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正>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功能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后循环缺血诊断的正确率。一、后循环缺血的功能影像学研究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DWI通过快速序列和梯度脉冲来测量分子的净位移,反映  相似文献   

3.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可产生严重后果,预后不良,积极治疗、预防后循环缺血意义重大.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OAST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90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患者,记录基线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根据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A)组和非LAA组。根据患者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情况分为阳性事件组和阴性事件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ROC曲线确定Lp-PLA2预测阳性事件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LAA和Lp-PLA2单独及联合对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结果阳性事件组的年龄、既往TIA或脑梗死病史的比例、LAA的比例、Lp-PLA2水平高于阴性事件组(P 0. 05)。Lp-PLA2预测阳性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304. 50 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 645和0. 711)。LAA和Lp-PLA2≥304. 50 ng/ml是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AA和Lp-PLA2≥304. 50 ng/ml单独和联合预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71、0. 678、0. 729,两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TOAST分型中的LAA联合Lp-PLA2≥304. 50 ng/ml能较好的预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PCI)约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梗死[2]。其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被认为是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3],FTP的存在,改变了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尤其是对椎-基底动脉动脉系统影响尤著。  相似文献   

7.
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椎动脉发育不全(hypoplastic vertebral artery,HVA)与后循环缺血存在相关性,HVA是后循环中常见的胚胎性血管改变[1]。特别是在伴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前提下,HVA可显著增加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包括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因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o-neur-opaty,AION)是指供应视盘的后睫状动脉发生局部循环障碍,导致视神经乳头急性缺血或缺氧,表现为视盘水肿、突然视力减退、特征性视野缺损为主的眼科常见病,其治疗以改善眼部动脉灌注和改善微循环为主[1]。笔者比较球后注射与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AIO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其中约20%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后循环约20%的后循环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狭窄有关[1],而其中9%~33%的后循环缺血是由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或闭塞引起的[2-3]。由于椎动脉起始部相对简单的解剖结构和血管路径,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操作并不复杂,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因此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前循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是最常见的亚型[1],其中有20%是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由于受到技术及临床实践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后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被广泛使用[2],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MRI和多种无创性血管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改变,包括TIA和脑梗死两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虽然PCI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与前循环缺血性病变相似,但是目前PCI的相关病因及机制仍不明确[2]。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与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颅内外血管本身的发育异常,特别是单侧椎动脉优势(VAD)现象对PCI的影响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3]。本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大约有1/4患者的累及后循环,特别是椎动脉V1的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约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1].  相似文献   

13.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根据处理的时间不同,缺血处理分为缺血前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缺血过程中处理(ischemic per-conditining)和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分别在脑缺血事件发生前、发生过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毛细血管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缺血边缘区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细胞生理功能的恢复。缺血促进了低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在脑内的表达,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协同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血管新生具有效应,并在急性缺血期内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VEGF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流而直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提示可将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的TIA和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的TIA和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特点,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感染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深入研究,给脑血管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靶点。脂肪因子的发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具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溶栓治疗的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但单纯的依赖“时间窗”,往往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与缺血半暗带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指导临床溶栓干预的决策。方法:本研究采用例证的方法,通过代表不同发病时间及相应缺血半暗带存在情况的4例典型病例,探讨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与缺血半暗带之间相关关系的模式。结果:根据基础血管病变、血流储备、侧支循环、缺血耐受等因素的不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间与缺血半暗带存在情况分为三种模式,即骤变型、渐变型和缓冲型。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间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对应关系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干预时,要树立个体化的“时间窗”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