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同时合并乙状结肠病变更为罕见。因其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内痔、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现将本院近期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肠黏膜下血管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苏  刘懿  钟良  孙大裕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2):753-754
小肠黏膜下血管瘤为消化道少见良性肿瘤,多引起消化道出血症状,偶有梗阻症状。现我们报道1例小肠黏膜下血管瘤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3.
肝脏血管瘤     
肝脏可见到各种良性、恶性及过渡阶段的血管瘤,正确地认识这些血管瘤对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1 肝脏良性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一般人群的0.7%—7%。大多数血管瘤较小,无症状,常在超声波检查、剖腹探查或尸解时发现。<1.5cm的血管瘤超声下表现为强回声团,这在肝脏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类癌的诊断率及其内镜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的16例直肠类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诊断直肠类癌46例,内镜下治疗16例,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1例肿瘤切除不完全,转外科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3 mo随访时见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全瘤切除后活检而确诊,内镜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0 cm的直肠类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1例无远处转移的PEH的病例报道,并结合国外文献回顾,分别就PE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型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包括本例患者在内共国内外报道了45例PEH,其中女性33例(73.3%),男性12例(26.7%),发病年龄10~76岁;无自觉症状26例(39.4%),呼吸困难16例(24.2%),咳嗽10例(15.2%),胸痛8例(12.2%);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37例(82.2%),单肺多发结节5例(11.1%),孤立性结节3例(6.7%);文献中远处转移的病例36例(92.3%),无远处转移3例(7.7%),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骨骼、肝脏、脾脏等。45例患者的FactorⅧ、CD31、CD34、Fl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97.1%、97.3%、100%。结论 PEH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学。  相似文献   

6.
血管瘤是血管组织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大多数为良性,也有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为恶性肿瘤,约占5%.血管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约占75%,即先天胎生,多数在婴儿期出现.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如颜面、四肢、胸腹等体表及脑、肝、胸腔、腹腔等,直肠血管瘤较少见.现将我院消化内科和腔镜中心诊治的直肠血管瘤一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是血管组织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大多数为良性,也有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为恶性肿瘤,约占5%.血管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约占75%,即先天胎生,多数在婴儿期出现.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如颜面、四肢、胸腹等体表及脑、肝、胸腔、腹腔等,直肠血管瘤较少见.现将我院消化内科和腔镜中心诊治的直肠血管瘤一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管淋巴管瘤为一种罕见的骨综合征,其特点为瘤样增生的脉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在骨内穿行引起骨膨胀溶解性破坏,为一种良性血管瘤。该病在文献中被命名为大块骨质溶解症、骨消失症、鬼怪骨病、骨淋巴管瘤病和自发性骨吸收等。影像学上表现为呈节段性分布、蜿蜒迂曲的异常血管团,  相似文献   

9.
颗粒细胞瘤也叫颗粒成肌细胞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良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舌、皮肤、皮下组织、口腔黏膜等处,发生于消化道的相对较少。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消化道的颗粒细胞瘤诊断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国外文献报道近三分之一的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发生于食管。2008年1月至2010年10间我院收治了6例颗粒细胞瘤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乳头类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乳头类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最近我科遇到1例,经内镜下套扎切除,病理确诊为类癌,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认识。方法 结合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的临床资料和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该病病因不清,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结节影;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双气囊内镜(DBE)是一种新的能检查全小肠并能进行介入治疗的诊疗手段,关于DBE并发症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我院DBE检查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病例。患者男性,54岁。因“1年内黑便2次”于2008年8月入院。均于饮酒后出现果酱样大便,量中等,伴脐周隐痛,均于1周内在当地医院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所致的消化系统表现正日益受到重视,病程中出现如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已很常见,但结肠病变如缺血性肠炎、结直肠溃疡仍较为罕见,可能与SLE的活动性有关。我科收治了1例SLE处于“非活动期”,而肠镜显示结直肠多发性溃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6-04/2008-08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51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结果: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1),平均年龄53.0±13.2岁,直肠最多见(86.3%),最大径多小于1.0 cm(74.5%),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2.0 cm多发生转移,≤1.0 cm者EMR法切除均无复发,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结论:掌握内镜下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诊断,深凿活检或EMR切除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率,≤1.0 cm的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直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肿瘤,不足全部结直肠肿瘤的1%[1].英文文献报道此类疾病约100例,我院收治2例直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因"腹痛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钝痛伴肩背部胀痛不适,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后明显,弯腰及侧卧位时症状加重,间断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所进食物,院外未行处理。既往有脊柱外伤手术史。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这与新检查手段的出现密切相关,如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于直径〈16mm且无淋巴和其他脏器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临床上可以使用局部切除手术如内镜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传统的EMR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对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完全切除率还是不能令人满意;ESD是一种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新技术,可以进行单块切除,但是操作较为繁琐,难度较大,而且还会增加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手段还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EUS证实并行ESD治疗的12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在内镜下标识预切除范围、黏膜下多次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及创面钛夹处理。[结果]12例直肠类癌直径0.6~1.8cm,均一次性切除,病灶基底与周缘无类癌组织累及。随诊6~25个月无复发。[结论]经EUS证实行ESD治疗直径2cm,未浸及固有肌层、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类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宜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横纹肌肉瘤及肺内横纹肌肉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我们诊治的1例原发性胸膜横纹肌肉瘤病例,并行X线、PET-CT、胸、腹部多谱勒彩超及病理活组织检查,并检索近20年相似病例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双肺纹理增多,右侧胸腔中下份可见大片高密度影,右肺上叶可见絮状稍高密度模糊影。PET-CT显示:右侧胸膜见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放射性摄取增高,纵膈内见增大淋巴结。胸水彩超检查及穿刺定位所见:右侧胸腔可探及一巨大的实质性肿块影像。病灶穿刺病理确诊为横纹肌肉瘤。结论原发性胸膜及肺内横纹肌肉瘤发病率极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胸片表现以肺部块影居多。易误诊为其他肺部肿瘤,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到发病可能,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