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3四象观测法与气化学说 四象观测法是整体观测法之三,较两仪观测法又深入一层次。视研究对象为统一的整体,整体再含分化的整体,无限可分。任何层次的整体均含有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个方面。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之气,随时变化。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3-695
目的:通过对阴阳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对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等六经的命名依据进行探讨,以加深对六经名称含义的理解。方法:站在古人对阴阳认识的角度,探究和揭示六经命名的本意。认为六经的名称源自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尤其是和对太阳、月亮观察所产生的"两仪(阴阳)、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概念有关。结论:《内经》在阴阳分别两分法(四象)的基础上,又加上一对阴阳名称。即巧妙的将太阳、少阳的"出生地"日(阳)、月(阴)相合,称"阳明";三阴中已有太阴、少阴,仍缺少一阴,于是,"撞名"取之谓"厥阴",即"缺阴"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徐晓明 《陕西中医》2011,32(4):510-511
<正>1源流与发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释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  相似文献   

4.
《四象医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象医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学理论,结合自己民族的防病治病实践,遂步形成的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的一支独特的医学体系。 它的主要成就,是把体质论具体应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了不同体质病人的“施治”问题。这是从中国“内经”、外国“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许多体质论学者试图解决而悬而未解的课题。 首先,四象医学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领域,创立了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四象医学体质论。朝医学认为“太少阴阳之脏局短长,阴阳之变化也”。根据有机体脏局阴阳之盛衰变化把人分成过偏于阳的太阳人,过偏于阴的少阴人,少偏于阳的少阳人,少偏于阴的太阴人,二个阳人多为活动而性格外  相似文献   

5.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6.
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相似文献   

7.
目前,祖国医学对《伤寒论》少阳位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对少阳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寒热往来的解释亦有争议,故笔者不揣荒陋,陈以拙见,请教于同道。一、从阴阳消长看少阳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洽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在《素问·经脉别篇》文中亦提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  相似文献   

8.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第七计 无中生有一、兵法原计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注释:①诳:欺骗,用以诳骗人的假象。②实:使……成为真实或实象。③少阴、太阴、太阳:少阴,虚假;太阴,虚假之极;太阳,真象之极。这样的排列,表现从假到真的演绎过  相似文献   

11.
太极图解     
贾耿 《光明中医》2002,17(6):11-12
明·张介宾说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 ,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 ,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 ,便可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搞清楚太极产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则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张介宾曰 :“太极本…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是古代朝鲜族哲学思想之一。《天机大要》说:“太极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度阴合四象生焉。”朝医学把这一阴阳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来说明太少阴阳人的脏局大小和维持有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创立了以“天、人、性、命”的整体观作为基础,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朝医学。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伟 《河南中医》2004,24(9):16-1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这一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 ,其主要观点有五 :一是以马莳、高世木式为代表 ,高世木式注曰 :“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 (当作“少阴”)之气收 ,少阴 (当作“太阳”)之气藏”。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最合经旨。二是以王冰为代表 ,认为养 ,即制也 ,春夏阳盛 ,故宜食…  相似文献   

14.
贾耿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9-1729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 ,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 ,若以爻性来表示 ,则太阳为  (三阳 )、阳明为  (二阳 )、少阳为  (一阳 ) ,太阴为  (三阴 )、少阴为  (二阴 )、厥阴为  (一阴 ) ,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 ,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 ,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张新渝 《吉林中医药》2008,28(5):383-384
<灵枢·营卫生会>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太阴指手太阴,内指营气;太阳指手太阳,外指卫气;全句意指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但与原意有所出入.<内经>论卫气运行虽有此说,但乃他篇所论,<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只是偕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始于手太阴,相随而行,昼夜五十度后复会于手太阴;太阴、太阳此处非经脉名词,阴、阳指营卫,太乃修饰词;内、外指脉内外.  相似文献   

16.
贾耿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9-1729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若以爻性来表示,则太阳为≡(三阳)、阳明为 (二阳)、少阳为 (一阳),太阴为 (三阴)、少阴为 (二阴)、厥阴为 (一阴),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18.
周唯 《中医研究》2007,20(2):11-14
<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纲领,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创立了六经辨证,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三阴三阳乃由一阴一阳衍化而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一阳分为三阳,一阴分为三阴,但其根本仍是阴阳.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索问·四气调神大论),并在中医教材中阴阳学说章节有引用。对此,历代医家和近代文献解释不尽一致,在教学中也成为疑难问题之一。历代医家注释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人体四时阴阳的联系来解释。如扬上善调:“圣火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仅沉即秋冬养阴也。”高世村谓:“圣人春夏养阳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二是从保养体内阴阳之气立论。如张隐庵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