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腱鞘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腱鞘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MGCT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继发性MGCTS的石蜡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与63例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type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DGCTS)相比较,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GCTS好发于中老年人,较良性GCTS发病年龄略大,通常见于下肢负重大关节周围。多为局部多次复发病例,影像学呈明显恶性改变,关节旁软组织有巨大肿块影,骨组织有广泛浸润性破坏,MRI显示各序列均见低信号结节,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2例MGCTS均继发于DGCTS,镜下仍保留部分DGCTS细胞构成,炎症背景中有较多大滑膜样单核细胞增生并伴有异型性,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色,核偏位,排列松散,免疫标记示Clusterin强阳性。肿瘤细胞广泛浸润周围软组织及骨组织,并见大片凝固性坏死,较多脉管内瘤栓。MGCTS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略高于DGCTS。结论 MGCTS大多继发于DGCTS或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真正的肿瘤细胞可能是恶变的大滑膜样单核细胞,此细胞Clusterin免疫组化标记阳性,有助于MGCTS的病理鉴别诊断。MRI显示各序列均见低信号结节,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是MGSTS影像学诊断的重要特征之一。MGCTS的诊断需综合评估诸多诊断依据,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以及肿瘤体积大、广泛浸润性生长、大片坏死、脉管内瘤栓等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2005~2010年共收治的60例GCT病例资料。结果 60例GCT患者中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41.7岁。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结论 GCT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以中年女性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GCT的主要方法,多中心生长和骨侵犯是其易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S)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的肿瘤,发生于关节、滑囊和腱鞘滑膜,可分为3种类型,即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ocalized type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L-GCTS)、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 type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D-GCTS)和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但这3种类型肿瘤的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一定差异,在病理诊断时容易和骨、软组织的其他各种富于巨细胞的病变混淆,本文通过对GCT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预后、病因及病变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改变等方面的文献复习,并加以综述,提高对GCTS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1例56岁女性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肿胀伴疼痛,行走时加剧,无法独立行走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检查:4个月前右膝关节正位平片示右侧胫骨近端骨质密度不均匀(图1A);入院右膝关节正位平片示右侧胫骨近端骨质破坏伴病理性骨折,断裂骨折面呈虫蚀样骨质破坏,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图1B);膝关节MRI示右侧胫骨近端局部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9 cm×8.9 cm×9.8 cm,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60岁。因右膝部弥漫性肿大30余年伴局部撞伤于1989年9月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右膝肿瘤切除术。”1992年7月局部复发在山东医科大附属医院行肿瘤扩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胜鞘巨细胞瘤。术后3个月,右膝关节前后出现数个结节状肿物,来我院行“肿瘤姑息切除术”。病理诊断同前。1993年9月因肿瘤迅速增大伴严重营养不良入院,行右够关节离断术,加右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前胸部X线摄片及盆腔彩色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骨科检查:右膝弥漫性肿大,皮下静脉怒张,病变累及股骨中上1/3至踝部下线。局部呈结节状隆起、质硬。右腹股沟们…  相似文献   

7.
取自1954~1979年26年中上海瑞金医院病理科的13例骨巨细胞瘤(GCT)标本,作回顾性分析。90例获得随访。132例GCT中,男77例,女55例,年龄6~66岁,其中21~40岁(共90例,占69.69%)是发病高峰。病变部位:四肢长骨以骨骺端为最多,共97例,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占  相似文献   

8.
腱鞘巨细胞瘤又称腱鞘良性滑膜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这种肿瘤统一命名为腱鞘巨细胞瘤 [1].此病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偶可发生转移,属于交界性病变.起于小关节及腱鞘的滑膜层,常见于手与足部,Ignacio J.F.曾报道发生于手部的98例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5例呈骨内生长 [2],表现为慢性长大的软结节,无压痛,生长自限,一般不大于2 cm.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89岁。因“发现右手肿块伴疼痛2个月余”于2015年2月入我院就诊。体检示右手第2掌骨关节处软组织肿胀伴周同组织粘连,边界不清,无明显活动度,质地坚韧,无发红及搏动感,皮温不高,无破溃,有压痛及胀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边界清楚,切面浅棕色,镜下瘤体成结节状,单核、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无异型,可见骨化生,CD68(+).结论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与其它部位软组织巨细胞瘤病理特征相同,易与富含单核、多核巨细胞的相关肿瘤混淆,CD68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的恶性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3例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恶性巨细胞瘤中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6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复发后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7例,发病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6.7岁.6例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除可见到骨巨细胞瘤区域外,还可见到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区域,7例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其原发性肿瘤均为骨巨细胞瘤,而复发性肿瘤则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肉瘤形态.结论 诊断恶性巨细胞瘤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除外其他肉瘤如富含巨细胞的骨肉瘤、富含巨细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可行性以及端粒酶在GCT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针对人端粒酶hTERT寡核苷酸探针序列, 对27例GCT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7例GCT中8例hTERTmRNA表达阳性, 石蜡切片中基质细胞、部分多核巨细胞hTERTmRNA表达阳性。结论: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CT石蜡切片中hTERT表达, 证实GCT中可能存在肿瘤性巨细胞。  相似文献   

13.
报道84例骨巨细胞瘤(GCT),20~39岁患者占75%,95.2%位于长骨,其中膝关节附近占64.3%。X线表现为长骨骺端偏心位溶骨性病变。63例随访1~16年,33例复发(52.4%)。按照Jaffe病理分级,Ⅰ、Ⅱ、Ⅰ~Ⅱ和Ⅲ级的复发率各为66.7%、40%、44.4%和50%。Ⅰ~Ⅱ级和Ⅲ级肺转移各为2例和1例。结果表明分级与预后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38例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FHT),尤其对其中的2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HE切片和网状纤维染色切片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提出MFH的初步诊断标准,并在网状纤维染色切片中首次发现了较特异性的“果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湿纱布与bolus在腱鞘巨细胞瘤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8例采用湿纱布作为组织等效补偿膜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以原始CT扫描序列作为第一组数据,勾画实际body(不包括纱布),然后,添加虚拟bolus,获得第二套数据。分别在Varian Eclipse 13.6制作两组计划(Plan_gauze和Plan_bolus),比较两组数据的剂量学差异。最后,采用两组模体,分别实测两种组织补偿物对射线的衰减程度,比较Plan_gauze和Plan_bolus的差异。结果:Plan_gauze组与Plan_bolus组的均匀性指数、适形度指数、Dmax、Dmean、总机器跳数以及低剂量区域体积(V10、V20)和高剂量区域体积(V80、V90)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计划靶区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且两组模体中,Plan_gauze和Plan_bolus实测剂量值差异较小。结论:使用湿纱布作为组织补偿物在腱鞘巨细胞瘤放疗中能达到虚拟bolus的剂量分布。考虑腱鞘巨细胞瘤的特殊性,使用湿纱布能够更好地包覆靶区,减小组织补偿下空腔,结果更加准确,可推荐作为该肿瘤的补偿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基因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探讨其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形成的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8例、用RNA原位杂交检测1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瘤组织、6倍体外培养骨巨细胞瘤瘤细胞、2例胚胎横纹肌和5例成人横纹肌组织的ADAM12mRNA。结果 RT-PCR显示,18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12例(67%)有ADAM12mRNA表达;RNA原位杂交则显示12例骨巨细胞瘤组织全部呈ADAM12阳性反应,并且位于几乎所有的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质中。随着骨巨细胞瘤培养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多和多核巨细胞的消失,ADAM12mRNA的表达也逐渐消失。结论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可能是由单核基质细胞融合而成,ADAM12基因参与这一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lusterin表达在淋巴瘤诊断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usterin在8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17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18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lusterin在193例淋巴瘤中有25例呈阳性表达,其中,1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ia large celllymphoma,ALCL)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72·2%),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有12例呈阳性表达(14·5%);clusterin在HL、其他类型NHL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未见表达。结论clusterin可能成为ALCL诊断的新指标,对AL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及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60例脑星形细胞瘤中LPL蛋白、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星形细胞瘤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中的LPL水平,分析LPL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患者年龄、性别及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LPL蛋白及其mRN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Ⅰ、Ⅱ、Ⅲ、Ⅳ级各组星形细胞瘤中的LPL阳性率分别为8.20%、31.29%、62.00%、82.25%,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LPL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_s=0.931,P0.001);LPL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3年生存率相关,生存期小于3年者LPL表达更强;脑脊液内LPL蛋白表达水平在星形细胞瘤患者中也有显著增高。结论 LPL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星形细胞瘤患者病情进展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20.
淋巴组织的免疫结构及其病理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能够显示淋巴结结构的方法,研究正常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结构,对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结构(immunt)architeccture)”一词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即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有时辅以特殊染色)显示淋巴造血组织的结构,包括肿瘤性和(或)非肿瘤性淋巴细胞、辅助性非淋巴细胞及血管、淋巴窦、网状纤维的数量和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