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诊法特点与实习医生谈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丁成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中医学,诊法特点,临床教学《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张景岳注曰:“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由此可见,诊法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在《内经》诊脉方法中有寸口诊法与遍诊法的区别。在寸口诊法中包括五脏脉诊、六经脉诊、寸口人迎相参的脉诊、而遍诊法是以三部九候为纲的,并初步探讨了遍诊方法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气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精、气、津、液、血、脉实为一气,而人体之气机变化皆为一气之流转,因此察一气之周流即能知人体气机之变化,该理论催生了寸口脉诊法,至清代黄元御宗往圣经典提出“一气周流”而使该理论趋于完备。“一气周流”理论的提出使后世医家更深入地理解人体气机之奥秘,也使寸口脉诊更易于理解。本文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脉诊“独取寸口”的内在含义,旨在为临床更好的理解和使用寸口脉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对脉诊法极为重视。全书正文二十二篇,无不以“脉”与“病”、“证”并列。全文148条,论及脉象者,竞达55条,占条文总数的37.2%,实堪称对杂病应用脉诊的典范。本文拟就脉诊在《金匮》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作一初步讨论。因水平所限,谬误难免,不妥之处,敬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中医诊法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诊教学,本应在临床上接触患者,边体会,边讲解,但目前全国中医院校通常将《中医诊断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先在课堂上把脉诊理论授完,待到见习和毕业实习时,再通过接触临床来体会。这便给脉诊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9.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10.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法之一大特色。通过舌诊不仅可以测知气血之盈虚,病邪之寒热,病位之深浅,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有时甚至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故《临证验舌法》云:“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相似文献   

11.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一,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辩证论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命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心审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诊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2.
小儿指纹诊法不是起源于钱乙,而是起源于唐代王超的《仙人水镜图诀》,现存医书记载指纹最早的是刘昉的《幼幼新书》。小儿指纹诊法的理论是《内经》诊鱼络的发展,察指纹与诊太渊脉同义。诊断指纹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而与病证无关。其浮沉、颜色、淡滞及三关对临床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味觉诊法是传统中医诊法之一,古称“考味知病”(《王叔和脉诀》),由来久远,内容丰富多彩,很值得发掘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诊腹方法称为“腹诊”是四诊当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内经》一书里,老早就有“四诊”的论述,其中“切”这种诊法不但是诊脉,同时亦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切”、“循”、“按”、“叩弹”等诊察方法,腹部亦包括在“切”诊当中,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辨证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合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民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差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中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中的“腹诊法”为切诊的一种,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诊、问诊、闻诊之内,在临床中多应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症的诊断。一、腹诊法的来源和诊断上的价值1.古代医家对中医腹诊的认识:“腹诊法”首创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  相似文献   

17.
熊继柏教授认为《黄帝内经》诊法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法学的整体观思想;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审察病机的纲领。望诊之法包括察部位、辨脏腑,察神色、观成败,察形态、测病变;闻诊之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之法包括问病情、审病因;切脉之法包括诊脉的一般要求、切脉的部位、测脉的至数、察脉的胃气、脉象的主病、脉合四时阴阳、脉合病证阴阳。审察病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五脏六气病机、阴阳寒热病机、邪正虚实病机、气血营卫病机。《黄帝内经》诊法学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诊法一章中的重点、难点。由于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实践,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再加之历代医家的个人体会不尽相同。这样便难免对同一脉象的认识和描述有所差异。因此,则使初学者感到难于领会掌握,正象古人形容的:“心中易了,指下难  相似文献   

19.
费兆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诊断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名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在脉诊现代化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所著《中国脉诊研究》、观代中医脉诊学》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2005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名师传承工程”这一中医学术传承探索模式,首批名师工程共成立了16个名师工作室和名师研究室,费兆馥名师研究室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独取寸口是中医最重要的脉诊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可通过切寸口一脉而了解周身阴阳气血之盛衰,五脏六腑之病变,故而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最终替代诸法而成为临床上运用最广的脉诊方法。但是,目前对这一脉诊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夸大寸关尺分候五脏六腑法的作用,忽视寸口诊法所包含的其他方法之作用的倾向,并因而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有鉴于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独取寸口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予以回顾与探讨。1独取寸曰理论的提出与完善众所周知,在秦汉之时,脉诊的部位颇不相同,仅(内经)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