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ASSEH)多为原因不明的椎管内硬膜外出血,血肿压迫脊髓和/或神经根,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是一种罕见的脊柱外科急症,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根据患者出血部位的不同,早期可能被误诊为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1])。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血管病包括多种引起严重脊髓功能障碍的血管性疾病,相关临床症状可以由出血、血肿压迫、动脉盗血或静脉高压引起。在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认识到血液向脊髓静脉引流可引起充血性脊髓损伤,进而提出了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spinal venoushypertensive myelopathy,VHM)的概念~([1])。自此以后,  相似文献   

3.
<正>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它类型血肿[1]。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  相似文献   

4.
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可归为一组特殊类型硬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病情发展、手术方式均与其它种类不同,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特别是顶部骑跨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在血肿较小时,常规轴位扫描可见不到血肿,即使有血肿显示.也很难窥其全貌.不出现常见的双凸形高密度影,易发生漏诊或误诊。2001年-2006年我科收治13例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病例。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产生机制、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少见而病因不清,由于硬脊膜外静脉破裂所致.典型表现是健康成人从事正常活动,或有时在深吸气蹩气动作之后突然发生背部或颈部疼痛.疼痛发作6小时内,大多数患者即不能走路,这种病人手术后能恢复走路者约占35%.本文介绍3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6.
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9%~35%~([1,2])。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并不影响海绵状血管瘤出血,而既往的出血病史是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女性患者出血风险高于男性患者,怀孕可能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3])。  相似文献   

7.
<正>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指以脊髓、脑脊液形成的囊性结构通过椎板缺损向外膨出为特点的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1])。据统计,欧洲发病率约为0.08%~([2]),我国发病率在0.1%~1.0%~([3])。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常并发脑积水、Arnold-ChiariⅡ型畸形等。据统计,这种病人1年、10年、20年生存率分  相似文献   

8.
脊髓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epiduralhematoma)临床上很少遇到。我院神经外科从1989年至1998年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脊髓硬膜外血肿6例,占同期收治的脊髓压迫症的096%。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发病年龄23~49岁,平均356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13天(3~21天)。2临床及影像学检查:6例患者首发症状均是突然后背疼痛,几小时后出现疼痛部位以下运动感觉障碍,产生脊髓压迫症状。5例行腰穿检查梗阻试验阳性,无血性脑脊液。截瘫4例,脊髓半横断2例,大小便功能障碍5例。3例行胸段脊髓CT扫描,断面可见椎管…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临床罕见疾病,该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诊治的1例妊娠26周时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报道,并对国内外单独报道的24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例1男,44岁.因头部外伤半小时入院,伤时有短暂昏迷史.就诊时神志清,头颅CT示左颞微量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颞骨骨折.约4 h后病人昏迷,左侧瞳孔4.5 mm,右侧瞳孔2.0 mm.头颅CT示左颞顶及后颅窝巨大硬膜外血肿,量约120 ml.急诊行后颅窝及左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见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中部均有出血,清除血肿,横窦处保留骨桥,悬吊上矢状窦及横窦处硬脑膜以止血.  相似文献   

11.
骨瓣成形术清除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瓣成形术清除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采用枕部倒"U"切口骨瓣成形清除血肿的手术方法。结果术前幕上血肿约40~120 ml,幕下血肿约10~15 ml左右。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均被清除彻底,且止血可靠,骨瓣复位稳定。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骨瓣成形术清除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具有进颅迅速、直视止血、不留颅骨缺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据近年来统计,约有1/3脊髓硬膜外血肿发生于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但都强调背部和根性疼痛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早的症状和标志。作者报告的这一病人,虽有一个大的硬膜外血肿,患者却从无疼痛感,值得吸取有益的教训。女孩,15岁。8岁时曾患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右轻偏瘫,经抗菌素治疗已愈,13岁因二尖瓣功能不全而行瓣膜修补术,术后未给抗凝治疗。15岁时困反复发生脑栓塞症状,经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两侧大脑中动脉末端近豆纹动脉起始处栓塞,两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因进行总结。方法回顾4例经MRI证实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的资料,其中2例进行了脊髓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和病理学检查。结果4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伴明显的胸背部疼痛,截瘫和尿潴留等脊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急性期MRI检查均可见受压节段脊髓硬膜外呈条形或梭形异常信号影,T1W等信号。T2W稍高信号,高信号中间杂小斑片状低信号。病理学结果为1例肉芽肿合并血肿。1例血管畸形合并血肿。2例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迅速恢复。2周后出院。未手术患者3-4周后出院。结论胸背部剧烈疼痛、单侧和双下肢截瘫、尿便障碍、影像学改变是诊断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依据。脑脊液正常对诊断常有帮助。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和减少复发。也是病因检查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4年9月~2006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研制的W TF-1型颅内血肿定向穿刺辅助定位器(以下称定位器)与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配套,经94例104次脑内血肿定向钻颅穿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组采用定位器对颅内血肿94例做导向穿刺。高血压脑出血61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9例,丘脑出血12例,脑叶出血7例,小脑出血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共33例,其中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10例,颞底部硬膜外血肿5例,横跨小脑幕上下硬膜外血肿2例,共进行定向穿刺104例次。血肿大小和穿刺方式:血肿量最小5m l,最大146m l;…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占颅内血肿的25%~30%,仅次于硬膜下血肿,因直接暴力造成颅骨骨折,引起脑膜中动脉、静脉窦、脑膜中静脉和板障静脉出血流入硬膜外腔隙[1]。回顾性分析2005‐10—2013‐10我院收治的137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垂体腺瘤是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1]),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80~90/10万~([2])。尽管其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是多达25%~55%的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并且一些腺瘤在临床上呈现出侵略性行为~([3])。临床上发现这类具有侵略性行为的腺瘤即使经过手术、药物、放射等治疗仍会复发,国外学者将其称为"aggressive pituitary adenoma",类似与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预防术后硬脑膜外血肿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成形开颅术后的并发症之一是在原手术部位常出现硬膜外血肿。本文报道的125例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病人,在清除血肿后有7例发生此并发症(5.6%)。作者指出,硬脑膜从颅骨上剥离将使导血管损伤,它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出血来源。另外,常在颅内血肿和脑肿瘤开颅摘除术后,残留于硬脑膜与骨瓣之间的腔隙,能促使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为了预防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产生,等主张  相似文献   

18.
<正>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该病发病率高,在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15%,在亚洲国家可达20%~30%,而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可高达30%~40%~([1])。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而脑出血后并发的血压升高可能使血肿范围扩大,故脑出血后的血压管理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近年来多项国内外研究已证实脑出血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2,3]),同时多项研究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形切口+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 2019年12月收治的19例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冠状位、矢状位CT及颅骨三维重建,根据影像学所示行“S”形皮瓣+跨窦骨瓣开颅术。结果 术中见顶骨凹陷性骨折7例,颞顶骨骨折15例,其中骨折线跨上矢状窦12例;上矢状窦出血12例,骨折板障出血3,导静脉及硬膜血管出血4例;术后24~72 h多次复查头部CT,显示硬膜外血肿完全清除,无再出血。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1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血肿复发。结论 采用“S”形切口+跨窦骨瓣开颅术治疗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能有效地止血并处理上矢状窦损伤,同时避免上矢状窦受压,术后再出血风险低,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压引起的脑干出血约占全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5%~10%,出血量≥5 mL的患者定义为重型脑干出血,文献报道保守治疗死亡率达90%以上~([1])。随着立体定向精准穿刺抽吸血肿技术逐渐成熟,因其定位准确,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南阳市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