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眼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35例采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经15天治疗,吞咽功能比较,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比较,P<0.05,眼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35例采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经15d治疗,吞咽功能比较,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比较,P<0.05。[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 CCC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眼针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疗法治疗,2周后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眼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疗法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有良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眼针与扶偏汤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自拟扶偏汤治疗组和单纯眼针疗法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使用眼针疗法每日1次。以Fugl-Meyer评估运动功能。以"日常生活活动(AOL)能力量表"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活动能力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配合扶偏汤在中风偏瘫治疗上,更有利于发挥眼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66%,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洋  张威 《吉林中医药》2020,40(6):816-819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通咽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患者66例,随机平均分为针贴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吞咽训练。针贴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眼针联合通咽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2组洼田饮水试验、SWAL-QOL量表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治疗后,针贴组总有效率为93.94%,显著优于对照组(75.76%)(P0.05);2组患者饮水试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有显著降低(P0.05)。且针贴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SWAL-QOL量表评分较前上升(P0.05),且针贴组患者的SWAL-QO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通咽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吞咽困难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吞咽困难,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辨证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中药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日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服中药早晚各1次。经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P<0.05。[结论]眼针结合中药疗法对于中风偏瘫的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9.
李莉  王刚  支世保 《河南中医》2016,(12):2117-2119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卒中出现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体针及口腔冰刺激治疗,眼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眼针组有效率95.65%,对照组有效率为81.8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眼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皮针加双侧体针强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皮针加体针双侧强刺激治疗,1个疗程后(20天)观察急性脑梗死偏瘫侧肢体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加体针双侧强刺激疗法能提高急性脑梗死偏瘫侧肢体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脑组织TNF-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脑组织TNF-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眼针疗法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脑组织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PBP)患者进行穴位电刺激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进行早期吞咽康复治疗,同时观察组使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对天突、人迎、廉泉、风池、翳风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常规组则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进行常规电刺激治疗。治疗28天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7.50%,常规组总有效率达73.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运用吞咽障碍治疗仪电刺激相关穴位与常规电刺激治疗相比疗效提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星蒌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5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30例,加用加味星蒌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29例,加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疗程15天,治疗后行疗效评定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30例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总有效率高达93%,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FMA与BI评分,其疗效确切。[结论]加味星蒌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住院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针刺组29例,在西药治疗同时采用眼针、头针、眼针及体针针刺治疗;对照组26例,单纯应用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治疗28天后观察疗效。[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3.10%,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在153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及治疗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及中药汤剂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59%;对照组有效率为7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处理)、假手术组(同模型组,仅鱼线插入深度1cm)、模型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鱼线插入深度1.820cm)和眼针组(模型成功后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每日2次),每组16只。于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海马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可使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减小,并显著降低海马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P0.01)。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海马组织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梗塞性所致的智力障碍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56例经CT确诊为脑梗塞性所致的智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联合)28例;对照组(常规针刺)28例。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变性的改变参数加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梗塞性智障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治疗组在改善脑血流方面有独特之处,明显强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 h、24 h、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I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ICAM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机体血清ICAM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