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材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材料的发展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为了改善居住的质量,建筑材料也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建筑材料的发展也对建筑装饰设计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和研究了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发展背景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发展途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决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的选择、发展进程的协调稳健性和发展结果的质量水平,因而发展观对发展整体实践的有效性产生根本和全局性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正>从发展实践中提升发展理论,用发展理论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切中了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  相似文献   

4.
李和平  池小燕  肖竞  张文杰 《规划师》2022,(10):101-108
在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作为村镇聚落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重要空间载体,结合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特征提出了3种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类型,分别是城区/镇带动发展单元、产业带动发展单元、基础设施带动发展单元;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划分方法体系,包括单元中心测度、单元联系辐射范围和单元类型划分;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发展路径,提出不同类型单元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提供一种科学发展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发展理念,分析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资源消耗、创新发展8个层面,构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熵权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发展规模、创新发展、发展潜力等是影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各城市间差距明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排名靠后的多数城市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正>开放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坚持开放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行动指南。以开放发展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实现其他四大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开放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系统总结了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指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之处,强调在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以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指导.并且以天津、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实例,阐述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并提出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设计、城市发展定位、城市规模、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布局方案等方面需要借鉴竞争战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5):35-36
公安院校的发展得益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依赖于所在院校的发展,其中作为中流砥柱的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则更不容忽视。本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青年教师展开研究,探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在管理制度与教学科研等方面遇到的困境,并立足于职业发展的要求去寻求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6)
中国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对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对国际法也有深远意义。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深刻变革,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发展理念如果想在国际上推广,应当在现有国际制度的基础上,为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贡献中国的发展智慧。  相似文献   

10.
刘世佳 《华中建筑》2007,25(1):231-231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把握十个论点: ①发展首位论.讲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发展过了头,如果这样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科学发展,强调的是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与深圳、香港、纽约、东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物业开发模式的比较,对重庆轨道交通物业开发现状进行了剖析,归纳出轨道交通物业开发的四种模式,即站点零散空间开发模式、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模式、开发圈层化模式和新城TOD开发模式,为后续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我国30 个省(市)区域建筑业发展情况,通过熵值法评价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衡量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利用数据包络法对建筑业发展效率进行分析,反映建筑业发展质量。结果表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2014 年后呈现下降趋势,西部内陆地区相对于东、中部沿江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更低。建筑业发展效率整体较高,呈现北部到南部、东北至西南递减的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两个维度将30 个省市分成四类,综合分析全国建筑业发展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慢城发展模式与规划布局——以晋北中部城镇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城可被理解为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升华,探索一种更为人性化和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慢城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然发展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自下而上的组织联盟型和综合发展型四类。慢城规划布局的内容层次体系包括慢核、慢城(慢岛)、慢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化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紧密的联系,从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慢城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施海涛 《新建筑》2006,(4):76-81
城市住宅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时期里一直是城市开发的重要产业,也是关系到城市发展、产业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海口、深圳这两个我国的经济特区城市住宅开发建设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居住主体、住宅市场发展等方面探讨海口城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迪  李朝辉 《山西建筑》2012,38(18):42-44
通过对南太白山开发理念的介绍,就南太白山地区的环境容量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在南太白山开发利用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以自然资源促经济发展,以期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达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7.
徐泽  李浩 《规划师》2012,28(4):78-83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一,河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性资源丰富,但由于存在港口功能单一、产业结构与港城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等问题,其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立足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河北沿海地区规划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包括转变港口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及城镇发展模式等,通过港口拉动、港城互动与区域联动,实现"内聚提升、对接开放、转型跨越",推动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我国新一轮沿海开放开发的区域典范。  相似文献   

18.
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城市规划多侧重于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但实际操作中,时常出现"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城市发展方向被扭曲,建设时序被颠倒,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的被动局面,本文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比作"图、底"关系,希望通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双重控制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实现城镇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昕 《规划师》2008,24(11):71-76
传统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昆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更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日趋重要。综合考虑昆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未来昆明城市将形成“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及“一核、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