环境时代的环境保护法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观,维护人际社会秩序和人与自然生态秩序的秩序观,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7.
谭瑞和  曾巍  刘信 《法制与社会》2011,(15):170-171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亟需改革,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以提出立法建议为归宿,指出建立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基本工资法》和建立健全非法收入处置制度是当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法律对策。和谐社会不会一日建成,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更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则必将对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价值作为评价法律的标尺之一,牵制着法律文化的方向。在和谐社会的命题下考察人类的法律文化史,可以发现法律文化的基础是逐步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法律文化的内容是争取人的自由的最大化,法律文化的目标则是为了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社会公平,而良好的教育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高等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从原则和政策上研究以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法的基本价值,秩序保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法律服务于秩序;和谐是秩序、效益和自由等法律价值的有机统一;秩序构成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和谐作为法的终极价值,规范引导着法的秩序价值。本文仅就秩序与和谐在法律价值方面的联系做一阐述,以期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价值是法律价值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法的价值可以多元化,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应该是以维护社会整体效益为目的,同时,社会效益的追求又是以社会公平为条件。因此,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就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江宜怀 《政法学刊》2006,23(4):102-107
维护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警察权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警察权的这一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社会自治领域的形成,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公共权力的特征日益凸现。警察权作为公共权利的一种,本源于人民,并应服务于人民,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强制性以及必要时使用暴力是警察权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但不是目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把强制性权威真正转变为合法性权威的过程;警察权还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必须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强调自由竞争以及重视私法的调控,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国民收入的不均衡,个人之间、地域之间拥有财富的巨大差异,已构成了中国式的贫富分化。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由此而来,国家的有形之手不得不出面干预,国家与市场的协调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一突破口在法律上则表现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协调上。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国民财富的分配为考察重点,对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强调自由竞争以及重视私法的调控,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国民收入的不均衡,个人之间、地域之间拥有财富的巨大差异,已构成了中国式的贫富分化。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由此而来,国家的有形之手不得不出面干预,国家与市场的协调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一突破口在法律上则表现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协调上。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国民财富的分配为考察重点,对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武晓琪 《法制与社会》2011,(11):22+37-22,37
经济法体现的是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两者都是调整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规范,在推动市场交易的良性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立法背景、指导思想调整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两者在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立足于经济法和民法的价值,通过对价值体系内的各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来阐述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社会保障法与民法的对比角度论证社会保障法对公平与效率的促进与协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理念,直接涉及国家的发展方向,构成信访制度的原则,《信访条例》的施行,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信访制度具有参与、保权、秩序的功能,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高低等级之别,而是有着某种循环往返的特征,互动互补,分别具有实质的内涵,共同围绕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形成极富魅力的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韩桂君  刘金 《法学评论》2008,26(5):65-76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目标,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保障就业权的实质就是保障其机会平等。国家有保障就业权的义务,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承担对公民就业权的保障。《就业促进法》的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相适应,即以自由为首要原则,平等原则为辅助。《就业促进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如何使其落到实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面落实该法将有助于实现我国政府充分就业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是存有争议的。许多学者对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从各个角度做了分析,或从起源,或从功能,或从调整方式等角度做了分析。本文从经济法与商法的价值理念方面对经济法与商法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