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右半肝活体肝移植验证标准肝体积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16例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适合中国成人活体肝移植肝体积评估标准.方法 华西医院移植中心2001年7月至今共实施216例活体肝移植,选取符合标准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179例肝移植供体,将供体的术中实测右半肝体积与CT测量右半肝体积以及各公式计算的标准右半肝体积进行比较,评估哪种公式更适合中国成人.结果 CT测量右半肝体积大于实际右半肝体积(P<0.01).德国Heinemann、美国Yoshizumi、日本Urata、美国Vauthey、韩国Lee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显著大于实际肝脏体积(P<0.01).香港Sheung Tat 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小于实际肝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西Lünan-yan公式计算的右半肝体积结果与实际肝脏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西Lünan-yan 标准肝体积公式适合中国成人活体肝移植标准肝体积评估.  相似文献   

2.
儿童活体肝移植或者劈离式肝移植,通常选取肝左外叶作为移植物以匹配受体腹腔容积.在小婴儿肝移植,受者体重较小,可以选择肝2段或者减体积及超减体积肝左外叶作为移植物来匹配受者的腹腔.对于体积更小的婴儿,移植物的厚度匹配比移植物的体积匹配更为重要.应该根据肝左外叶的位置和形状确定具体的移植物选取部位.一些肝左外叶又短又厚,有...  相似文献   

3.
大鼠3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是临床亲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1].供肝修整时切除左外叶、中间叶达到减体积目的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2],我们以体内外联合切除法建立大鼠30%减体积移植模型,探讨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非肝硬化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小体积供肝肝移植,与经典原位全肝移植相比,具有避免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活体肝移植、扩大供肝来源等优点.本文就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活体供肝移植时,移植肝体积与受者肝标准体积之比(GV/SLV)在30%以下,或移植肝重量与受者体重之比(GRWR)小于0.8%,即定义为小体积.我们既往的研究表明,小体积肝移植后的近期疗效不佳[1,2].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探索边缘性体积供肝大小的适宜范围,为研究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一种易于复制的小动物模型。方法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全肝移植组、半肝移植组、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每组48只,分别建立全肝、半肝、小体积供肝和超小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移植术后,4组各抽取24只大鼠用于观察存活率;抽取12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5、15、30、45及60min测定门静脉压力;另12只大鼠于术后24h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全肝移植组的7d累积生存率为100%(24/24),半肝移植组为87.5%(21/24),小体积供肝移植组为37.5%(9/24),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均于术后48h内死亡。全肝移植组术中开放门静脉后,60min内其门静脉压力稳定;半肝移植组大鼠在开放门静脉后,其门脉压力虽有小幅升高,但仍保持相对稳定;而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和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开放门静脉后,其门静脉压力均显著升高,15min时均达到高峰,之后该2组的门静脉压力开始回落,至45~60min时逐渐稳定。供肝的体积大小与开放门静脉后5(r=-0.942)、15(r=-0.947)、30(r=-0.900)、45(r=-0.825)和60min(r=-0.705)时的门静脉压力均呈负相关关系(P〈0.001)。肝移植术后24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ALT水平均低于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且小体积供肝移植组ALT水平低于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供肝体积的大小与大鼠移植术后的AL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85,P〈0.001)。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中,供肝与受体标准肝脏体积比(Gv/sLV)的安全界限为50%,GV/SLV为30%~35%的供肝可视为边缘性体积供肝,小于30%的供肝可视为超小体积供肝。  相似文献   

7.
辅助性肝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移植足指住保留受体自身全部或部分肝脏的情况下,将供肝植入受体体内.根据供肝植入部位不同,可分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根据植入肝体积的多少,可分为全肝辅助性肝移植和部分肝辅助性肝移植;供肝可来源于脑死亡供体也可以来源于活体供体.山于原位辅助性肝移植只能移植部分肝脏,故通常称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伴随着肝移植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辅助性肝移植独特的优势再次引起肝移植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小体积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肝移植技术(如减体积、劈离式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自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儿童受体中成功开展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成人受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供肝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肝移植治疗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于2020年8月25日接受经典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术,术后恢复较为顺利,术后19天康复出院,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肝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肝窦阻塞综合征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减体积肝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减体积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 对1例女性、11岁患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患儿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结果 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减体积肝移植在解决小儿肝移植的供肝问题上是可行而安全和方法,同是,笔者介绍了手术技术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供者器官短缺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1],因此扩大供者来源的多种方案正被广泛采纳.为预防供、受者ABO血型不相符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活体肝移植后移植肝小体积综合征(SFSS),可在肝移植术中附加脾切除.肝移植术中脾切除的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受到关注,本文就此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对移植后大鼠生存率、脏器损伤及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0~230 g)分为甘氨酸组和对照组.甘氨酸组:术前经静脉给予供体甘氨酸1.5 ml(300 mmol/L),对照组给予1.5 ml的林格氏液.50%大鼠肝脏在HTK液经过2 h的冷保存后行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术后观察大鼠生存率、血清转氨酶、肝脏组织学及肝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50%)术后,甘氨酸显著延长大鼠生存率.减体积肝移植术后8 h对照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分别升至(4045.4 ±614.5)、(1972.3±338.2)、(13 079.8±2608.4)U/L,而甘氨酸可降低血清转氨酶40%~50%(P<0.05).肝脏组织学也证明了甘氨酸的保护作用(P<0.05).移植术后8 h和24 h,肝脏的再生率和肝组织中的Ki-67表达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氨酸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可以延长生存率,减轻肝脏损伤,并且不阻碍肝脏的再生.Kuffer细胞的失活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活体肝移植中,供肝移植物达到受体标准肝体积的50%是满足受体正常肝功能的必要条件[1],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切取供体占全肝60%~70%的右半肝、采用辅助式原位肝移植或给一个受体植入2个移植物.既往文献报道中,双供体活体肝移植都用于成人间[2-5],而成人-儿童间的双供体活体肝移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促进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移植肝的再生.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30%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基础上,实验分为对照组(30% PLT)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30%PLT+ MSC).比较两组肝移植术后的存活率,分析肝功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来观察移植肝标本Cyclin D1和PCNA的表达,并对移植肝组织结构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干预,能够改善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状况,减轻组织学损伤,并能够提高存活率,30% PLT组与30% PLT+ MSC组一周存活率分别为16.7%和58.3%.而在Cyclin D1和PCNA的免疫组化表达中,30% PLT组表达明显抑制,30% PLT+ MSC组表达上调.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存进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移植肝的再生,改善肝功能,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是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免疫、再生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我们改进Kamada等[1]的"二袖套法",探索并总结单人建模技巧.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供、受体均采用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0~280 g,供体略重于受体(5~20 g).显微手术器械一套.自制胆总管支架管、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和门静脉套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前供体右半肝体积评估方法。方法研究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院所实施的55例活体肝移植手术,供体的术中实测右半肝体积与CT测量右半肝体积以及标准右半肝体积的差异性。并将三者体积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应用日本标准肝体积计算公式较德国以及美国标准肝体积计算公式更为接近术中实际右半肝体积。CT测量右半肝体积和标准右半肝体积与术中实测右半肝体积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结合影像学测量结果(CT)和标准肝体积公式的结果,能够客观评估活体肝移植供体的右半肝体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及移植物保护措施。方法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过高的门静脉压力导致移植物机械性损伤,并通过改变肝窦微循环状态及激活各类细胞因子使移植物损伤进一步加重。通过手术或药物的方法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对移植物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了解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对于临床提高活体肝移植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衰竭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细胞膜染料PKH2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小体积(30 %)肝移植术中,在移植肝血供恢复时自尾静脉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 0.5 ml,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尸肝供体的短缺促使成人活体肝移植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随之产生的小体积移植物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就小体积肝移植物的概念、移植物体积大小的评价、小体积移植物损伤的机制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活化特点,探讨MMP-2和MMP-9在小体积移植肝早期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将108只SD大鼠分成3组,每组36只.分别为:全肝(100%肝体积)移植组、半肝(50%肝体积)移植组和小体积肝(25%肝体积)移植组.分别检测移植肝再灌注后0.5、6、12、24、48、72 h的肝功能及移植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明胶酶谱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移植肝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全肝和半肝移植组比较,小体积肝移植组再灌注后6~24 h MMP-9表达明显升高;而且MMP-9活化和表达增高伴随着移植肝功能损害和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MMP-9早期表达都集中在移植肝门静脉周围,与门静脉高灌注密切相关. 结论 MMP-9表达升高是小体积移植肝早期重要的致损伤因素;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灌注可能是触发MMP-9活化和表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